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策略研究

2024-01-01 00:12:11赵成龙耿斐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4期
关键词:品牌建设科技期刊高校

赵成龙 耿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高校科技期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分析了新媒体对高校科技期刊的影响,从多平台布局、强化互动与参与、制订内容策略、加强合作与交流、编辑团队持续学习创新等方面分析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策略,以期高校科技期刊可以更好地实现新媒体融合,提升学术传播效果,为学术界的交流和创新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品牌建设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印刷和线上发布已无法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新媒体的引入使得科技期刊的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学术传播更加及时、开放和个性化[1-3]。高校科技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传播平台,面临新媒体时代的转型和挑战。高校科技期刊需要加强创新,不断完善自身出版模式,推动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型,提升学术成果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出版融合发展问题,支持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型。202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未来一个时期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4]。同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组织实施2022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提出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壮大数字时代网上出版主阵地[5]。这些政策和文件的出台,为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发展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对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6-9]。文章从多平台布局、强化互动与参与、制订内容策略、加强合作与交流、强化品牌建设、编辑团队持续学习创新等方面分析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策略,以期高校科技期刊可以更好地实现新媒体融合,提升学术传播效果,为学术界的交流和创新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一、新媒体对高校科技期刊的影响

(一)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时代拓展了高校科技期刊的宣传推广渠道[10]。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兴起,科技期刊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印刷版面,而是拥有了更多元的选择,新媒体平台为高校科技期刊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包括社交媒体、移动应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技术、VR技术和AR技术等。通过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期刊可以定期推送热门文章以及科研动态和学术活动信息,实现实时互动。社交媒体为高校科技期刊提升影响力提供了广阔平台,读者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将有价值的内容快速传播,进而引发更广泛的讨论和关注。移动应用为读者随时随地获取高校科技期刊内容提供了便利,加强了高校科技期刊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人工智能技术、VR/AR技术的引入为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为高校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高效科技期刊可以更好地服务学术界、传播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和创新。

(二)广泛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在传统的印刷媒体时代,期刊往往是单向传播的工具,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融合对高校科技期刊读者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产生了深刻影响,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互动和参与方式。第一,新媒体平台为读者提供了即时、便捷的互动渠道。读者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能够直接与期刊编辑、作者以及其他读者进行互动,包括提问、分享看法、提供反馈,形成实时互动的学术社区。第二,新媒体融合拓宽了读者参与的层面。高校科技期刊通过举办线上研讨会、网络讲座等活动,为读者提供参与学术讨论的机会,增进读者间的交流。这种社交化的互动模式不仅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也促使了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

(三)多元化的内容呈现形式

新媒体融合为高校科技期刊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呈现形式,使内容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例如,高校科技期刊可以嵌入高质量图片、图表和图像,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研究结果以及科技实验的视频演示、三维模型、动画图表,增强内容的可视化和趣味性。高校科技期刊应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创建交互式的内容,如可交互式图表、可视化数据、虚拟实验室等,而读者通过点击、拖动、缩放等方式与内容进行互动,可提高参与度和学习体验。此外,高校科技期刊可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迅速传播文章,读者可对文章进行讨论。这种互动式的社交分享模式扩大了内容的传播范围,读者间可以相互交流,形成学术共鸣。另外,高校科技期刊可利用VR和AR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使读者能够与内容互动。

二、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策略

(一)多平台布局,加强平台建设

多平台布局是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中的重要策略。在新媒体时代,平台建设是贯穿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的长期重点工作,数据与内容的深度应用、知识服务的各项功能等都需要由数字化平台承载。针对不同读者和内容特点,高校科技期刊可以选择合适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多平台布局,拓展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自身影响力,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高校科技期刊应根据不同读者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新媒体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适合推送深度内容,可通过长文、图表等形式展示学术研究成果;微博、知乎等社交媒体则适合传播科普信息,以短文、图片等形式吸引更广泛的关注;移动应用则能够提供更便捷的阅读体验,满足读者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高校科技期刊多平台布局不仅可以覆盖不同讀者群体,还能够提供更多元化的内容形式,满足不同读者的喜好。

新媒体平台之间可以相互引流,高校科技期刊通过在不同平台上交叉推送文章,可引导读者在多个平台上关注期刊,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例如,高校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可以推送相关文章的精华内容,吸引读者前往移动应用或社交媒体了解更多细节,从而实现内容的深度阅读。另外,高校科技期刊还可以与其他期刊、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合作,通过互相转载、互动讨论、联合举办活动等多种方式在不同平台上共同推动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从而丰富平台内容,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

