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发展战略探析

2024-01-01 10:18:10李婷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4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双一流学术期刊

李婷

[摘要] “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界的首要任务和重点任务,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学术期刊作为传播高校科研的平台,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双一流”建设与学术期刊的关系,以及学术期刊参与“双一流”建设的意义、作用、困境和途径,力求学术期刊与“双一流”建设共同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双一流”建设纳入国家战略[1]。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学术期刊是展现中国学术前沿动态的阵地,对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学术成果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全面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学术期刊作为重要的学术载体和传播平台,融入“双一流”建设是必然趋势。

一、“双一流”建设与学术期刊的关系

“双一流”建设对高等学校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双一流”建设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学术,因此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双一流”建设中应占有核心地位。学术期刊应充分整合“双一流”建设中的制度、政策、人员、资金等资源,不断提高办刊水平和质量,从而推动“双一流”建设。

一所顶尖的一流大学须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科研、一流的学术成果、一流的人才培养制度和一流的管理水平,也同樣离不开一流的学术交流与传播平台,这些“一流”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享有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因此,打造世界一流学术平台是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和提高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我国学术能与国际学术“同台共唱”,这其中,学术期刊应作为重要支撑。

目前,学术期刊在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大局上仍有所欠缺,建设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对制度、理念和执行层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各个主管部门、高校和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等需要并肩合作,将期刊的建设纳入“双一流”的长期计划中。

二、学术期刊参与“双一流”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2]。同时,“双一流”建设也能为学术期刊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为期刊内容质量的提升和特色栏目的设置奠定扎实基础。因此,“双一流”建设与学术期刊是互惠共赢的关系。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平台,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高度责任感,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连续开展五轮学科评估,可以说学科评估是“双一流”建设的风向标。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试行)》,将“学校主办的国内外学术期刊清单”“教师担任国内外重要期刊负责人清单”纳入大学和学科监测体系的核心监测点,这一举措将学术期刊纳入“双一流”建设中,使其能更好服务学科建设,促进学术发展。

学术期刊建设与学科建设应形成统一。在办刊中,学术期刊对出版质量的把关应从每篇论文的质量做起,以内容质量评价为中心,从学术期刊的评价到单篇论文的评价再到学科研究水平的评价相结合。目前,众多高校都在主办或创办一流学术期刊,这不仅能够支持高校的学科发展,也能够提高学科的影响力。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已将学术期刊的培育纳入“双一流”建设中,在积极办好现有期刊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引领国际发展,填补国际空白。

三、学术期刊参与“双一流”建设的困境

学术期刊发展到今天,虽在服务高校教学科研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参与意识不强。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主要角色是服务,而维持期刊日常运转的是编辑,若编辑自身的专业功底很强,且能够为作者、读者和高校师生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动“双一流”建设。但由于编辑工作较为琐碎且枯燥,在这种环境下创新意识很难得到保持,出版的期刊栏目也很难实时更新前沿动态,导致学术期刊在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滞后。二是自身办刊困境较大。当前,诸多学术期刊在日常运转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专业的编辑、办公地点、资金支持等,导致期刊的发展受限。此外,部分学术期刊在办刊模式和专业栏目设置方面较为同质化,优质稿源较少,因此在自身发展受限的情况下很难服务于“双一流”建设。三是缺乏专业的编辑团队。学术期刊在高校管理中缺乏竞争机制,编辑的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在人才引进的力度上也不如教学人员,导致无法组建高素质的编辑团队。而现有的编辑数量有限,编辑无法及时跟进最新的办刊模式和前沿动态,也不能及时加入教师研究的重大项目中,无法策划具有价值的专题栏目,缺乏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很难把期刊做强、做大。

四、学术期刊参与“双一流”建设的途径

(一)创设“学科建设”栏目和“学科”期刊

“双一流”建设对打造特色学科起着推动作用。学科建设和特色学科的打造离不开专业学术人才和学术资源的支撑,学术期刊是高校学术交流的阵地,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3]。学术期刊应通过整合学科资源,创设《学科建设》栏目,创新办刊风格,将“双一流”建设学术期刊紧密结合,努力打造引领学科发展的高水平期刊。例如,法学期刊的栏目中可以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编纂》《涉外法治》等热点栏目。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期刊应探索自身发展路径,与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使出版成果能真正服务社会。

另外,学术期刊将每年发表的文章进行学科分类,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上筛选高质量的文章重新组合并编辑加工成展现学科方向的数字化出版物。例如,学术期刊通过与知名数据库合作,以学科系列学术期刊的形式进行呈现,改变传统的展现模式。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需要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学科期刊,而不局限于检索某篇文章这种单一的阅读模式,同时这也有助于传播各学科的研究动态,展现不同学科的学术发展和学术风格,为学者们交流思想、共享成果、求解难题奠定基础。

