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远
(唐山市曹妃甸区财政局 河北 唐山 06329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型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领域。随着我国对乡村发展的逐渐重视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陆续向农村地区转移,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大有不同,因此,对会计的专业能力和财务管理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会计队伍中存在着会计人员综合能力参差不齐、文化水平较低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会计工作质量,进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会计人才培养并扎根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创新我国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农村会计人才培养进程。
1.1 农村会计人才培养师资力量薄弱。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成功培养人才的重要前提。当前,大部分从名牌大学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倾向于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农村会计人才大多数来源于职业院校。职业院校中的师资力量相对于高水平专业高校来说还具有较大差距,大多数教师毕业于普通高校或水平较低的院校,专业基础相对薄弱,且教学能力不足。当下环境下,农村会计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化能力,能够把新型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相融合。但是,大多数高校教师均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思想,更多侧重于自身科研实力的提升,而忽略了教学实践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资历较老的教师来说,传统教学观念已根深蒂固,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不愿接受融入新型信息技术的培养模式。
1.2 农村会计人才培养资源有限。充足的资源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前提,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多数职业院校由于经费有限,缺少大量信息化教学设备,无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平台,严重影响教学实践效果,进而阻碍农村会计电算化进程的推进。同时,职业院校学生总体文化素养较低,与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大多为综合实力较弱的企业,无法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环境与实习企业。国外培训学生60%以上的时间是在企业环境下完成学习的,而我国大多数院校仅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实习,并未让学生对农村会计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深入了解,造成未来深入农村工作时基础不牢固的现象。
1.3 农村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当前大多数院校依旧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未紧贴农村区域发展实际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大纲体系陈旧,缺乏创新性。并且大多数院校对于计算机课程与会计课程的安排呈现为割裂状态,并未把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导致培养出的农村会计人才与“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会计人才需求不符。虽然会计课程的设计符合电算化的要求,但是,大多数会计专业学生仅仅停留在会计软件的操作层面,未拥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只具备基本的财务理论知识与会计软件操作能力,难以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对我国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另外,在当前教学中,考核方式依旧以传统书面考试为主,实践操作占比较小,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操作能力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尽管大多数院校已设置实践课程,但多流于形式,缺少考核机制,无法真正把握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学习程度,无法为社会提供企业需要的农村会计人才。
2.1 加强农村会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强弱决定了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成效,因此,要大力加强农村会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分为院校内和院校外两个方面。对院校内来说,需加强校内教师培训,组织校内教师前往其他表现较好的院校进行学习考察,提升信息化能力和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可外派教师到先进企业中对农村会计职业进行了解,深入了解在“互联网+”背景下各企业对农村会计人才的需求,以更好地制订相关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学习。对院校外来说,应制定相关人才引进的奖励和保障政策,加大对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以增加对外部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以带动原有校内师资进一步提升相关能力。
2.2 加大农村会计人才培养资源投入。计算机实验室、会计实训软件等硬件设施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农村会计人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相关培养院校应把校内资源向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倾斜,优先建立专门的农村会计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条件较好的教学平台。同时,院校应推进与相关企业的校企合作项目,对合作企业设置一定门槛,把较落后企业排除在外,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以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应改变仅在毕业前实习的传统形式,增加学生实习次数,延长实习周期,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行业情况变化和职业发展走向,为学生自身未来职业规划奠定良好基础。
2.3 构建农村会计人才培养多元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各培养院校应结合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形势,明确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互联网技术设计课程内容,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除注重教授会计理论知识外,还需添加多种信息软件操作课程,以提高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促进学生向现代化、信息化会计人才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网络技术,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增强学习灵活性。还需特别注意的是,各培养院校的培养重心应由城市会计人才向农村会计人才转变,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同时,需让学生实时了解农村发展情况,清楚自身未来即将步入的工作地域,以便做好职业规划。
互联网时代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是一个短暂的、间断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会计的需求也随之变化,由以往的重视城市会计发展到如今重视农村会计发展,因此,相关会计人才培养院校应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农村会计人才,并把培养模式与互联网技术有效融合,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相关院校应加强农村会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在加强校内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大外界优秀师资的引进力度。加大农村会计人才培养资源投入,优先为会计专业建设实训基地,构建农村会计人才培养多元化课程体系,保障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