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
(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乡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 201914)
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整体推进“两无化”水稻绿色生产工作,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乡紧紧围绕“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持续优化“两无化”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方案,强化技术储备和技术创新,筑牢“两无化”水稻品牌基础,进行了多年种植实践,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水稻绿色生产科技示范效果。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促进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水稻绿色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笔者拟对横沙乡水稻绿色生产现状和采取的主要做法进行总结,并针对水稻绿色生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横沙乡环江临海,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突出,具备良好的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横沙乡为高效持续推进水稻绿色生产,建立了农资封闭式管控体系和农业生态云平台,探索了农业智慧化管控及数字化发展,并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采取统一选种、培训、服务、保险、收购、销售的模式,在横沙乡首次推广种植了“两无化”水稻,并积极转变农户种植思维,充分调动广大农户从事“两无化”水稻绿色生产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两无化”水稻种植面积达284.39 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进一步推广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横沙乡确立了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南粳46’的施肥为例,基肥每667 m2施有机肥1 t,在秧苗移栽前7 d 每667 m2追施有机肥150 kg,在7 月中下旬每667 m2追施有机肥40 kg。通过生产技术集成,横沙乡有机肥施用覆盖率、生物可降解膜使用率、人工拔草覆盖率均达到了100%,最终横沙乡水稻绿色生产面积约占当地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3%,实现了水稻绿色生产的规模效应。
在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发布等方面,横沙乡建设了高标准的生产基础设施,组建了一支“两无化”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指导队伍,并配套相关农资管控补贴资金,开展专题培训,及时发布病虫防治意见,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储备技术研究等,从而确保了水稻绿色生产的有序开展。
横沙乡积极探索、促使新型经营主体加入水稻绿色生产,且组织多部门遴选种植水平高、科技示范带动能力强、地理位置优越、土壤(水源)条件较好的种植主体15 家(包括合作社2 家、家庭农场13家)。同时,横沙乡首次以家庭农场的形式开展“两无化”水稻示范种植,加大了对家庭农场的培育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创新经营模式。此外,为更好地推进农业新科技在水稻绿色生产中的示范应用,横沙乡培育了一家乡属社会化专业技术服务组织,并统一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方案标准,保障了全乡水稻绿色生产的高效开展。
横沙乡创建了全覆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了由水稻种植技术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各村农业负责人、网格植保员组成的“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以深入推进政策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同时,在水稻绿色生产中,积极推广应用覆膜除草技术、病虫害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等,并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在水稻绿色生产全过程应用现代化机械设备,提升了水稻绿色生产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横沙乡建设了数字及智慧农业云平台和农资封闭式管控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农资监管体系,以农资封控中心的信息为抓手,对农资投入、使用、回收等实行闭环式管控,最终实现了农资投入的实时监管。同时,在农资使用过程中,横沙乡建立了四级监管体系,实施了水稻生产全过程物联智慧化管控,实现了农户的农事操作行为全程视频监控和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实时监测,并实时将相关数据上报至“神农口袋”平台,形成了农事操作电子档案,实现了水稻绿色生产的全过程可追溯。
为保障水稻绿色生产及引导农户使用绿色农资,横沙乡通过组织专家论证,遴选出符合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绿色农资补贴目录,要求水稻绿色生产使用的农资必须在绿色农资目录范围内。同时,在市区级农资补贴的基础上,采取乡级配套资金进行绿色农资补贴,加大了农资补贴的力度和范围,积极引导农户使用绿色农资。此外,横沙乡建立了全覆盖的农业保险体系,让所有从事水稻绿色生产的种植主体均参加农业保险,从而保障了水稻绿色生产的顺利实施。
与常规生产相比较,水稻绿色生产在种植方式、病虫害防治、农资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且对农户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他们转变传统的生产理念,以适应水稻绿色生产方式。例如,当水稻田间出现杂草时,水稻绿色生产要求农户将使用除草剂除草改为人工拔草,以满足绿色农业的生产要求,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生产成本。另外,水稻常规生产的农资成本低、投入见效快,而水稻绿色生产的农资成本高、投入见效慢,且农资成本的提升会降低水稻绿色生产的生产效率,这就对水稻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了一定影响[1]。
由于水稻绿色生产涉及多个生产技术规程,例如,同一水稻品种在不同时间节点的施肥、病虫害防治和除草等农事操作要求不同,不同水稻品种的同一农事操作也存在一定差异,种植主体一旦对相应的生产技术掌握不够(例如对施肥的时间和用量把控不精准、对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有误等),就很难达到水稻绿色生产的技术要求。同时,不同种植主体由于其种植经验和技术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再加上缺乏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势必会导致其生产出的稻谷产量和出糙率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很难实现高标准农业生产技术的示范。
