王书平
(晋城市政协,山西 晋城 048000)
太极拳是中华文明之国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太极拳的定义,是按照中国传统太极哲学思想及阴阳学说理论,柔和缓慢的形体动作修身养性,寻求人体自身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的运动形式。太极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伏羲一画开天始创《八卦太极图》,到陈抟老祖传道之太极《无极图》,从周敦颐为其《太极图》所作的《太极图说》,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深入到中国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也逐渐走出国门为世界所接受,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太极拳把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科学的世界观传向了世界。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六经之首的《周易》中,即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上》)“太极”概念与气功的结合,也许可以追溯到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中,但其中所讲“大易”和“八卦”之间的内在关系,越过了太极、两仪、四象这三个阶段。“太极”概念与武术的结合,不会早于宋代。因为直到宋代陈抟授《先天图》《无极图》,“太极”学说才逐步在社会上被重视和传播开来。《宋史·朱震传》记载:“有〈汉上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在《先天图》《无极图》的传授过程中,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开始把“太极图”哲学化了。程颢、程颐二人为兄弟,系北宋人,程颢于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在太行山上任晋城令,程颐时在太行山下的洛阳,两地相距约百余公里。程颢在晋城兴学,程颐在洛阳传道,“太极图说”的理念才逐步社会化了。
书面记载“太极拳”这一概念,目前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但“太极拳”一词应当早于《太极拳论》,太极拳更是早于《太极拳论》,已经在世上流行有年代了。从《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二》中记载“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来看,太极拳是源自山西的,但不应是从王宗岳时代才开始的,王宗岳只是让太极拳正式形成了理论体系。太极拳应该源自于武术,是从“长拳”逐步演化而来的。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解释:“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式。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者,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说太极拳为“长拳”,是因为它一般招式很多,打起来就像长江大河在奔流,滔滔不绝,没有穷尽;也有人叫太极拳为“绵拳”,因为它又像万里长空行云流水,风起云涌,绵柔不断;还有人把它称为“十三势”和“八卦五行”“八门五步”“八法五步”,是因为它由“棚、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最基本的劲法和“进、退、顾、盼、定”等五种步法组成。一直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华北大侠”王宗岳写了《太极拳论》《十三势解》《长拳解》等,以太极两仪和五行八卦立说,用太极阴阳学说来讲解阐述太极拳的拳理,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吸纳了武林万拳之精华,且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故还有人把太极拳叫做“哲拳”。
究竟谁是太极拳创始人,学术界说法不一,主要有六种观点:一是唐代安徽许宣平(618—907),二是宋代湖北张三峰(960—1278),三是明代东北张三丰(1368—1644),四是元末明初山西陈卜(1334—1422),五是明末清初山西王宗岳(1525—1606),六是清初河南陈家沟陈王廷(1600—1680)。此外,还有南北朝韩拱创拳说、唐代李道之创拳说、唐代胡镜子创拳说、明代戚继光创拳说(因其所著《纪效新书》中载拳图与今之太极拳极为相似)等。这些说法或据拳法名称,或据拳谱研承,或据拳法著述,或据历史记载线索,似乎都言之有源,却也有曲意附和之意。对于各种观点,论证者固然言之凿凿,反对者也是声色切切。从业界史传之六人看,前三人中,许宣平的诗人隐者身份可考,创太极拳疑为后人附会;张三峰(318岁)和张三丰(276岁),一在南武当,一为东北人,都是江湖或民间传说,且在道家门中可能不单指一人,究竟哪个道人也不确定,可信度不高;只有山西陈卜(元末明初)、山西王宗岳(明末清初)、河南陈家沟陈王廷(清初)等三人史上确有其人,陈卜早于王宗岳191 年,王宗岳早于陈王廷75 年。山西陈卜又为河南陈家沟陈姓始祖,陈王廷乃陈卜第九世孙,陈卜与王宗岳均在南太行山上沁河(黄河的最大支流)两岸,史上公认《太极拳论》为王宗岳所著,也说明太极拳的形成应该在王宗岳之前。由此可见,陈卜与王宗岳、陈王廷比较,陈卜是当然的太极拳创始的祖师爷级人物。
