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4-01-01 08:54:18熊杉杉
新课程·上旬 2023年15期
关键词:微粒原子离子

熊杉杉

●教学内容

原子和分子:介绍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以及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

原子的结构:讲解原子核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以及原子核的组成。

元素:介绍元素的定义、分类和原子序数等相关知识,并对元素的定义、分类和原子序数进行详细讲解。

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包括周期表的排列模式、元素分类、元素周期规律等内容。并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如预测元素的性质、化合价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质组成的基本知识,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通过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及构成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基本构成。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的性质,帮助他们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并建立对物质构成的基本认识。

2.离子的概念及分类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之二是让学生理解离子的概念,并掌握离子的分类方法。教师通过讲解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可以让学生明白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离子的形成过程和离子反应,帮助他们理解离子的概念,并学会分类离子。

●教学难点

1.抽象概念的理解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涉及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结构特点,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直观地理解和把握。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直观感受。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练习。教师需要耐心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验技能。

3.学科思维的培养

学习化学需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如理性思维、实证思维等。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教学法

教学中,教师设计一系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中,教师可提出“我们该怎样来验证分子与原子的真实性呢?”“分子有什么特点?”“究竟分子有多小呢?”等问题。

2.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精神。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演示改良后的氨分子运动、品红如何在冷水与热水环境下进行扩散以及酒精与水的混合等实验。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掌握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在“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中,教师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化学案例,如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等,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掌握物质构成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化学

活动过程:

【引入】教师播放预先准备的微视频。

视频梗概:人们在经过花园时会嗅到花香;晾衣服过一段时间后,衣物上的水分会消失;在无接触的情况下,浓氨水和浓盐酸会产生白色烟雾。

学生观看微视频,回顾已学习的物理学知识。

教师提问: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物质主要由分子和原子组成,而这些分子正在持续地移动。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展现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例,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并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体会到化学知识既源于日常生活,又超越了日常生活。因此,他们不仅能够积极关注周围环境,还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二、教学主题活动节选

(一)确认微粒的存在,研究微粒的属性(见表1)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来证实分子、原子的实际存在,并利用详尽的数据来说明它们的微小重量和体积。教师借助实验研究和深入分析事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他们理解微粒的存在和特性,让学生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从而建立起微粒的理论体系。此外,在教学中,还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计算机模拟和虚拟现实等,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微粒的存在和行为。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微粒的本质和特性,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见表2)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而言,仅依赖想象力和教师的解释来领悟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是颇具挑战性的。然而,借助自我实践和信息技术,微观世界可以变得更直观。在水电解实验中,学生可以目睹水分子转变成为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过程,这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與原子的本质特性,从而在微观层面上更好地理解化学变化。)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例如,在讲解原子、分子等基本粒子的结构特点时,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以及对相关概念的理解程度。同时,在实验教学环节,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2.成果性评价

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练习、实验报告等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的运用能力。

3.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当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反思时,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并找出更好的学习方法。

编辑:张俐丽

猜你喜欢
微粒原子离子
原子可以结合吗?
原子究竟有多小?
带你认识原子
塑料微粒的旅程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06
塑料微粒的旅程
中华环境(2021年8期)2021-10-13 07:28:34
塑料微粒的旅程
中华环境(2021年7期)2021-08-14 01:57:26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在细节处生出智慧之花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钢渣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