(二)强化互动与参与,提升期刊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强化互动与参与对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科技期刊通过鼓励读者、作者和期刊之间的积极互动,能够提升学术交流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学术合作的发展,为期刊的创新发展和学术传播带来更多的机会。新媒体平台为读者提供了评论、点赞、分享等交互机制,使读者能够即时反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可通过回复评论、解答疑问等方式与读者互动,拉近双方距离,建立更紧密的学术关系。作者可以与读者就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直接的互动,解答疑问。这不仅有助于增强研究成果的可理解性,还能够激发更多的学术探讨。高校科技期刊可借助新媒体平台,引导作者和读者积极参与学术话题的讨论,从而搭建起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高校科技期刊通过社交媒体转发和分享学术成果,引发更多读者的关注和参与。这种传播不局限于学术界内,还能够触达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从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制订内容策略,构造满足读者需求的产品体系

制订内容策略,构造满足读者需求的产品体系,是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策略中的重要一环。高校科技期刊通过明确自身定位、考虑读者需求、多样化内容形式、灵活调整策略以及数据分析等手段,确保新媒体内容丰富且有深度。高校科技期刊与高校学科建设密切相关,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团队需要明确期刊的核心领域,以及对特定主题或热点的报道安排,同时要考虑读者的兴趣,根据他们的关注点制订内容策略。例如,一些专业学者可能对深度学术研究感兴趣,而一般读者可能更关注科普信息,由此高校科技期刊可以选择发布不同形式的内容,如原创研究论文、综述文章、工程实践、学术活动报道等,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可通过创新内容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构造满足读者需求的产品体系,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相结合,创作丰富多样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图表、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内容,使学术信息更生动、易懂;设计互动图表、模拟实验等,提升读者参与感;制作插图、漫画、动画、音频、短视频等内容,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利用VR/AR技术创造沉浸式阅读体验,开发应用程序或网站,提高读者参与度;构建数字媒体的产品体系,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四)加强合作与交流,尝试集群化运营

加强合作与交流是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策略中的关键一环。通过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第一,高校科技期刊可丰富内容、提升影响力,推动学术交流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推动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第二,高校科技期刊可获得更多优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科普资讯等,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内容。第三,高校科技期刊可借助其影响力和社会资源,将内容传播至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提升期刊知名度和传播效果。另外,高校科技期刊通过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讲座、研究项目等活动,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学者交流互动,促进学科交叉,为期刊注入新的思想和视角,推动学术内容的深入探讨。

(五)编辑团队持续学习创新,转型为全媒体型编辑

编辑团队持续学习与创新是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策略中的不可或缺的策略。编辑团队通过跟踪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学习和创新,保持敏感度和适应性,为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现今,新媒体技术、数字营销策略、数据分析方法等都在不断发展,编辑团队需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的工具和技能,以便更好地应对新媒体融合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创新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可以大大提升期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因此,编辑团队需要不断思考如何以更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内容,以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和参与。目前,数字出版技术人才难以满足出版业与新媒体融合的需要,高校科技期刊可以要求编辑团队持续学习,并加强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让传统编辑向全媒体型编辑转型。

三、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科技期刊应紧跟时代潮流,将新媒体融合作为战略抓手,积极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不仅需要保持学术严谨性,还要在新媒体融合中勇于创新。多平台布局不仅是内容多样性的体现,更是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重要方式。互动与参与则是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桥梁,让读者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制订内容策略、创新内容呈现则要求编辑具备跨界思维,将学术内容与媒体形式有机结合,让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加强合作与交流则在加速知识传播的同时,促进学术界的共同进步。然而,这些策略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团队需要具备学科知识和媒体技能的双重素养,持续学习与创新,根据读者的反馈不断提高,才能在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哈利.高校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以广西高校学术期刊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2):18-20.

[2]周楠,张颖,唐果媛,等.科技期刊新媒体研究进展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1):83-90.

[3]俞敏,吴逊眉,武瑾媛.基于移动端的科技期刊新媒体内容多平台发布策略研究: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的100个中文刊为例[J].编辑学报,2020(03):307-313.

[4]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22-04-24)[2023-10-12].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4/content_5686923.htm.

[5]国家新闻出版署启动实施2022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EB/OL].(2022-03-23)[2023-10-12].https://www.gov.cn/xinwen/2022-03/23/content_5680851.htm.

[6]汤梅,孟瑶.新媒体时代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推广实践: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03):12-14.

[7]刘红梅.新媒体时代高校科技期刊之思考[J].传播与版权,2020(09):31-33.

[8]吴晓红.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途径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20(03):123-127.

[9]胡靖宇,田晓.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2):87-91.

猜你喜欢
品牌建设科技期刊高校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浅谈新媒体在电力企业品牌建设中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电力企业品牌建设与维护
新常态下都匀毛尖品牌建设问题浅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1:55:02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