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耀华
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然而,益友常有,好书难求。也许是因为工作忙碌的原因,好久都没有静心读书了。直到我开始品读一本名叫《青年文学家》的杂志,才发现在忙忙碌碌的人群里,竟然还藏着这样一群热爱写作、品味生活的文学爱好者,他们孜孜不倦地笔耕,涤荡了我匆忙焦虑的心灵世界。
提起《青年文学家》这本杂志,有些人会觉得比较陌生。它是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严肃文学期刊。有散文、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的作品,有的写所见所闻,有的写奇闻趣事,有的抒发感情,有的描述生活。认真阅读,每一名读者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寻得属于自己的那份“共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读者在其中有所感、有所悟的时候,便会尝试着从台下走到舞台中央,成为一名写作者,发表自己的作品。当你仔细品读《青年文学家》,你会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年轻”的书,随处可见以“春天”“青春”“祖国”“奉献”等词语为标题的好文章。其中既有对家庭亲情、师长友情的回忆追思,也有年轻人朝气蓬勃、勇于探索前行的壮志豪情,更有心系天下、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这样一本充满正能量的好杂志,谁能不爱?
好的文章就像一碗心灵鸡汤,让人品读之后念念不忘、回味无穷。而《青年文学家》里这样的文章俯拾皆是。记得曾读过刘润美女士写的《一碗肉汤》,文章通过描述小时候跟随奶奶在农村一起生活的点滴小事,小中见大,刻画了一位可爱的老奶奶,字里行间散发着那种刻在骨子里的质朴乡情,以及浓厚、细腻的家庭亲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于有的农村地区来说,平时吃上一顿肉是一种奢望,甚至喝上一碗肉汤都是一种奢求。作者小时候,闻着肉铺传来的香味,缠着奶奶撒起了娇。奶奶拗不过,给她钱去买一碗肉汤,卖肉的云亭大哥默默地往肉汤里放了一撮碎肉。回到家里,奶奶没有急着喝汤,却往汤里加了一勺盐,然后小心翼翼地舀出几勺分到小碗里,嘱咐孙女蘸着馒头吃的同时,还不忘唠叨几句剩下的汤还能吃五六天。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语,无一不打动着我,而且是深深地激荡我的内心。作为农村的孩子,虽然儿时的我生活条件可能比作者要好一些,但是读着文章的我还是被拉回到了儿时—那破落的村庄,泥泞的求学之路,破院门底下傳来的玩伴的呼唤,奶奶藏在门后的那个装有猪油的小坛子……
读着,想着,任由泪水打湿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