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娜,叶放,陈潇颖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江苏 南京 210023
随着社会发展,工业化等进程加快,慢性咳嗽发病率明显增加,全球患病率高达10%,对患者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1-2]。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咳嗽常见原因有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变应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和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少部分慢性咳嗽原因不明[3]。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现代医学采取对症或对因治疗,虽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停药后症状时有反复。
中医立论咳嗽,貌似笼统却自成体系,灵活辨治,疗效满意,尤对原因不明的慢性咳嗽,极具个性化的辨证施治凸显独特优势[4]。首批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临床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强调辨治咳嗽当循《素问·咳论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理论,言本病与多脏相关,当重整体调治,而非见咳止咳,见咳治肺[4]。本文从整体观探讨慢性咳嗽机理及周老的临床辨治思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内经》“肺之令人咳”“肺为咳”之论提示咳嗽为肺系病症,多种病理因素导致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肺气上逆所致。《素问·咳论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论将咳嗽从肺脏病变推至多脏腑,表明咳嗽之病不仅与肺关系密切,更从整体观角度阐明其他各脏腑功能失调亦影响肺之宣肃而咳。其中所述之五脏咳、六腑咳乃肺与其他脏腑之间双向影响的结果:其他各脏腑发生病变而出现相应症状,进一步影响肺功能而表现有咳嗽;或肺之病变出现咳嗽,进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出现相应的症状。正如张志聪所言“肺主气而位居尊高,受百脉之朝会,是咳虽属肺证,而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即咳嗽病本在肺,但其他脏腑可通过干扰肺之功能,致肺气宣肃失常、上逆而致咳[5]。《医学三字经·咳嗽》“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亦为此理。故对于咳嗽的认识不能仅局限于肺,当立足脏腑整体角度辨析咳嗽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
周老倡导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气化是气为一元理论的根本所在,气化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6]。协调有序的升降出入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极为关键,贯穿五脏六腑及精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发挥的全过程。《素问·举痛论篇》载“百病生于气也”,气化贯穿生命始终,若其运行失序,则机体失安,诸病而生。《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可见若升降相离,出入息止,则神灭气危,阴阳离绝。由此可见,气的升降出入是主导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素问·五脏生成篇》言“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为主气之脏,不仅主人体的呼吸之气,亦主人体一身之气,此功能通过肺的宣发肃降来实现,若机体气化失常,升降出入失序,则肺之宣肃亦失协调,而生咳嗽。若气化功能久不能复,人体之气难以正常升降出入,肺主气功能失常,失于宣肃,则咳嗽易迁延不愈,而成久咳。
脏腑相关的基础是经络系统,人体通过经络系统将脏腑联系构成一个整体[7]。肺朝百脉,是对肺调节脉道、运行气血等作用的深刻概括,人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之气血均汇于肺,肺将清气和水谷精微之气布散于各经脉,在气的推动下布散至全身各个组织器官[8]。故对于其他脏腑影响肺之生理功能致其宣肃失职而成的咳嗽,经络联系为其发病奠定结构基础。
《灵枢·经脉》言“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手少阴之脉……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肺手太阴之脉,起中焦……上膈属肺”,“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可见对于“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整体观,是以肺与肝、心、脾胃、肾等其他脏腑间经络的沟通为结构基础。其又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在机体疾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保持经络通畅对于人体健康极为重要。因此从整体观探析慢性咳嗽的发病及辨治,周老认为各脏腑间的经络联系奠定了结构基础,提出在慢性咳嗽的辨治过程中当注重经络的通畅,勿使其瘀滞。
只有脏腑之间协调配合,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对于脏腑之间功能协调的关系,《素问·经脉别论篇》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经,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在人体的生理代谢过程中,各脏腑均发挥相应作用,正常的生命活动才得以保证[9]。若其他脏腑不能各司其职,必然影响肺主行水、主气司呼吸等生理功能。肺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协调配合,在病理上亦不会脱离整体而发展。慢性咳嗽的根本病位虽在肺,但其病程较久,不可能孤于五脏六腑整体之外而发生发展,必然存在脏腑之间功能失衡,“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所论即为此理。
《难经·八难》言“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均为气升降出入的结果,正常的升降出入是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根本。《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言“肺者,气之本”,肺为相傅之官,主一身之气,通过宣发肃降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又可吸入清气而进一步生成宗气,故乃气之根本。
