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章,黄 萍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对我国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论述[4],形成了体系完整、内涵丰富、逻辑缜密的职业教育思想。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我国发展实际而形成的对职业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其思想内涵充分彰显了时代性、阶段性与实践性的特征。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必然包含其中。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不仅为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挑战与机遇,还赋予了新的使命与要求。而职业院校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进程中,“三教”改革便是重要抓手和应然之举。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中所体现的人民至上的人本观念、公平共享的价值观念、德技并修的人才观念为指导,探究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实践进路。
人民至上的人本观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要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党执政兴国的出发点和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切切实实为人民着想,始终坚持践行群众路线,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这样的人本理念始终如初。另一方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职教生成长成才打破了“天花板”、构建起了“立交桥”、开辟了“新通道”,实现了职教生成长成才的可持续性。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再到关注现实世界中具体的个人,让人人都有学习的机会、都有成才的机会和出彩的机会。在职业院校贯彻人民至上的人本观念,就要求广大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始终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公平共享的价值观念,是人民至上的人本观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价值追求。[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和人生公平的起点,[5]要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权利,以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公平,让教育成果惠及广大人民。[6]概而述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所体现的公平共享的价值观念有两层含义:就区域层面而言,主要以职业教育作为突破口,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缩小区域差异,进而促进区域间的教育公平;就个体层面而言,主要借助职业教育,打通技术成才新通道,促进个体高质量就业,开启幸福生活,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一言蔽之,促进公平的最终指向是共享,通过职业教育消除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让人人出彩,实现共同富裕。而在职业院校贯彻公平共享的价值观念,就要求职业院校不断加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用教育数字化推进教育公平,积极开展线上教学,通过“在线课堂”让各区域、各城乡的学生平等享有教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才观念强调德技并修,即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崇高职业理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德技并修人才观念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所进行的科学性思考与判断。就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德”与“技”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道德品质是技术技能的内在灵魂,技术技能是道德品质的外部载体。德中寓技、技中蕴德、以德率技,以技养德,方能培养出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鉴于此,职业院校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要不断突出德技并修的育人导向,以培养德技兼备的人才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工匠精神等优秀品质。同时注重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育人,实现育训结合,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培养其职业能力。
自2019年国家提出要在职业教育领域重点推进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以来,“三教”改革已然成为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所体现的人民至上的人本观念、公平共享的价值观念、德技并修的人才观念,对职业院校开展“三教”改革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中的人本观念、价值观念、人才观念无不体现着人的重要性,而这也为“三教”改革下的教师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即职业院校在赋能教师的过程中,还需考虑教育过程中学生这一主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教学的主导者、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同时在公平共享的价值观念指导下,职业院校既要借助数字化教学促进教育公平,也需要注重教师群体数字化思维、数字化素养与数字化能力的提升。
1.转观念:传授者变为组织者
传统教学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以“老师讲—学生听”作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以课堂作为单一的实施场域。在这种单向的填鸭式教学下,培养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应试型人才。此外,大学教学的无效化也使得观念变革迫在眉睫。无效化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大学生课堂上较低的抬头率。在数字化时代,当老师所讲的内容可以在网上轻易获取,那么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值与关注度就会降低,教学的实效性也自然会大打折扣。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已然进入普及化时代,正朝着智能化发展阶段迈进。职业院校所要培养的是一个个勇于面对世界变化,能够适应产业更新并掌握高新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趋势,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相脱节。因此,传统且无效的课堂教学、单一且僵化的教学方式都不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赋能教育发展进程中,也在倒逼学校开展教学变革。据此,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就应顺势而为,改变自身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课堂互动成为常态。教师要放权给学生,多推行翻转课堂,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
2.提能力:数字化思维与数字化素养
数字变革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可获得性和获取的便捷性大幅提升。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选取自己需要的任何知识进行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即时在线上发出询问,老师可以在接收时即刻予以反馈。数字化、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伴随着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在便于教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对教师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教师群体必须具备数字化的能力和思维,掌握新的数字化教学工具。为此,针对教师群体,职业院校要定期组织数字化教学水平培训,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化设备及操作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培训中引导教师自主进行数字化知识的变革与思考,培养教师的数字化思维,由被动适应者到主动创新者。此外,还应建立一套数字化教学的奖励机制,设置特殊奖励,引导广大教师紧紧把关线上教学的质量。对课程线上教学进行考核,将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讲授课程、线上问答等都进行量化换算,作为教师的绩效考评内容之一。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之一。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本观念、价值观念,人才观念,需要以教材改进为关键抓手,使教材体现时代性,富有新颖性。职业院校使用的教材要在适应“数字化+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职业教育教材中,开发丰富的数字化教材资源。同时,在人才观念的指导下,要想实现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开发和采用工作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教材,将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其中。