从上述来看,如果太极流派划分南、北比较科学,北太极的源头应该是在黄河流域的太行山上,或在太行山和黄河的结合部。而陈卜的出生地泽州,正处于黄河北岸的南太行山上。过去,武术一般是家传,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一个拳种从萌生、草创、研磨到创定,应该是有一个过程的,不会是哪一个人一朝一夕创造的,而是由一个家族辈辈相传逐步创定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结晶。太极拳作为一个武术拳种,应该是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不懈努力传承和弘扬的结果。在陈家沟陈式太极拳流派的形成过程中,陈氏始祖陈卜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河南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之乡,是陈式太极拳发源地。陈式太极拳是陈家沟陈氏一门的家传拳术,现今杨式、孙式、武式、和式和吴式等各式太极拳均由陈式太极拳演化而来,已成为中华太极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按现今的说法,陈式太极拳由陈卜第九世孙陈王廷创定,而泽州武圣陈卜作为陈家沟陈氏一门的始祖,在陈式太极拳乃至中华太极拳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陈卜于元末1334 年出生在泽州郡东土蛾村(今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东土河村),后于明洪武五年(1372)迁居平阳洪洞县,明洪武七年(1374)由洪洞县移民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另有一种说法,民间遗存青石炉(长40.5cm,宽25cm,高26cm)上刻“卜云吉”阳刻,背后篆书阴刻明洪武九年九月陈卜返乡祭祖铭文“不忘请吉迁居平阳之艰”一句,因而断陈卜乃直接迁到河南,并未去过洪洞县。无论如何,陈卜确有其人,迁居怀庆府确系事实,身怀武艺传拳于陈家沟确有其事。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四邻乡民所敬重,故其移民怀庆府的落脚地被叫做陈卜庄(至今仍用其名),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陈卜又将全家迁居至温县城东十里的常阳村(今为陈家沟),并带领族人及乡邻一举清除了附近清风岭上时常搅扰村民的土匪,从此在村里办武学社教村民习练武艺,在乡邻巷里树立起崇高威望。随着陈氏一族人丁繁衍日渐旺盛,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卜是一位武术奇才,其武功系家传,虽出生于山西泽州府,但其祖籍何方却无从考证。泽州的东南部与中原的豫北和河内相邻,西侧即为河东与关中,北侧是以太原为中心的晋中盆地,与元明清之前历代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紧密相连,周边的洛阳、开封、邺城(邯郸)、太原、淇县、安阳、长安等,都曾是历代王朝首都。泽州位于太行山之巅,被太行山、王屋山、太岳山、中条山诸山环绕,丹河、沁河及其支流穿梭其间,是山西高原通向中原的门户,具有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理位置。突出的地域价值和战略通道的功能定位,赋予了泽州“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诸多地理名片。据史学专家称,南太行山上的古泽州,因其地理位置独特,曾是皇亲国戚的分封地、官场失意者的流放地、逃难家族的隐居地,也是获罪钦犯的避祸地,还是逃荒饥民的落脚地。因此,在南太行山上生活的人群,土生土长的并不多。一代武圣陈卜一家及其祖上究竟是什么人,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陈卜与陈式太极拳的草创萌生息息相关,这从陈家沟陈氏后人有关家传拳术的著述中可见一斑。从相关碑记及后人著述来看,陈卜自幼修习家传长拳,拳法精湛,武艺高强。他习武强身之余,十分热衷于研习儒家、道家经典及阴阳五行之说,仰观太行山巅云卷云舒,俯瞰九曲黄河波涌浪击,体悟大自然行云流水之神奇造化,把太极阴阳学说融入拳法拳理,博采各流派拳法精华招式之玄妙变化,在老年初步创出陈家太极缠拳,也就是陈式太极拳的前身。现今陈家沟因太极拳已闻名海内外。2020 年12 月17 日,太极拳申遗成功,陈家沟太极拳传承功不可没。
一个拳种从萌生、草创、研磨到创定,是有一个过程的。可以肯定地说,陈卜在陈式太极拳的形成过程中是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的。
1.从历史上看,陈氏后人有关陈式太极拳的著述多肯定陈卜创立且夙精太极拳