周老认为,慢性咳嗽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气的升降出入必然失常,且贯穿始终。强调本病的基本病机乃肺之宣肃失序,而肺的宣发肃降与气的升降出入相互影响、互为作用。在临床辨治过程中,除恢复肺宣发肃降功能之外,亦需注意恢复机体气之升降出入,或升散或敛降,可适当取升降散方义。
慢性咳嗽属于内伤咳嗽范畴[10],其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病因病机复杂,但肺气宣肃不利、肺气上逆始终是核心病机。周老推崇“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之论,此论意指咳嗽病位主要在肺,但涉及多个脏腑,由脏腑间功能失衡所致,主要通过脏腑间的互相关系体现,临床常表现有“多病位复合”的特征,《内经》“五脏咳”“六腑咳”所述皆为此理。
“肝咳”乃肝、肺二者功能失常,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居于左、主升,肺主气、位居右、以降为顺,二者升降有序,则人体气机运行如常,若肝之功能异常,升之太过或不及均可影响肺之宣肃而生咳嗽,临床常表现为咳嗽与情绪状态有关,或伴有其他肝病征象,治疗上不可仅见咳治肺,当从整体入手。“心咳”者,慢性咳嗽日久,肺朝百脉功能异常,不能助心行血,出现血虚或血瘀之象,或不能养神出现心神不宁、烦躁等症,治疗上适当选用和血、养心安神等药,不可一味治肺。《杂病源流犀烛》载“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枢纽,脾气以升为要,胃气以降为顺,与肺之宣发肃降相应,肺、脾又为母子之脏,故其中一方病变,必然影响另一方功能,临床常见久咳伴有痰多、脘腹痞满,或气短乏力、纳差等症,当脾胃与肺同治,久咳见脾虚或脾失健运、痰湿内蕴者,可适当选用六君子汤或二陈汤之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吸入的清气需肾“纳气”功能正常才可维持一定深度,若肾生理功能失常,则肺主呼吸、宣肃功能必然失常,肾又为五脏六腑之本,久病及肾,因而咳嗽日久必然影响肾之功能;同时肺又为水之上源,肾为水脏,二者共主水液代谢,因此肺肾二者中其中一方病变,另一方亦功能失调,临床可随证选用肾气丸、麦味都气丸、真武汤等。《素问·咳论篇》“五脏之咳久,乃移于六腑”,五脏咳日久不愈涉及六腑,发为六腑咳,出现脏腑同病、虚实错杂的局面,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当病涉六腑时,保持六腑气机调畅为核心环节。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和运行与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在生理状态下保持动态平衡。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病则血运失常,津血又同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互相为用,若其中一方为病,则整体运行失常。
周老常言,咳嗽日久,脏腑生理功能失调,致使气血津液病变,而气血津液病变产生的痰瘀等病理产物相互胶结,又进一步加重脏腑功能失调,形成恶性循环,终使咳嗽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临床治疗上,久咳不愈者,当考虑痰气瘀等互相胶结的情况,择时选用理气散结、祛瘀通络之品,如桃仁、泽漆、当归、制天南星、蜈蚣等。
患者,男,50岁,2011年3月23日就诊,诉反复咳嗽10余年,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刻下症:咳嗽,咯少量白痰、质黏有咸味,咽痒,咽隐痛,咽部黯红,口唇常有火疮,自觉内热,口干欲饮,舌质黯红,苔薄黄腻,脉小弦滑。西医诊断:慢性咳嗽;中医诊断:咳嗽。治宜清肺润燥,滋肾养阴,清宣郁热,祛风化痰。方药:南沙参10 g,北沙参10 g,麦冬10 g,熟地黄10 g,炒当归10 g,盐知母10 g,玄参10 g,桑叶10 g,桑白皮10 g,地骨皮10 g,法半夏10 g,陈皮6 g,茯苓10 g,炒僵蚕10 g,苍耳草15 g,肿节风15 g,炙甘草3 g。14剂,日1剂,分2次服。
2011年4月10日二诊:服上药咳平,内热、口干较前明显减轻,咽痒咽痛已无,咽稍觉腌渍感,舌质黯,苔薄微腻,脉小弦。效不更方,于原方加泽漆15 g、锦灯笼5 g、丝瓜络10 g。继服7剂。随访患者药后咳嗽已愈,未再发作。
按:本案患者病机为肺燥肾虚,热郁津伤,风邪上受,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患者咳嗽病程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久咳耗伤肺津,肺之阴津不足,金水不能相生,且病久及肾,故肾阴亦虚,因而出现痰少黏而咸、口干欲饮症状;阴虚则热,虚热郁久,肺肾阴伤更甚,故见内热、口疮常发、咽痛、咽部黯红等症;肺肾不足,风邪易侵,故见咽痒。舌脉亦符病机。治疗以清肺滋肾养阴为主,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养肺阴,熟地黄、盐知母、玄参滋肾清热,当归养阴血润燥,桑叶、桑白皮、地骨皮清宣肺经郁热,法半夏、陈皮、茯苓和中化痰,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咽痒考虑风邪外袭故加僵蚕、苍耳草、肿节风等祛风,并加强化痰之力。诸药相配,复法并用,深符病机,治从整体,故获良效。
近年来,慢性咳嗽发病呈逐渐上升趋势,西医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咳嗽方面可发挥其独特优势,证治特点鲜明,通过整体的辨证论治,可从根本上调治脏腑功能紊乱的病机格局,恢复肺之宣肃及气机升降出入功能,协调气血津液的运行[11]。且中药具有多靶点、多功效、多途径、不良反应小等优势,针对具有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迁延日久、虚实寒热混杂等特征的慢性咳嗽而言,可标本兼治[12],不但有效缓解咳嗽及其他伴随症状,更在减少病情反复发作方面优势突出。
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脏腑间的协调配合,脏腑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慢性咳嗽病久迁延,涉及多个脏腑,常见多病位多病机复合。临床辨治中,周老善于从整体思维考虑病因病机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张以病机为切入点,认为肺气宣肃不利、肺气上逆是本病核心病机,机体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贯穿疾病始终,脏腑间功能失衡是病机关键,气血津液失和是慢性咳嗽迁延的重要环节;病理因素多样,风、寒、热、痰、瘀、虚等均可兼见,病位涉及五脏六腑;治疗上当以恢复气正常的升降出入及宣发肃降为目标,重视脏腑间功能的调节及化痰祛瘀之品的应用,临证遣方用药依病机而立,常运用复法制方思路,从整体调治,达到机体气血阴阳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