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

2024-01-01 16:58:50翟承宇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4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翟承宇

[摘要]全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复合传播媒体,具有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等特征。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呈现新特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面临新挑战。因此,高校要主动占领全媒体育人阵地,实现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评价、话语保障“五位一体”协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态系统。

[关键词]全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全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复合传播媒体。高校全媒体育人平台中的传统媒体主要指宣传栏、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而高校全媒体育人平台中的新兴媒体主要指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平台、校园智能服务系统等。全媒体时代,传播主体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方式更多、传播内容更杂,全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工具支撑,也带来新的矛盾和挑战,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新特质。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新特质

(一)话语主客体关系呈现复杂性

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而言,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客体关系呈现复杂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客体话语交际的虚拟性。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线下以真实身份进行互动,全媒体则打破了这种真实交往关系,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基于虚拟形象在虚拟世界中互动。这种带着面纱的互动交际模糊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真实世界的关系界限。二是主客体话语地位的平等性。传统媒体时代,教育者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力,其可以基于此话语权力开展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全媒体时代,话语交际呈“去中心化”特点,话语主客体的真实身份以符号形式呈现,虚拟世界中的交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客体在话语身份和话语权力上呈现平等关系,教育者的话语主导权受到冲击。三是主客体话语交际的群聚性与动态性。全媒体时代,话语主客体以“群”为单位形成话语关系网,在这种群关系网中,受教育者可以依据自己的目的或喜好自由选择话语交际场域、交际对象和交往方式,也可以随时选择新的话语交际群。

(二)话语客体信息需求更加多元化

全媒体时代,受教育者对话语符号、话语内容和话语语义进行重构性解读,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的固化地位。同时,新媒体技术的介入,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有话语场域和传播方式,为话语客体获取多元化的信息创造了条件,烦琐的说教话语已不能满足话语客体的新需求,“短、微、快、新、奇”的话语传播方式占据有利地位。这就需要话语主体依据客体的多元化需求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让话语语料和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样。

(三)话语传播媒介更加丰富

全媒体既包括传统媒体平台,又包括现代新兴媒体平台,更加强调媒体的广泛性和融合性,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媒介更加丰富。话语传播媒介的丰富性和广泛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从一元主导变为多元协同,从抽象晦涩变为通俗易懂。因此,高校要着力打造媒体融合一体化信息平台,借助丰富的传播媒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力度和效度。

(四)话语场域向虚实交织转变

全媒体时代是新旧媒体交织融合的时代,其话语场域是虚拟场域与现实场域有机结合的场域,既有真实交流的现实对话场域,又有网络交流的虚拟话语场域。两种场域相互影响和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虚实结合的交际特征时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精度、准度和效度。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对全媒体的驾驭能力,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构建育人矩阵。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实困境

(一)话语权力移位与话语主导权的冲突

传统媒体时代,教育者基于自身的知识、信息和资源优势,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文本进行单向解读,受教育者往往被动接受信息和知识,不会质疑和争夺话语权。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一元输出变成双向互动。一是新媒体语境下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生产并传播话语,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而不是被动的话语信息接收者。二是网络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真实身份隐匿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话语监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全媒体时代受教育者往往是网络原住民,即伴随互联网成长和发展的一代,其对互联网媒介尤为青睐,拥有多元化信息需求,开始借助新兴媒体对教育者话语的真实性、权威性提出挑战。这些都使教育者的知识权威、制度化权力和话语垄断地位受到挑战,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怎样开展,教育者都必须始终牢牢掌握话语权,以确保教育实效,这就造成话语权力移位与话语主导权的冲突困境。

(二)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话语权力争夺

全媒体时代是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交织作用的时代,其特点是媒介众多、信息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既要借助传统媒介,又要借助新兴媒介,然而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在共同发挥作用时经常存在话语矛盾。一方面,在传播形式上,传统媒介强调话语信息正向灌输,新兴媒介更强调话语信息反向输出,二者在同时作用时,存在信息传递冲突和话语权力争夺。另一方面,在话语影响力上,新兴媒介的冲击使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吸引力降低。相较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伴随互联网成长的网络原住民,更青睐应用新兴媒介进行互动交流。新兴媒介的即时性、信息海量化、吸引力强等话语特征对传统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建构和传播造成影响。新兴媒介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力在一定时间、范围和条件下比传统媒介更加强大,传统媒介的核心传播地位被撼动。

(三)话语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娱乐化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