陈家沟陈氏十六世孙陈鑫(1849—1929)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序言中曰:“明洪武七年,始祖陈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陈家沟陈氏十八世孙陈绩甫(1893—1973)著《陈氏太极拳汇宗》称:“西距城十里,背负一岭,名清风岭。当时内匿匪类甚伙,扰动村民,官兵莫敢捕。余始祖以夙精太极拳,慨然奋起,率子弟及村中少壮数百人,攻入匪穴,歼之后一方得安。自是以来,学者日众,因就村内设武学社,广传其技焉。”“故名曰太极拳”“余始祖以夙精太极拳”两句虽为后人自誉,却比他人著述溯源要早得多。
2.从社会上看,陈卜庄和陈家沟的形成足以说明陈卜的声望远超其后人
无论从陈卜最初移民到怀庆府的第一个落脚地村名陈卜庄,还是从后来迁居到常阳村后又易名陈家沟来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陈卜武功高强且武德高尚,乃一代武圣和大侠,且德泽乡邻望达四族,深受官府信任和百姓爱戴。至今,陈卜庄在温县仍沿用旧名,常阳庄更名陈家沟后至今未变。自在常阳村率众铲除清风岭土匪后,“因就村内设武学社,广传其技焉。”如果说陈氏后人哪一代突然创出太极拳,绝对不符合客观实际和传承规律,只能是代代传承由若干武功高超的代表人物逐步丰富渐进创定的,而陈卜则是始创陈式太极拳的奠基人物。陈式太极拳多年来被世人或业界认为是“炮锤”(从现今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和散手可见一斑),不仅刚猛有力爆发力强,且具有实战性强的特点,自然是当时陈氏一族立世武林的独门武功。随着陈卜步入老年,习拳传拳逐步舒缓下来,逐步把陈家“绵拳”研磨为陈家“缠拳”,也被世人所公认。
3.从传承上看,陈氏太极拳世代传承一脉相承只有裂变没有嫁接
从史料上看,现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共同生活,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直到第七世才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廷和陈王前兄弟。后从陈王廷一支一直传至现在的十九世“四大金刚”和二十世“八大天王”。用《太极拳小序》中李亦畲的话来说就是:“神而明者,代不数人。”陈家沟历代传人,过去认为是始祖陈卜创拳,后面推定为九世陈王廷创拳。其实,一个拳种的传承是一代一代人艰苦努力、辛勤耕耘的结果。十四世陈长兴,十六世陈鑫,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陈照奎,十九世陈小旺、陈正雷等都作出了独特贡献。外姓人第十五代传人杨露禅及其后代,第十九代传人王西安及其后代,更是功不可没。杨露禅不断光大了太极拳;王西安在太极拳青黄不接时最早在陈家沟开办武校,让太极拳在陈家沟复兴起来。目前,陈式太极拳已经成为我国传统的优秀拳种之一,并衍生发展出了杨、吴、武、孙、和五大流派。不难看出,陈式太极拳一直传承着陈卜的“缠拳”和“炮锤”并逐步演化为今天的太极拳,不断裂变出其他太极拳门派。
4.从拳法上看,陈式太极拳草创源于陈卜,远早于陈王廷
陈家沟现在传习的陈式太极拳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锤),新架一、二路(炮锤),小架一、二路及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十分丰富和完备。传承如此系列拳械套路,绝非由哪一代哪个人单独可以做到,而应是代代传承丰富积累的结果,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如果说陈王廷是陈式太极拳创拳人,其始祖陈卜应该是草创人。陈王廷(1600—1680)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庠生,后人从现存的陈王廷《长短句》“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中判断由他创拳有一点道理,太极拳在传承中创造、丰富、发展都是正常的,但说“造拳”也只能是击技改造而绝非创造。按现在的官方宣传,陈王廷创太极拳以蒋发为学习切磋对手。蒋发于明万历24年(1596)随王宗岳学拳七年,王宗岳是《太极拳论》的作者,蒋发自然学的是太极拳,与陈王廷切磋的也应当是太极拳。《清史稿卷五百五·列传二百九十二·艺术四》载明,“内家者……故别少林为外家。其后流传于秦晋间。王宗岳最著……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于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传习颇众云。”这是正史最早出现“太极拳”一词的记载,也是王宗岳被收入正史的记载,明白记述太极拳法出于山西王宗岳。所以,太极拳早于王宗岳在山西南太行流传,更应早于陈王廷。陈卜早于王宗岳191年,陈卜又是从山西移民到陈家沟建武学社教习村民拳法,他在陈式太极拳法形成中的奠基性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此外,陈卜故里东土河村与王宗岳故里小王庄村,同在南太行一个纬度上且相距三四十公里,在拳术传承上还出自同一地域泽州府,不能排除陈卜家传拳术与王宗岳拳术有一定的传承或相融相鉴的关系。
陈式太极拳传承至少有四个重要节点:一是始祖陈卜,二是九世陈王廷,三是十四世陈长兴,四是十八世陈照丕、陈照奎,逐步从萌生草创、研磨创定、传承中兴的过程。陈卜不仅在陈式太极拳传承发展中地位独特且重要,在中华太极拳文明史上也应有其一定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