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全 陈 昌
全域旅游视角的“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研究
王国全 陈 昌
(广州新华学院体育系,广东 广州 510520)
以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依托,以体育、旅游、文化、商业、农业农村为研究因素,以各产业因素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为研究目的,剖析全域旅游示范区“体旅文商农”融合的内在机制、突出的重点及各个融合因素协调发展的原则,并提出可行性优化路径。全域旅游要以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因素为先决条件,根据自身优势特点去突出产业的发展方向。全域旅游示范区要摒弃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要完善和协调发展“体旅文商农”各个要素,追求体育特色,发展旅游产业,弘扬先进文化,融合商业元素,助力农业农村。
全域旅游;体旅文商农;融合发展
2019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制定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通知旨在进一步规范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管理工作,并依靠全域旅游示范区带动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1]。全域旅游是旅游服务的升级,能够满足人们身心康养需求,不断提升居民休闲娱乐的消费水平。在全域旅游发展引领下多业态的旅游资源得到重组,旅游业在更加规范的战略定位中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体育、文化、商业、农业、工业、民族、地理环境、林业、畜牧业、医药等多业态融合,并促进旅游业附带产品的生产,满足游客不同的感官体验[2]。全域旅游视角的“体旅文商农”融合发展涵盖了多业态融合的关键因素,是全域旅游示范的一种形式。在全域旅游发展形态下融合体育、文化、商业、农业是符合体育强国建设要求的旅游业贡献,是文化传播的旅游业宣传路径,是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商业旅游产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旅游业载体。
近年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消费需求加大,旅游产业更是借助“东风”转型升级。全域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要积极促进产业融合、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3]。全域旅游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既是战略定位,更是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创新部署。
体育、旅游、文化、商业、农业五大产业简称“体旅文商农”,是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可发展模式。“体旅文商农”是以旅游为载体的全域旅游示范的一种融入形式,以体、文、商、农任一产业为特色和龙头,其他几个产业元素均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固有元素。概念的形成往往是源于经验总结和人为创造,“体旅文商农”是简称,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上产业整合形成的概念简称。
“体旅文商农”在属性上从属于全域旅游,是全域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内涵上来讲,全域旅游是战略定位,是“上层建筑”;“体旅文商农”融合发展的旅游示范区则是“基础建筑”,是具体的发展模式。
2.1.1功能定位
国家建立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产业融合的新平台,“体旅文商农”发展本质旨在体现其新模式的功能。“体旅文商农”融合发展是跨界复合型产业发展的新面貌,也是发展体育旅游消费、助推文化传承、商业发展、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稳步推进了小康社会的发展。
2.1.2发展条件
近年来,在体育旅游引流带量的消费模式下,“体旅文商农”多产业集聚发展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产业发展学理论认为,产业互补型融合是具有互补性的若干独立产品在同一标准束或集合下得以高度兼容地整合[4]。学者叶小瑜认为“体旅文商农”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与产业耦合性,体育产业深入社会肌理的行业属性也决定它与生俱来的跨界特质[5]。“体旅文商农”各产业元素有其优势与不足,产业融合可以相互补充,进而促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
2.2.1现有成绩
现有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基本涵盖了乡村旅游、传统文化旅游、红色文化主题旅游、体育特色小镇、自然风景旅游等,在现有的产业发展中已经涵盖“体旅文商农”各要素产业,可以作为整合发展的原始基础。现行全域旅游发展进度下,在商业因素的介入后产生了内部驱动力,促使“体旅文商农”五大产业能够打破界限相互共赢,借助原有的产业发展可以实现相互渗透并达到融合。在外部各个组织机构、部门相互协调下产生外部拉动力实现管理技术整合。以体育产业为例: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制定的发展蓝图,体育产业要在“十四五”规划结束之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限于体育元素,“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就可以让体育产业有质的飞跃。
在学术领域,学者对“体旅文商农”五大产业中的体育+旅游、体育+文化+旅游、体育+文化+商业+旅游、文化+商业+旅游、农业+文化+商业+旅游的多个组合进行研究,并已经形成了现有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已具备了充分的理论支撑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2.2.2需克服的阻滞因素
“体旅文商农”多产业整合是极具特色的产业升级,由于五大产业融合发展时间短,融合机理尚不完备,借鉴范例较少。要形成全域旅游示范区并涵盖“体旅文商农”五大产业元素,第一,要克服投入资金配比的困难;第二,要在政府政策引领下协调疏通各部门关系;第三,解决产业链的整合及营销资源整合的问题;第四,需在原有的人才梯队上进一步培养专业领域复合型人才。“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形成的全域旅游示范区还需体现重要的经济价值,需要加强客流量资源整合,需要开发多渠道销售路径,需要制定产业间互通的销售策略等。