一是话语信息海量化。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和资源得以通过多种媒介实现共享,然而部分低俗、庸俗、媚俗的价值观念通过隐匿的方式在部分媒体平台上传播。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造成严重冲击。二是话语信息碎片化。全媒体传播内容呈现快速更迭和零散分散现象,传播方式也呈现点众结合的交互立体式传播态势。话语信息的碎片化特征使受教育者更多地追求表面信息和话语浅意,而忽略了对话语信息严谨、系统、科学的推敲,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系统性造成影响。三是话语信息娱乐化。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为全民话语戏谑、讽刺、调侃等提供了便捷條件,但这些娱乐性话语信息也打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系统链条,使一些受教育者过分追求信息的娱乐性而忽视对信息的理性思考,更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性魅力。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新机遇

(一)技术赋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话语由自上而下的单向性传播转变为立体式多维度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的变革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全媒体通过技术赋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无限延伸。在时间维度上,新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存储和记忆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可以永久保存。在空间维度上,新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复制与链接功能,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地域界限,使信息接收者远在千里之外都可以瞬时获取信息。这种快捷的传播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

(二)媒介融合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体系

全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各类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不再明显,网络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等融合性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涌现,媒介融合使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交织渗透。这些媒介时刻刺激着受教育者的视听感官,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这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使话语表达方式和表达形态从单向、平面、静态走向多维、立体、动态,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多元话语场域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裂变式增长、媒介的多元化融合极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范围,教育者可以利用全媒体技术有效传递教育信息,创造丰富的话语语料,创新话语传播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全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真实、无障碍的话语沟通平台,双方可以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进行真诚的对话。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硬说教”的传播缺陷。全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时空界域,形成线上线下齐发力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矩阵,这种多元话语传播场域有效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四、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一)聚焦主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素养

话语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高校应建立一支素质硬、能力强、反应快、品行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包括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和党政学工干部等。第一,高校要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增强队伍成员的政治敏锐性、洞察力和预见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纷繁冗杂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加工,抵御低俗、庸俗、媚俗的价值观念。第二,高校要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全媒体技术能力。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生产和传播信息,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需要应用新媒体工具进行信息搜索、查询、传播,还要提高全媒体融合意识和融合水平。第三,高校要全方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和监管能力。全媒体话语场域具有群聚效应,加之话语传播具有即时性特征,导致一些网络谣言的传播极易产生舆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必须全方位提升舆情研判能力、处置能力和监管能力,正确定位舆论导向,从而巩固和提升主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二)凝练内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内容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系建构应坚持以政治教育为基础,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系建构的主体框架。

在话语表达方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实现表达范式的时代性转换。一是推进宏大叙事与生活事件相结合。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道理融入通俗性案例、问题和事件,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地气,有生气。二是推进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话语客体的融媒参与意识、话语权诉求愈发强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文本话语转化为符合学生交流、阅读习惯的表述形式,让学生能够听得懂、想得清、记得牢政治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契合网络语境,通过挖掘丰富有益的网络话语语料,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三是推进灌输性话语向对话性话语转变。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表达方式上要摒弃单向灌输思维,注重平等对话,应用个性化话语交流方式,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魅力。

(三)精选媒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强调,要发挥传媒的综合效应,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全方位传播的态势。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体系特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媒介系统,这种传播媒介系统可分为线下和线上传播系统两部分,线下传播系统主要依靠宣传栏、公告栏、展板等进行话语传播。对线上传播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着力健全和维护主题网站,提高网站话语传播水平,精心打造主题社区论坛及“两微一端一抖”等主流微媒体平台,建设共享、共融、共生的网络互助平台,打造多元表达和一元引导相结合的“微”网络文化,积极优化信息检索引擎,利用信息采集器、索引数据库等检索软件,全方位提升话语传播的精度、力度和效度。

(四)科学评价: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估体系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估体系是依据话语传播的目标、原则、方法和效果建构的测评体系,这种测评体系主要包括测评内容、评价指标等部分。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估体系,高校能够测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育人意识、话语动机、话语能力、转译效果;获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话语反馈;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媒介的覆盖程度、设计效果、浏览频率。通过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估体系,高校能够详细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情况,并及时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策略。

(五)支持保障: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保障机制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需要建构科学完善的保障体系。一方面,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搭建全媒体育人平台,充分挖掘丰富有益的网络文化资源,从法律、制度、规章等层面全方位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实效。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全媒体监管机制,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做好信息数据预警监测和舆情监管,并建立一支政治鲜明、素质过硬、反应迅捷的网评员、监督员队伍,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及时引领网络舆论,有效防范异质思潮和负面信息的渗透,为学生创造阳光健康、积极文明的全媒体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刘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求是学刊(2016年6期)2017-01-07 11:26:00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20:26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中国广播(2016年10期)2016-11-18 13:25:27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6:54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8:14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32:27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6:57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