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婧,唐 麟,王宇翔
(1.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2. 南宁市古今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00;3.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南宁 530000)
近年来,由于城市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持续增长,日益升温的全球气候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生态危机,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20 年9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 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我国“双碳”目标,表明我国对于碳“净零排放”,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的决心[1]。
城乡建设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伴随“双碳”目标的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号召,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并明确指出:城市应统筹布局生态廊道、景观视廊、通风廊道、滨水空间和城市绿道,留足城市河湖生态空间和防洪排涝空间;因地制宜,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推动城市生态修复,完善城市生态系统[2]。滨水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固碳释氧、节能减排、气候改善、雨洪调蓄、水资源保护、科普教育、健康引导及休闲游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景观营造是基于低碳景观概念,在充分尊重既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以人为本”设计理念,通过积极有效的设计手法,如构建最大化绿量、优化景观结构、制订低碳养护管理措施等,增强区域碳汇功能,降低景观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形成“低碳、活力、多元”三境融合的景观结构体系[3]。
朝阳溪古名龙溪,位于南宁市域中北部,自南宁晋代建制以来便发挥着水源、泄洪道、水运通道等综合作用,与城市建设紧密相连,成为南宁市发展变迁的重要见证。朝阳溪滨水湿地公园位于朝阳溪上游(秀厢大道至罗伞岭水库)段(下文简称朝阳溪湿地公园),临南宁市安宁工业园,河道全长约5.0 km,用地红线约125.7 hm2,起点为秀厢大道,终点为城市高速环路南侧,是片区重要的生态绿廊。受城市扩张影响,曾经的自然河床与湖面逐步消退,被沿岸农田、私人房屋侵占仅余不足8 m的黑臭沟渠,河道尽管经历多次整治,但水质仍是污染严重,内涝频繁发生,场地内杂草丛生、搭棚建舍、蚊蝇滋生,不仅严重影响中下游水质,还给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困扰,成为急需解决的民生大事。
围绕中心水系和两岸滨水景观带,方案构建“一带、一湖、三区、多节点”景观格局,倡导“低碳生态”与“慢享生活”,紧紧围绕“水岸闻莺,朝阳希冀”设计主题,以朝阳溪生态漫滩的回归、畅水活水为核心目标,利用“漫滩、芦草、湖滨、香花”等元素,重塑“水清岸绿、循环畅通、生态健康、人水和谐”的河道多元生境(见图1)。
图1 朝阳溪湿地公园总平面布置图(作者自绘)
3.2.1 生态修复——倡导生态文化,改善环境修复能力
1)尊重场地条件。朝阳溪湿地公园场地设计充分体现了对自然与场地的尊重,强调设计的在地性,立足场地的空间肌理、地形地貌及植被分布,因地制宜进行公园山坡、水体、湿地骨架脉络的搭建,针对现状南低北高的地形特征,保留北侧山体,减少挖方带来的高碳排放和尘埃污染,原生植被的保留也有效维持了现状坡体的稳定性和绿量,对自然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提升修复能力。提倡适度的人工修复,改善自然环境:①通过人工湿地修复,逐步恢复现状被农耕破坏的河滩土地;②疏通现状低洼鱼池,还原北湖风貌,重塑河道雨洪调蓄湖;③河道边坡和底部均采用生态石笼的护岸形式,自然的绿廊水系驳岸有利于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植被生长。通过生态修复与整理后,该公园的滨河湿地区构筑了一幅由草坡、岛屿、林地、河滩、湿地组成的画卷,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多种栖息地。
3.2.2 节能减排——降低空间能耗,高效资源利用
1)减少能源消耗。园区内基本实现土方平衡,疏通河床与北湖的弃土就地消纳,用于近距离驳岸草坡及景观微地形的搭建和改造。根据防洪标高要求,园区构筑了“浅滩、栈台、园堤”三元复合式滨水空间体系:首层为滨水滩涂生态空间,位于湖区水位线以下至常水位线淹没区域,沿线设置卵石浅滩、滨水湿地、自然草坡等;二层为临水休憩空间,位于常水位线至5 年一遇水位线之间,沿线设置休闲平台、观景栈道、小型活动平台等;三层为活动观赏空间,位于5 年一遇水位线以上区域,沿线设置骑行绿道、园路广场、服务设施、活动场地等,形成具有弹性的雨洪调蓄体系。