(二)依托高校学术资源

高校学科的建设、学科人才的成长和学科成果的涌现是学术期刊发展的财富。一流学科能为学术期刊提供优质的稿源、稳定的编辑队伍和提高期刊的声誉。学术期刊依托高校的学术资源办刊,是其长久发展的优势,也是确保其获取优质稿源的基础。

在选题策划阶段,若学术期刊的编委由不同高校的知名专家组成,这些专家长期从事科学研究,了解各个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趋势,能够抓住当前热点学科选题,更能凸显学科研究的趋势,有助于期刊更好地把握办刊方向,对选题的内容进行有效提炼。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主办的《中国法学前沿》(英文版)每年召开一次大型编委会以及定期召开组稿会,讨论学科发展动态,研究学科当前热点和前沿问题,确定重点选题并对选题进行策划和有针对性的约稿,不断深入研讨,引领学术发展。在审稿阶段,学术期刊依托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学术人才,可以不断完善审稿专家库,对论文的学术性、前沿性、创新性进行把关。编辑应从自身出发,主动收集学术信息,聚焦学术前沿和热点领域,并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渠道发送选题策划方案、文章被引、转载、获奖等信息。此外,依托高校优势学院和学科资源,学术期刊每年可将已发表的文章进行筛选,并与知名海外出版社合作,将高质量的文章进行专业翻译和润色后,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从而打造国际化读者群,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使世界了解中国,提高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推动中国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提升编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编辑是学术期刊出版的支撑,编辑的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期刊出版的质量,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离不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4]。因此,编辑的业务能力也十分重要,编辑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编校功底,才能有效地识别具有价值的信息,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编辑应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大量阅读高水平核心期刊,除了学习文字的表述,还要提升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语言能力,主动阅读编辑书籍如《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以及与国家出版法律法规相关的书籍如《出版管理条例》等,从而提升专业能力,把握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除了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编辑还应积极参加专业岗位培训,学习编辑出版专业知识,提高編辑的敏感度及判断能力。

此外,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编辑不仅要适应新型的出版形态,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积极参与申报高校发布的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和校内项目,在学科专家的带领下组建由编辑、作者、审稿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的学术团体,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提升学术话语权。此外,编辑应不断挖掘学术热点,从选题策划到最终出版整体把关。例如,编辑策划的每一个专栏可指定一名学科专家对专栏文稿的质量进行把关,从而加快构建学术期刊和学科发展的互促模式。

(四)拓展新型智库功能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都制订了具有宏观性、战略性、系统性、政策性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对全面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做了总体安排和部署,将智库纳入“双一流”建设中,可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智库是基于数据、信息、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决策服务,学术期刊要发挥智库型专业服务精神,其编辑要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和汇总,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编辑通过数据库整理出在高水平期刊发表的作者信息,建立高水平作者库,将每期出版的期刊向这些作者进行定向推送,也可将已出版的文章进行学科分类后定向推送给高水平的学科作者。这样不仅有助于期刊宣传、有针对性地定向约稿、增加期刊的投稿量,而且能为学校发掘储备人才。另外,学术期刊通过举办各类期刊研讨会来挖掘潜在专家,建立高水平作者库和评审专家库,将期刊的发展动态定期向作者和专家进行推送,还可以将活跃的学者纳入编辑队伍中,为期刊的持久发展添砖加瓦。随着国家对智库的高度重视,智库研究及其成果产出更注重问题导向、证据导向、科学导向,这是智库研究科学化的集中体现。学术期刊需要认识到这一变化,通过大量调研与研讨,结合国家战略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和发表适应科学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智库文章,为国家的宏观战略和决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全面提升智库和社会服务功能。

五、结语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与学术期刊共生共存。随着国家对“双一流”建设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学术期刊应抓住机遇、找准定位,通过培育特色栏目、打造前沿内容、提高出版效率和服务质量,传播学术前沿成果、巩固重点学科、培养学术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引领国际发展。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有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因此学术期刊应积极融入并服务“双一流”建设,与“双一流”建设协同并进,共同发展,在办刊机制和理念模式上不断创新,将期刊打造成为具有顶尖水平的学术精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2023-10-25].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2021-06-25)[2023-10-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6/t20210628_540716.html.

[3]中国社会科学文库.“双一流”建设推动高校学术期刊协同发展[EB/OL].(2021-11-30)[2023-10-25].https://www.sklib.cn/c/2021-11-30/626685.shtml.

[4]李文娟,张红霞.“双一流”建设契机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才的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1):64-69.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双一流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加强党建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6:46:30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 10:51:34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 07:59:31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
世界科学(2013年6期)2013-03-11 18: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