水稻绿色生产和常规生产除了种植的水稻品种不同之外,在插秧和收割时间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而横沙乡刚开展“两无化”水稻绿色生产,这就对农技推广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其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新的技术推广体系,并提高农技推广水平,高效地将相关技术推广应用到水稻绿色生产中。同时,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成本较高,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横沙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实现水稻绿色生产,主要是要做好农业投入品的管控工作,实现农业投入品的全程可追溯和闭环式管理。但是,绿色农资的成本相对于普通农资的成本要高一些,农户在选择农资时,更倾向于选用见效快、成本低的普通农资,而现有的农资监管体系的监管力度不足,难以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水稻绿色生产对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要求较高,且水稻种植品种更新快,不同品种的种植技术规程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种植主体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种植技术要求。但是目前,横沙乡从事水稻绿色生产的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以中老年人为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小学、初中为主),对参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对农业生产新科学和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主要依靠长期积累的种植经验在从事水稻绿色生产,所以,绿色水稻种植主体的生产水平较低。
目前,现有的农业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水稻生产阶段。因此,需建立绿色生态农业全周期、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进一步推进水稻绿色生产。具体为:(1)要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为水稻绿色生产提供人才保障。(2)要加大对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智慧农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水稻绿色生产的技术集成和应用水平。(3)要建立健全水稻产业支持体系,加强对水稻加工、新媒体营销、品牌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水稻绿色生产的综合效益。
要构建完善、可持续的绿色水稻产业链体系,可以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以科研、科教、文创等为辅助产业,形成水稻绿色生产的产业集群效应。具体为:(1)要建立绿色水稻加工中心,降低水稻加工成本,提高本地绿色大米的市场竞争力。(2)要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搭建科研平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从而充分应用科研平台产出的优质种源和配套生产技术规范等科研成果,切实提高水稻绿色生产的科技水平。(3)要促进水稻绿色生产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搭建水稻绿色生产旅游展示平台,积极对接亲子教育体验、旅游观光活动,建立相应的文娱配套体系等。
目前,横沙乡主要利用生态云对水稻生产的农资使用和农事操作进行人为监管,后续需要加强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例如,根据农户的农事操作行为和农资购买情况等进行系统自动智能化分析,以实现对农资购买和农事操作填报信息不一致的行为进行信息预警。同时,探索利用现代科技对农资回收进行智慧化管控,使用智能化回收设备取代人工回收农资包装物,打造农资闭环式管控的电子信息链,实现农资的智慧化闭环式管控。此外,要加大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智能化田间管理技术在水稻绿色生产中的应用力度,实现田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智能化,从而提高水稻绿色生产的智慧化水平。
具体为:(1)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体系,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率和普及率。(2)在水稻绿色生产中,不断深入推广应用先进机械,实现水稻种植的全程机械化。(3)加大与机械生产商的合作,建立自动导航和无人驾驶农业生产机械的实验平台,提升现代化机械在水稻绿色生产上的应用水平。例如,通过培训专业的无人机作业人员,加大无人机在横沙乡水稻绿色生产中的应用力度,在水稻播种、施肥等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4)增强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水稻绿色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2]。(5)利用田间科研平台,加强对低碳稻作等的研究,并集成水稻精细化绿色生产技术,促进固碳减排,从而提高水稻绿色生产的生态效益。
具体为:(1)要加强对水稻种植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例如,积极转变水稻种植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思路,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的全周期培育体系,对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关于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等知识的常态化培训,从而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绿色生产的意愿[3]。(2)要加大农业产业的招商力度,吸引龙头企业参与水稻绿色生产的产业发展,利用龙头企业的科技示范效应和市场资源,进一步提升横沙乡本地大米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3)要多渠道培育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实现由社会化专业技术服务组织按照统一标准开展水稻绿色生产,从而提高水稻绿色生产技术的普及率[4-5]。(4)要进一步激发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的活力,在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专业设备研发等方面重点发力,提升水稻绿色生产的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