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震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刘 震
(湖南信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课程思政贯穿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是创新“三全育人”、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实用化、规范化的特点,与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教师“各自为政”“生搬硬套”等弊端,能够更好地发挥武德与思政育人的作用。文章以公共体育武术为落脚点,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探究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策略,以期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有益参考。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思政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环节,以各类课程为载体,贯彻落实课程思政体系,将各类课程与思政体系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对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具有责无旁贷的使命,积极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能更好地提升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加强高校人才的培养。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高校体育武术课程与思政化育人理念的结合是实践“立德树人”的具体举措。“课程思政”是当代指导高校课程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主要以课程为载体,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进而使思政教育与课程开展有机结合。武术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发扬光大,将思政元素融入武术课程不仅能帮助教师取得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也能使学生提高对武术精髓的认知,拓展其思想维度,进而促使其全面发展。
高校作为优秀青少年培养基地,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公共体育武术课程作为承接思政元素的载体,承担着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武术人才的重任,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不仅能拓宽教育视野、创新教育理念,还能强化育人质量,达到德育与体育的双赢目的。为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高校教育需要创新,而具有浓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碰撞是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不断提高,完成我国教育根本任务的实际需要。
此外,公共体育武术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对于社会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体育事业,武术的教化作用显而易见,而其本身具备的“武德”精神也与“课程思政”相得益彰。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能以德促教、以德树人,培养高校学生坚强的意志、自强不息的品质,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还能促使高校学生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精神。二者融合对培育社会高质量、高品质的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以公共体育课程形式开展武术教育,不仅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还能传承中华千百年来各代武术英烈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育人内涵。“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新兴教育指导理念,是以“育人”为本质,将“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中,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武德作为武术蕴含的灵魂所在,强调“武以德立,德为艺先”,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挖掘武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共性,对培养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能够更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武术教育从古即有,传承至今,吃苦耐劳是亘古不变的哲理。习练武术,必先了解武术的来源、经过与发展。武术的起源与发展结合课程思政,向学生传递习武的最终目的是强健体魄,提升身体素质的观念,能够更好地起到增强身体素质的功效;通过诠释历史武术名人传记、观看影视作品等,让历史上各个武术名人保家卫国的事迹在课程思政中贯穿整个武术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而学武均从基本功着手,这不仅需要较高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坚持不懈的信念,这对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大有裨益。在锻炼过程中,用实际“武艺切磋”来教育学生“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种规模的武术竞赛,让学生走进竞技武术的世界,领略新时代武术的魅力,提升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同时让其学会并养成在逆境中越挫越勇,在顺境中不骄不躁的好品质。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不仅仅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更是灵魂深处的共鸣。能促使学生凝聚民族团结力量的同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受教育者是不同民族不同专业不同性格学生的集合体,虽人各有异,但都是中华儿女,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未来支柱。在课程思政与武德之魂的教育下,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学间的温暖情谊,凝聚起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自主性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踔厉奋发,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大任贡献力量。立足新时代文化底蕴,将历史武德精神以思政手段渗透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磨炼其意志,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同时促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信念。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不同民族、不同专业和具有不同性格学生的集合体,虽然个体各异,但具有相同的信仰属性——学武。在集合体中注入课程思政元素,能够事半功倍地贯彻“立德树人”理念,落实“三全育人”方案。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能够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完成新时代育人根本任务。
时代在不断变迁,教育在持续改革,不变的是德育工作的践行。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开设,不仅有益于修习公共课的学生,还能通过修习武术课程的学生达到推广武术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将课程中的氛围带到课外,久而久之熏陶到每一个学生等目的。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能够完善学校德育内容,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还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行和优秀综合素质的武术人才;从武术教育教学层面来说,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育人的创新之举,将武德育人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对从根本上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和推动武术教学的革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师生层面上来说,武德育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对提升教师师德与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首要融合选择,是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手段。为了将思政理念深度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教学中,高校应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育指导体系与制度。首先,应明确公共体育武术课程融合“课程思政”后的教学目标,科学规划并确立二者融合后的教学管理细则;其次,在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下,建立思政教学的评价体系与奖惩制度,最大程度激发公共体育武术教师的能动性,严格按照制定的教育体系标准与规则实施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促进公共体育武术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良性发展。
打造具有思政氛围的武术教学课堂,能有效推进思政育人显性功能的发挥,结合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独特的优势特点,能很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终极目的。比如:穿武术服上课、讲解武术礼仪、配合武术音乐练习技术动作、在武术房上课等可很好地打造学习武术的环境;课堂中的武术动作讲解、武术对练与表演、随音乐律动的武术节奏、课间组织的互动小游戏等可形成良性精神交流,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还有助于学生在接触武术、习练武术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复兴中国的伟大梦想内化为心中坚定不移的信仰。此外,思政氛围的武术课堂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学生为国效力的信念;另一方面,对培养我国军事高质量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共体育融合“课程思政”是最佳选择。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创新育人理念,融合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教学,不仅能深化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建设,不断淬炼教师的业务能力,对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公共体育武术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设定两者融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武德、武礼知识的教授,指引学生领会中华传统武术丰富的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使思政理念深入学生思想,“润物细无声”般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信念。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来说,具备一项实践本领能拓展其社会发展空间,加上武德文化的熏陶,对于培养德艺兼修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三全育人”的格局背景下,具备较强的思政育人能力的体育教师已是时代所趋。在这种情况下,武术教师需时刻明确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将武德与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挖掘其潜在的育人资源,提升武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应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引,使武术教师自觉提高立德树人意识,规范自身行为,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于武术课堂的各个环节,以此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加强对武术教师思政素养的培训力度,搭盖与思政教师互通有无的桥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拓展武术教学思政内容,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武术思政教学方式,提升武术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素养。
充分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课余丰富时间,将德育元素更多地融入到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育人体系中,联合学生的情感态度,加强思政融合武德育人的创新教学。在大思政背景下,育人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辅助教学。如在班级群中发布武术任务,对武德武礼的相关认知、个人武术动作展演等均能加深学生对武术蕴含价值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在班级群中发布具有教育意义的武术影片和短视频,在向学生传达武德精神的同时激发其习武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武术课外活动,如武艺比拼、武德武礼知识竞赛、自编套路等。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领会武术动作要领,还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道德品质的同时增强综合素质。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本身就是武术教育的创新之举,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思政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保障机制。在长期教育工作中,需要设立公共体育课程思政长效约束保障机制,这不仅能实现知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还能够引导武术课程在制度上的创新,如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创新,为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目标导向。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融合课程思政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能促使学生凝聚民族团结力量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能够完善学校德育内容,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还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行和优秀综合素质的武术人才;从武术教育教学层面来说,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育人的创新之举,将武德育人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对从根本上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和推动武术教学的革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师生层面上来说,武德育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对提升教师师德与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思政教育制度、创造武术教学思政氛围、以思政理念贯穿武术课程教育、加强公共体育武术教师思政素养、创新武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立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思政长效约束保障机制等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有益参考。
[1]田小静.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途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1):45-46,50.
[2]胥春华.“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思考[J].贵阳学院学报,2020(2):80-83.
[3]罗敏,敬松.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123-125.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Wushu Course of Public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Zhen
(Huna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51, Hunan, China)
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1-1238。
刘震(1990—),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