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中西医协同分期诊疗的研究进展

2023-12-31 14:21:29吴冰洁马玲瑛项忆瑾张雯姜林娣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动脉炎通络病机

吴冰洁 马玲瑛 项忆瑾 张雯 姜林娣△

(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 2中医科 上海 200032)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和肺动脉,常见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受累,临床表现根据受累血管不同呈异质性,严重者可导致难治性高血压、脑梗死、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等不良结局。既往研究发现,大动脉炎受累管壁持续炎症、血管纤维化增厚是导致管腔狭窄、闭塞的根本原因[1-2]。因此,临床治疗仍以控制管壁炎症为主。

目前TAK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及手术治疗。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靶向生物制剂[3]。糖皮质激素是TAK治疗的基石,可以达到快速抗炎的目的,但是存在糖脂代谢异常、血压升高、精神兴奋、骨质疏松、二重感染、消化道溃疡等副作用。不同免疫抑制剂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骨髓抑制、膀胱毒性、肾脏毒性等不良反应[4-6]。手术治疗不是一线治疗手段,旨在改善血供,挽救缺血受损脏器。但手术对于血管炎症没有治疗作用,术后仍然需要长期用药维持治疗。同时,治疗中仍存在部分患者缺血症状改善不明显,激素减量后病情反复,以及免疫抑制后继发感染等问题。尤其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免疫抑制治疗与感染存在矛盾,处理棘手。

中医药在TAK治疗中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而既往的研究中少有根据TAK疾病分期进行病证结合的系统论证。通过中医药与激素等药物联合应用,希望能够在避免或减轻激素不良反应、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延长稳定期、减少复发、提高疗效等方面找到较高循证医学证据[7-8]。基于以上目标,本文就TAK的中医病因病机、激素使用过程中的中医证型特点、以及TAK的中医诊疗决策进行深度分析,并构建中西医协同诊疗理论。

TAK的中医病因病机依据无脉、眩晕、乏力、胸闷等临床症状,TAK归于“脉痹”范畴,《黄帝内经·痹论》曰:“痹……在于脉,则血不凝留”。TAK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滋养脾胃乏源,后天脾胃失调,无力生化气血,渐致脾肾两虚。本病气血亏虚、阴阳不足为发病根本,痰瘀互结为发病之标,加之外感寒、热等六淫之邪,逐渐致使脉络闭阻,气血不通,血液内停,形成瘀血,发为脉痹,为本虚标实之症。正如清代王清任所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元气,必停留而瘀”。

激素使用中的人体体质将激素纳入中医药理论考察后认为[9]:正常机体的激素或疾病时适量的激素是一种起着温煦、生化、温养作用的阳气;而过度使用激素则使火热偏盛,消灼阴津,变成一种火热之邪,“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可见生理性激素和合适治疗量的激素属于“少火”,过量激素的副作用属于“壮火”,但是骤然停用激素或不恰当减少激素可能引起中气下陷、阳气外脱。

TAK的中西医协同诊疗决策基于TAK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激素使用中人体体质特点,本中心在“病证结合”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思想指导下,参考《大动脉炎诊疗规范》中内科治疗的分期原则[10],制定“分期病证结合”的中西医协同诊疗决策,为中医药参与大动脉炎各个阶段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TAK诱导缓解期轻中型-瘀血阻络证诊疗思路:激素治疗初始阶段,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副作用不明显,机体处于“少火”期。

诊疗决策:益气活血、疏风通络。中医协同方案:TAK复旦中山1号方。组成包括:生黄芪15 g、当归12 g、川芎15 g、赤芍15 g、葛根15 g、牛膝15 g、生地15 g、伸筋草15 g、路路通12 g、姜黄10 g。既往文献报道了近代医家对于大动脉炎-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经验及疗效。1998年初洁秋[11]发表多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动脉炎的临床经验,认为大动脉炎的实质是毒热血瘀证,活动期以毒热症为主,兼血瘀症;慢性期以血瘀症为主兼缓慢进行的毒热症,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为主。运用该方法治疗354例大动脉炎患者总有效率为97.34%。姜宇夫等[12]认为本病系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外邪乘虚而入,以致气血亏损,脏腑百骸失之濡养所致,其本为气血亏虚,其标是因虚致瘀或因邪致瘀,以致经脉阻滞,运用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大动脉炎6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张凤山教授等认为本病是由血脉不通引起,治疗当注重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气能行血,气能摄血,古人有云:“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治疗本病应注意补气活血、理气养血,此法应贯穿于各型之中[13]。章新根等[14]在检索了1995—2015年2 253篇与“多发性大动脉炎”、“大动脉炎”和“无脉症”相关的文献,最后总结出最常用的12味中药,分别为川芎、黄芪、当归、白芍、桂枝、红花、赤芍、桃仁、丹参、鸡血藤、甘草、地龙。而这12味药包含了补阳还五汤的所有药物,说明了大部分医家都认为本病不离虚与瘀,并挖掘了潜在的治疗方法,如清热解毒、养阴利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2020年翁维良教授[15]根据大动脉炎发病不同阶段的特征,总结出了大动脉炎诱导期、维持期、慢性期3期发展阶段的治疗方案,依据“以通为补”的学术思想作为指导,提出活血通络为主的治法。治疗大动脉炎常用活血药物有穿山龙、地龙、路路通、姜黄、赤芍。蔡海英等[16]基于血脉理论,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明确本病病位在血脉,核心病机是脉阻瘀滞,治疗上以活血通脉法贯穿始终,脉体结合,灵活变通。这些宏观辨证论治的共性都有活血通脉,本中心自拟复旦中山1号方,根据益气活血理论辨证施治,目的是减少激素初始治疗剂量,稳定病情,减少维持激素的用量。