1.增内容:多元化、数字化教材
为更加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制作适合学生使用的先进的教学材料——数字化教材。教材是教学资源中较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也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材内容是实体的、固定的,主要有两方面的缺点:一是教材内容的广度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学生的深度需求;二是教材内容的时效性是有限的,教材知识陈旧,不能及时更新。这显然与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特点不吻合。因此,开发知识内容多元化、数字化的教材资源,研发出适合职业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已是迫在眉睫。鉴于此,职业院校在开发数字化教材时,可以将二维码、微课视频、AR技术等应用在其中,以此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二维码便捷高效,能够与教学平台关联,补充新的知识点,其内容形式不局限于文字,可以是视频、图片等,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微课视频省时省力,能够将本节课程的重点及难点知识,以视频的方式动态呈现,能够有效地突显主题,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补充。[7]AR技术能够将学习所需要的图纸,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以最清晰、最新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教学中使用该方式,不仅可以直观呈现教学内容,还可以使教学过程富有趣味性、减少枯燥性。
2.转形态: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
职业院校和普通学术型大学有很大区别。无论是人才培养方向,还是授课内容,职业院校都更强调职业性,偏向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着重让学生掌握与工作相关的职业能力。但在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一方面目前职业院校使用的教材大多偏向理论,多以学术性、理论性知识为主,学生相对难以掌握,不利于其技术技能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这显然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教材更新相对滞后,不会随着企业技术的更迭而及时更新。如此便使得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不能及时展现在教材中,造成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被企业所需要。而工作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教材,正是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编写,内容大部分来源于工作岗位的需求,以能力为本位,知识、技能与能力并重,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面对企业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不断更迭,活页式的形态能够及时将最新的内容加入其中,让学生及时掌握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养成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而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8]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本观念、价值观念、人才观念,就不可忽视教法优化的重要性。在公平观念指导下开展数字化教学,就要求教师群体不断培养数字化思维与数字化素养,就要求开发和采用数字化教材。而在教学方面,结合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背景,面对多种生源,考虑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就需要结合数字化教学优势,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帮助个体获得更好的发展。在人才观念指导下,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讲授中,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就需要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真实地还原并感受工作过程,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职业能力。
1.变教法: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过程,乃至实习实训无不体现这一特性。学生无论是在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训,都需围绕着具体的工作特性而展开,都需为日后所要从事的岗位做准备。反观现实,职业院校的部分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多是采用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可否认的是师生之间有合作、有互动,但学生更多地是在按照教师的风格和节奏进行学习。显然,单一的讲授法不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意识与能力。此外,相比于枯燥的理论教学,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喜欢实践性的知识,更喜欢动手实操。因此,结合职教生的特征以及具体的培养目标,教师如果一如既往地采用讲授法,以灌输的方式传授学生知识,学生往往会更容易演变成为“低头一族”。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时间还给学生,让教师从课堂的主体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2.换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一方面,高职学生生源数量突增。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扩招一百万人。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数量的扩大,其生源种类与构成也在发生变化,生源种类的复杂性也意味着其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不同生源的知识储备并不相同,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是有所差别的。因此,考虑到生源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前在线上发布预习任务,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这样能够让学生对知识建立整体印象。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生源构成年轻化。目前高职院校所招收和教育的对象多为零零后。作为“网生一代”,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上已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他们,面对传统的教学场域和学理性的教材内容,学生已经厌烦,缺乏学习动力。因此,需要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借助线上教学的优势,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其学习动力。同时还应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能突破时空局限的优势,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以外的任何时间,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老师进行线上互动,让自主学习成为可能。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自主预习,还能够为教师的线下讲授做好准备。[9]教师在提前了解学生学习难点后,可以在兼顾每位同学的同时,更加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肩负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不仅是“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而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也是能够大有作为的,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新征程中,职业教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人本观念、公平共享的价值观念、德技并修的人才观念开展“三教”改革,进而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