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佳
(西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41)
文明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逐步形成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二十大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中国方案,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文明观”,为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人类社会通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有其衍生的思想脉络和价值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凭空创造的“空中楼阁”,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发展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在民族复兴中主动创造、勠力开辟出的光明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继承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传承汲取了中国古代文明思想的精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是中华文明、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有机融合的时代产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对文明的本质、生产力与文明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形态以及世界发展提出了深刻洞见,对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人类文明演变的规律。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他们认为人类文明演进的动力来自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论述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科学的逻辑框架和理论根脉。
马克思、恩格斯把文明视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状态及其条件,将资本文明视为人类社会的史前时代的社会形态,“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2]33。在马克思看来,文明的真正开端即“人类社会”。1844年恩格斯在《致马克思》中用“新文明”指代共产主义文明,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进入超越资本主义的新文明形态之中,全面建构新的文明形态,才能实现自身的自由解放。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文明批判最终指向了一种未来社会文明形态的可能性生成,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这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思想和理论资源。
中华文明历经千年发展,源浚流长、根深叶茂,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等文明交流交往的智慧火花,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赋予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智慧基因。
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以数十种文明为观察对象,阐述了文明演进的动力,揭示了文明兴衰之谜在于文明间的“挑战—应战”的结果。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在面对“异质性冲突”时,有挑战又能应战,在冲击与回应中不断延续与发展。中华文明讲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为历代志士的政治实践订立了最理想而崇高的政治目标。当代中国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各国和衷共济、建设光明未来,这成为中华文明“天下为公”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回响,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表达。
过去几个世纪,由西方强权国家主导塑造了人类文明规则,将西方地域性文明世界化,以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从而在文化对外扩张中掌握话语权,随之带来的是以文化冲突而掩盖的地缘冲突、利益之争。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政治、经济、文化博弈日趋加剧,“东升西降”态势与“西强东弱”格局并存,人类文明迎来了历史性重构的契机。“人类文明迫切需要进行革命性改造、颠覆性重构,建构一种基于全球共同利益的游戏新规则和基于全球普遍共识的人类新文明。”[4]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世界发展现状的现实呼唤中,人类文明新形态应运而生。当前,“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速演变的历史性过程中”[5]522,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时代正在呼唤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如何处理各种文明类型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了非常紧迫的问题。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可以使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更加规范有序,国际政治关系得以健康发展,是顺应科技革命发展趋势,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应然之思和实然之举。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国强必霸的,而是和平发展的文明形态,倡导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多样性的基础上求得更多的共识,促进和发展人类共同文明,为回答“世界之问”提供了锁钥。
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而生产力是文明的最核心本质。任何一种文明形态的诞生与发展及其自身特质的形成,都取决于其创造者对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的准确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创现代化道路中孕育而成的当代中国文明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话语创新,只有从理论到实践、从中国到世界的多重维度审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创新、实践内涵和世界意义,才能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再创造,在本质上开创了一种超越西方现代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超越资本逻辑、彰显人的价值的新文明,得以让人类文明的“世界版图”被重新书写。人类文明的重构,就是突破西方所主导的关于文明叙事的话语体系和实践道路,走向人的自由发展模式。正如马克思所言,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3。
人类文明新形态着眼于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所导致的“人的物化”,致力于通往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新文明形态。在扬弃资本主义文明的过程中,突破了“以资本为中心”的文明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超越“贫富两极分化”,以“人与自然和谐”超越“掠夺和破坏自然”,以“全球共建共享”超越“西方中心论”,等等。可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实现了全面的历史性超越。
人类文明的实质就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的组织方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扬弃,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的文明新内涵,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选项,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
文明,是人类繁衍史上一切优秀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战胜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力量源泉。理解、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理性面对文化差异,跨越文明冲突陷阱,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前提和必备条件。当今世界是各国相互依存、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大国博弈激烈复杂,政治思潮相互激荡,国际战略格局的重构加快,发展鸿沟日益突出,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人类文明面临着各种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复杂变化,世界急需站在全人类高度上的思想引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5]294这一重要论述把文明发展的视域从国别上升到“全人类”,为世界发展、为人类进步提供了思想引领,为国际交往提供了原则规范,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远立意和重要指向。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成就的深刻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智慧之花”“文明之果”。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也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实现世界文明交往秩序新的变革贡献了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色彩,彰显出独特性价值。
综观历史,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是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6]314。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定的道路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中,从记忆、传承、创新、传播等方面着力,通过建立完善文化资源库、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传统文明内涵融入新时代文艺作品等途径,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新时代风采。
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中国的文明形态”,而且是具有普遍示范效应的面向“世界的文明形态”。自近代以降,西方世界按照自身的文明标准将世界各地人群划分为“野蛮的、蒙昧/不开化的、半开化的、文明/服化的、明达的五个等级”[7],假借文明的名义,借助资本、技术等载体不断向外输出资本主义文明范式。西方“文明”国家形塑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主导下近代世界文明交往的等级制霸权秩序,以此掩盖其对外掠夺资源、拓展殖民空间和谋求世界霸权的真实意图。
“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5]294伴随着对文明观价值逻辑的反思和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前提,尊重各文明主体自主地选择文明道路和发展目标,倡导在共商中消弭冲突根源,在共建中破解发展赤字,在共享中凝聚价值共识,重塑均衡、包容的全球化文明交往秩序,发挥各自文明底蕴优势,共同打造不同文明以及各国人民和谐相处之道,为当今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当今世界风险挑战复杂多变,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人类期待照亮未来的思想引领,呼唤回应时代之问的答案。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唯有命运与共、携手同行才能共创未来。“应对共同挑战,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6]465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所说,“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8]。
世界未来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跨越边界的共同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1]。这一理念在全球领域得到众多积极响应,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融合了古老的中国智慧,倡导全人类不同文化间“和而不同”,是“非常出色的理论创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世界发展潮流、人类命运走向上展现出的深邃智慧,必将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繁荣进步提供重要启迪和指引。
大道至简,行稳致远。人类文明新形态带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以人类解放的价值情怀去把握文明发展的核心本质,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时代呼唤。随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的深化与拓展,必将深刻改变着世界文明格局和话语格局,也为开启人类发展进步的美好未来提供智慧之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