TAK诱导缓解期重型/难治型-气阴两虚证诊疗思路: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量较大、时间较长阶段,火热之象渐生,耗气伤阴,机体出现气阴两虚、阴虚内热之证。

诊疗决策:益气活血、疏风通络、滋阴凉血。中医协同方案:TAK复旦中山2号方。组成包括:太子参15 g、生黄芪15 g、赤芍15 g、郁金12 g、丹参15 g、红花12 g、路路通15 g、墨旱莲15 g、女贞子15 g、姜黄10 g。根据此证型,对近代医家临床经验及疗效作一个回顾。1995年尚德俊等[17]结合临床症状,将本病分为3型:阴虚内热型治方为养阴活血汤,脾肾阳虚型治方为阳和汤加味,气血两虚型治方为顾步汤。临床治愈9例,显效18例,好转7例。2019年甘可等[18]首次提出了大动脉炎心脏损害的中医病名为“脉痹侵心”。血府伏火是宿根和首发病因,日久成毒,气阴难复,故益气养阴之法应贯穿治疗始终,方药以三甲复脉汤加炮山甲(3~6 g研末冲服)。张露丹等[19]认为大动脉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不足为本,痰瘀互结为标,病机错杂,多种病邪兼夹为病,证型可分为风寒、血瘀、阴虚、热毒四型。治疗总则以益气养阴、散寒通络、消瘾散结为主;急性活动期以清热解毒、利湿通络为主。并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灵活运用虫类药物,如水蛭、地龙等,可增强通络破瘀的作用,但应“中病即止”,切勿久用,避免伤气、伤阴。当疾病日久或出现并发症的时候,本中心自拟复旦中山2号方采用滋阴凉血法,旨在纠正激素引起的阴虚内热,使机体重新达到“少火”状态,以利于激素减量调整治疗。

TAK维持稳定期-脾肾阳虚证诊疗思路:经较大剂量激素长期治疗阶段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受到抑制甚至萎缩,机体命门火衰,阳气亏虚的症状易现,出现脾肾阳虚,痰湿内停,一派虚寒痰饮内聚之象。

诊疗决策:益气活血、疏风通络、温补肾阳。中医协同方案:TAK复旦中山3号方。组成包括:黄芪30 g、当归12 g、党参30 g、白术12 g、山药15 g、仙灵脾30 g、防风9 g、淡附子9 g、干姜6 g、巴戟天12 g、苍术9 g、姜黄10 g。近代众多医家提出大动脉炎-脾肾阳虚证,并自拟方剂辨证施治。陈建宗等[20]认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主要病机是阳气不足,推动无力,寒凝血脉,痹阻不通,自拟温阳益气通脉汤:由附子、干姜、肉桂、细辛、黄芪、当归、丹参、川芎、桂枝、川牛膝、水蛭组成,临床以此方为基础治疗十余年,8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李素瑛等[21]认为主要病机是脾肾阳虚为本,脉络阻滞为标,1995—2001年自拟温阳益气煎加减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44例,总有效率为90.91%。崔公让等认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感受外邪,致脉道闭塞,发为本病。治疗应从“虚”“瘀”论治,补气生血、活血化瘀为治疗总则,将大动脉炎分为脾肾阳虚型、气虚血瘀型两大证型,治疗上以补肾化瘀、健脾补气为主[22]。安喆等[23]认为本病脾肾两虚为根本,治疗应以培本扶正、益气养血为总则。自拟补肾活血方治疗68例大动脉炎脾肾阳虚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有效改善局部缺血,减轻临床症状。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本中心自拟复旦中山3号方,以中药协同补肾壮阳法温补命门以资少火,有类激素样作用,以期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帮助激素减量或停用。

结语中药治疗TAK“标本兼治”,在疾病的长期治疗中补益气阴,顾护脾胃,一方面可弥补西药不良反应对机体造成的伤害,降低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用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维持疾病稳定,并且发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优势。经过3年中西医多学科联合治疗模式,我们已在TAK患者中实施中西医结合“辩证论治”的策略,形成TAK“病证结合”中西医协同分期诊疗特色,为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提供新的治疗模式和策略。协同方是否有助于缓解TAK病情、控制血管病变,尚需进一步大规模科学的临床研究验证。

作者贡献声明吴冰洁 文献收集、论文撰写和修订。马玲瑛,项忆瑾 论文撰写和修订。张雯 文献收集和论文修订。姜林娣 论文写作指导和审阅。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大动脉炎通络病机
头臂动脉型大动脉炎导致颈内动脉窃血1例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影像学检查在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6
大动脉炎冠状动脉受累的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大动脉炎患者血清人类软骨糖蛋白-39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研究(2013年10期)2013-03-11 20: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