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文艺生活
这两年很流行把人称为“i人”和“e人”。“i人”,指人格测试mbti里的“i型”人格,内倾性格,可以理解为“社恐”;与之相对的就是“e人”,外倾性格,也是“社恐”,社交恐怖分子。
但在社牛之省东北,有一种特产,就是东北“i人”。“i人”出生在东北,那就是带鱼和吉娃娃相亲,是哑巴学会吹卡祖笛;你说他开朗,他还挺沉默;你说他文静,他立马开始聒噪。
“i人”有个共识,就是非必要不跟陌生人说话,如果有陌生人上来搭话,首选装死,次选聊死。东北“i人”也一样,能一个人做的事,绝对不麻烦第二个人;但一旦有人开口麻烦自己,就会一键从“i人”模式,转换成东北模式。
问路是吧?心情不好就给你口头详细规划一下路线,顺便告诉你路上哪家奶茶店好喝,推荐你买来解暑;心情好的话,那必须本人出击带路。
光带路东北“i人”还会觉得尴尬,本地人問路就跟你吐槽一下天气,外地人问路必须跟你普及一下风土人情旅游攻略。知道的是东北“i人”在带路,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要被拉进非法组织了。
有些东北“i人”看起来比南方“e人”还开朗,真一点不夸张。
去过东北的朋友都知道,东北小孩都有一种“小小年纪,就已经年纪不小了”的气质。张嘴“×叔,溜达呢?风湿病好点没?”闭嘴“×姨,你儿子那事别太愁了,多跟那谁走动走动”。
一个东北小孩很难“i”下去,因为东北家庭就不养“i人”。东北小孩自打口齿不清地叫了一声“妈妈”,接下来全家男女老少街坊邻居的称呼,都得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
秋后算账是东北小孩共同的记忆。在外面没跟人打招呼,东北家长会说:“你等回家的。”家里来人不知道打招呼,东北家长会说:“你等人走的。”
在东北,跟街坊邻居打成一片你可以吹三天牛;跟外省的朋友拜把子你可以吹三年牛;能跟外国人搭话,你爸都允许你骑他头上。总之你怎么吹牛都没事,但如果你话少,不好意思,那你就是装。
除了要主动跟人打招呼,东北社交必修课还有“接话”。如果说“主动打招呼”挂科了,家长还会给你留点面子,回家算账;在外面有人跟你说话,你没接住,别说你是亲孩子了,就是条狗,都会现场挨上一脚。
接话少于三轮那也是失败的。东北接话学就像一场乒乓球友谊赛,讲究一个氛围热情,有来有回。关心与赞美交织,情绪和表情和鸣;每个东北人都是一个声部,采用总分总结构,共同把这嗑唠出起承转合。
整个接话流程走下来,多于10字少于100字的,那叫内向。接话少于10个字,那这孩子算完了,都得安慰家长:“没事,自闭症能治。”
东北“i人”的童年,学业压力可能还行,但社交压力是真的很大。12年说话义务教育下来,性格是“i”的,嘴是“e”的。就算长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不会允许任何一个社交场气氛冷掉的。
东北“i人”关于接话好像有种使命感。不管是团建上,出租车上,还是围观大爷跳水的海河桥上;有人说了话没人接,必须挺身而出,不让任何一句话掉到地上。优秀的东北“i人”不仅能接话,而且力求接得好笑;追求自己说出的每一句都高质量、高回报。
东北“i人”的梦想就是,接上所有看似接不上的话,而且接得漂亮,整个场子因为自己的一句话热络起来。而当时使用的句式会被东北“i人”奉为自己的社交高光,并且牢牢背诵,活学活用。如果反应慢了没接上,东北“i人”会把这种尴尬算在自己头上,一晚上都睡不着觉。
毛不易,内娱知名“i人”,也是“东北接话学”的优秀毕业生。经常语出惊人,怼得记者笑出工伤。有回记者问他:“能持续被大家喜欢,你觉得自己是凭什么?”以为他会说些场面话,结果毛不易答:“凭公司的运作。”
还有李雪琴,一个能在家里休息,绝对不出门溜达的“i人”;是知名社恐,也是站在清华校门口录视频的知名社交恐怖分子。作为东北“i人”,她不仅能整活儿搞笑,还会潜心学习一些社交秘籍,比如初次见面想破冰,就要会夸人,但不能夸得假。夸人要夸细节,不仅令人信服,对方也接得住话。
像李雪琴这种,不冷淡不过火,让所有人都如沐春风的社交方式,才是真正的社交高手。
东北“i人”,就是一种没有社交天分,却社交技能满点的一群人。这个词火了之后,身边不少东北朋友都对号入座。但大家聊起小时候被家长逼着社交,也没有人有怨怼,因为想到自己去到哪里都能很快适应,就知道自己确实有受益。
曾经有个玩笑说:全国到处都是东北人,只有东北没有东北人。是东北人不想回家吗?是东北人不爱东北吗?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能没有那么多选择。
我的家乡会教小孩拿筷子要拿得靠后一些,因为有传言说筷子拿得远,就会走得远。夸会说话的小孩子会说“闯实”,可以在外面闯荡的意思。东北小孩都是蒲公英的崽子,风来了就留不下。把力气用在嘴上就是东北家长对小孩最好的期许;因为嘴会说一点多几个朋友,好走得远一点,再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