体育赛事从属于体育学科中的竞赛与体育产业方向,学者杨强提出以体育为主的旅游业,不能坚持体育的单项服务,需要借助一定的有型要素作为额外支撑,要联合其他产业服务平台,切实体现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体育赛事就是本体资源产生内部推动力,文化、旅游、商业、农业产业融合下的消费结构转变是外部拉动力[6]。在全域旅游视角的产业融合要结合地理环境因素,体育赛事融入的“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发展要依附赛事特征,例如自行车赛与地理形态有关,冰雪运动与气候有关等。综合来讲,在国家政策利好的条件下,体育旅游与多业态融合是全域旅游发展的热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对各个产业冲击巨大,旅游业几乎陷于停滞,与此同时,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我国冬奥会、残奥会筹办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赛事的基础上推广冰雪运动。在此阶段推动体育强国事业也显现出了人民大众对于健身锻炼的再认知,以此为契机可突出以冰雪体育为主题的全域旅游示范区,体现出体育的特有元素,突出体育赛事融入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建立的必要性。
大力推动体育赛事旅游产业的创新是大趋势。打造体育全域旅游示范区需要多产业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市场机制,助力全域旅游市场化进程。以海南省为例,2020年4月《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发布,促使海南各市县、各涉旅企业纷纷加大“体育+旅游”项目布局,因地制宜开发建设,还通过举办赛事活动,带动周边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体育旅游已成为海南旅游消费新增长点,以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为重大机遇,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体育活动为要素,通过“体育旅游化”和“融体于旅”两大路径,重点打造体育旅游示范项目[7]。
环境旅游得益于优越的自然地理因素,传统的风景旅游胜地就是典型环境旅游,加上国家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对身心健康越来越重视,在风景旅游胜地打造体育项目,可满足全民健身的发展需求,美不胜收的风景可以满足游客视觉体验。环境旅游融入的“体旅文商农”多产业融合,可打造山水相依的运动休闲场地,可建设自然风情的商业街区,可规划临近村镇田园配置,打造整体性多功能的环境旅游示范区。
综合分析前人的研究认为,多产业融合对部分全域旅游示范区可持续发展与战略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各地区旅游开发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各异,不能一概而论。生态环境的脆弱使某些地区难以发挥旅游资源与地域优势,体育、文化、商业、农业多产业融合可避免一些环境失衡因素,减缓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失衡状态的进程[8]。
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传承,在以文化为底蕴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是政策倡导,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基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将地区历史文化融入旅游开发中,是旅游业发展的经典配置。将体育元素融入文化旅游元素中是文化碰撞,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仅满足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表现出了实际效用,更是人类追求精神享受的重要形式[9]。文化旅游还有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于推动旅游业产业升级,融合商业元素,实现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有巨大作用,例如抗战文化旅游、红色基地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文化旅游示范区融合体育、商业、农业是符合文化传承、经济带动、环境效益的社会统一原则,是发展地区乡村、农村“体旅文商”建设的重要手段[10]。
在文化旅游驱动下多业态融合,不仅发展了乡村振兴战略,更带动了地区商业繁荣,在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文化旅游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的研究[11]。
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是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推动[12],是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复工复产的“加速器”。在全域旅游示范区要让游客感受到全面的旅游体验,达到示范区整体的消费升级,满足商业综合体的要求,推进供需匹配。从商业角度来讲,产业融合是商机,是强化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体旅文商农”多业态全方位地融入,是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知名度、引流消费的重要举措。
现阶段,独具回忆性与过往经历的田园生活是大众向往的生活方式。当今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来源于祖辈辛勤劳作,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风向标,实现田园耕作,退耕还林,杜绝宅基地侵占农田的国家制度均是发展农业的利好指向。按照目前的人口比例,农村人口仍占大头,农村工作是群众路线的一个大方向。精准扶贫就指向了农业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农业农村的旅游业融合是精准扶贫的路径之一,全域旅游融入农业农村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摆脱贫困的重要路径。在农村地区展开精准扶贫要识别农村地区的发展标准,要因地制宜地融入旅游业,以农业农村为中心的旅游业发展不能偏离靶心,要具体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13]。具体的体育、旅游、文化、商业多元素融入农村经济略显突兀,而以农业农村旅游开发为前提的经济带动则恰到好处,更是符合旅游产业的精准扶贫政策。发展农村旅游为主的多业态融合模式,需倡导村集体制度为先,摒弃公司制、个人化,发展以村落家庭制为单元的小微商企,以此服务村镇集体,壮大本地区农业农村旅游经济[14]。
要做好一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品牌竞争和特色引领,在“体旅文商农”产业互补下能够突出特色,弥补不足。“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要全域化,做到相长与相互补充,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旅游就扮演了“催化剂”的作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要树立“大平台、多产业”,整体统筹管理,合理规划分支产业,实现推广一体化,吸引大众旅游者多维度的关注,扬长补短实现全域共建、共享、共生。