2)增强水体碳汇。水体碳汇强调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设置生物滞留沟、雨水花园、潜流湿地、自然调蓄池等海绵设施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园区北侧腹地东南面建有北湖污水处理厂,其地坪标高与场地最低处相差近20 m。方案巧借地势自上而下构建园区“四重”台地式综合海绵体系,污水厂排放的水体分别经“净水梯田—暴氧跌水—雨水花园—湖区湿地”外排至河道,进一步增强水体净化功能;此外,河岸海绵设施如生态滞留沟、雨水花园等有效缓解坡地径流对坡体的影响,减少土壤流失,为地表径流净化入河提供有效途径(见图2)。
图2 公园净水梯田建成后实景图(图片源于自摄)
此外,在朝阳溪湿地公园内部,净水梯田形成的山坡地形可有效引导风向,结合园路及河道形成城市通风走廊,有效减少了区域内二氧化碳滞留,为碳稀释创造有利条件;梯田台地景观也扩大了有效日照区域,达到资源利用、降低能耗的作用。
3)活用地方材料。朝阳溪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秀厢大道—罗伞岭水库)项目的建设以地方低碳材料为主,如园路、构筑物多选用青石板、自然卵石、木材、透水铺装、耐候钢板等,实现了土建材料的“高效能”
应用,塑造低碳友好园林景观。
3.2.3 碳汇提升——提升景观绿量,优选碳汇品种
1)确保绿量最大化。南宁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尤其是夏季高温湿热,人们在室外活动对乔木绿荫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场地设计应尽可能扩大植被覆盖率,树种的选择以乡土常绿阔叶树种为主。
2)选用高碳汇植物品种。乡土树种具有良好的区域性、抗逆性、经济性和文化性特点,既有利于稳定生态群落结构,也可降低后期运输和施工管理成本;组团方面,乔灌复层和落叶常绿混交林的搭配可增强植物碳汇功能,湿地植物可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促进水体碳储存,尤其是潜流湿地的单位面积碳储存量明显高于表流湿地[4]。朝阳溪湿地公园建设初期,项目对场地内优势植物品种进行标记和梳理,保留上游坡地竹林、棕榈林与榕树林,降低移植乔木带来的能源损耗。后期补充的植被品种多为高碳汇乡土树种,尤其是生长速率较快的乔木品种,如秋枫、雅榕、宫粉羊蹄甲、人面子等。根据不同分区定位,人流集中区域以碳汇能力较强的复层种植形式为主,营造了特色显著的植物群落景观。
①花林草岸段:以大面积疏林草地为背景,打造公园生态背景林带,林缘区域地被选用多年生草花品种,如马鞭草、蒲苇、狼尾草、翠芦莉等,形成怡人、舒朗的绿化空间效果。②杉林湿地段:滨湖区乔木多选用落羽杉、水杉等,形成湿地杉林效果,针对不同水域深度及面积形状的雨水花园、湖岸湿地,选择不同的湿地水生植物,如金鱼藻、黑藻、粉美人蕉、芦苇、菖蒲、荷花、梭鱼草、再力花、花叶芦竹、风车草、鸢尾及翠芦莉等,在提高水质净化能力的同时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从而提升湿地的碳储存能力。③净水梯田段:提倡低养护管理,大面积选用耐水湿多年生草本植物,如芦苇、蒲苇、狼尾草、翠芦莉、紫娇花等,降低后期管理成本,提高固碳量的同时创造可持续的植物景观[5]。
3.2.4 低碳场景——完善民生设施,注重社会参与
设计前期,通过与周边居民访谈了解到项目所在城区存在居住密度大、公共休闲配套设施落后、缺乏室外活动场所的问题。为此,场地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以满足周边居民全龄化生活的需求为目标,结合社区分布情况,采用“大集中与小分散”模式设置市民广场、青少年运动场、老年人康体广场及儿童游乐场等民生设施,为片区注入活力:1)倡导“全民健身、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环湖绿道作为滨湖展示区的主要园路,既满足市民步行、慢跑、骑行的多种需求,又串联各主要功能场地;2)提出“适老化”设想,朝阳溪湿地公园内设多处老年人活动场地,通过减少台阶,选用防滑、弹性材料构建地面,配套栏杆扶手等方式,给足老年人使用过程的“安全感”。
3.2.5 科普教育——传递优质科普,孵化科普基地
通过生态理念的传播、信息展示解说,向公众传递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的科普知识,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紧扣“儿童友好”这一重要主题,打造开放式社区公园。孩子们不仅可以在富有野趣的生态滨水环境中开展自然体验活动,还能在园区内各类海绵设施的玩乐中收获湿地科普知识,使公园成为生态性、艺术性及社会文化性的游憩型科普空间。
项目立足河道两岸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周边居民生活品质提升诉求,融合公共社区与低碳景观、人文活动与生态湿地,成为城市片区重要的低碳滨水生态绿廊。朝阳溪滨水湿地公园是“双碳”目标下全面提升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在地性与绿色可持续性的一次探索和实践,有望对今后城市滨水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