全域旅游的“全域”二字有其特殊的时空规范,有“空间”特定性,对于整体是广阔且统一的,对于分支因素是具体规范的。从行政地域来讲,全域覆盖体育元素、文化元素、商业元素、农业元素,具体表现为体育特色小镇、文化广场及博物馆、商业街、地域特色的农业田园;从功能来讲,涵盖了“体旅文商农”特定产业,包括场馆、交通、住宿、环境、人文、基建等一系列必要空间建设元素,也包括村寨、山脉、湖泊、岛屿等非空间建设元素[15]。要做好全域空间适游。举办体育活动空间的特色赛事、趣玩项目,达到休闲健身目的;发挥文化空间的博物馆、文化广场的文化引领作用,弘扬区域村寨特色文化传播;规范商业街、商店等道德文明行为,规范景区物价,服务游客为先;打造地域风情特色的田园农庄,树立典型农业趣玩项目,引领乡村振兴。
众多学术研究者认为,全域旅游是政策引领的理想型产业发展方向,“体旅文商农”打造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具体的行动策略。发展理念绘制的蓝图与路径往往带有前期的理想性,体育、文化、商业、农业融合旅游业是实际的行动策略,行动策略发展受制于政策赋予的权利和现有产业阻滞因素。但是战略的引领和现实的行动一定是同向性的。“体旅文商农”产业集聚是依托上层旅游管理部门的具体指向,符合全域旅游全方位的服务要求,能够从体育、文化、商业、农业主体产业元素发挥经济带动作用,实现地区城乡经济发展[16]。
关于全域旅游,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角度,都需符合现在旅游业发展机制,各产业发展均已达到了一定成熟度,产业间的融合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实现共赢,一种是失败,表现为排斥。当下的多产业融合大多以成功延续,而以“体旅文商农”多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必须符合融合发展的机制,在前期综合考量后要确立以其中一种产业发展为主线,履行优先发展的原则。在国家全域旅游产业转型背景下“体旅文商农”融合发展能够解决产业发展的痛点,符合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产业创新构思的理论支撑。
旅游业的发展应在需求品质化、发展全域化的定位中升级,从消费需求侧来讲,人民大众在经济消费上追求越来越高,向往以健康休闲为主的消费观,追求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对于乡野农田也情有独钟。从供给侧来讲,“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全域旅游能充分满足更多消费人群,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市场配置资源供给更加有力,国家利好政策会更加倾向于产业融合升级。以全域旅游架构的“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较少,融合阻滞因素多,但发展前景广阔,有各个产业相关的理论支撑,也有具体发展的实践经验做基础支撑。总之,全域旅游视角的“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是具前瞻性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1]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关于印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的通知[Z].2019-03-01.
[2]吕俊芳.辽宁沿海经济带“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29):52-56.
[3]温美龄,王艳芳.全域旅游背景下赣州市体育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当代旅游,2020(18)33:72-74.
[4]胡建绩.产业发展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49.
[5]叶小瑜.“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与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4(4):79-84.
[6]杨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机制[J].体育学刊,2016(23)4:55-6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https://www.mct.gov.cn/.
[8]胡继然,姚娟.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旅游研究,2021,13(1):85-98.
[9]孙志伟.经济增长与文化基因:城市马拉松的现实追求与实践进路:以扬州鉴真马拉松为例[J].体育学研究,2020,34(6):28-35.
[10]彭志刚.全域旅游视野下衡阳抗战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7):31-34.
[11]周建东,葛书林.回溯与展望:中国民俗体育旅游研究述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5):613-617.
[12]周永博,沈敏,吴建,等.迈向优质旅游:全域旅游供需错配及其治理:苏州吴江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18,33(6):36-45.
[13]赵嘉磊.我国农村体育精准扶贫改革路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6):16-19.
[14]屈植斌,李延超,顾晓艳.贵州少数民族村落体育旅游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3):47-53.
[15]姜付高,曹莉.全域体育旅游:内涵特征、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9):12-23.
[16]王佳果,韦俊峰,吴忠军.全域旅游:概念的发展与理性反思[J].旅游导刊,2018,2(3):66-77.
[17]张和平.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3):27-37.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Tourism, Culture, Commerce,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Tourism
WANG Guoquan, etal.
(Guangzhou Xinhua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 Guang, China)
2020年广东省体育局一般项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体育旅游空间布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GDSS2020N176)。
王国全(198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