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针五脏俞结合拔罐疗法治疗失眠验案

2023-12-31 13:50屈晓凤李航宇鄢路洲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18期
关键词:膀胱经心脾五脏

屈晓凤,李航宇,鄢路洲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2.四川省自贡市中医医院,四川自贡 643010)

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以患者自觉入睡困难、睡眠时间过少、睡眠质量差等为主要表现,是严重影响人们日间进行正常社会活动的一种主观体验[1]。现代医学治疗失眠患者多采用催眠镇静剂,此类药物可短暂抑制睡眠中枢,快速诱导服用者进入睡眠状态,改善失眠症状,但长期服用会引起日间困倦、记忆及认知功能减退、停药后反跳性失眠等不良反应,在治疗后期反而加重患者的失眠症状[2]。中医针灸治疗失眠有其独特性和优势,通过临床合理运用,可获佳效。

鄢路洲,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第5批四川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师从关吉多、杨介宾、梁繁荣等名家,业医30余载,精通医理,学验俱丰,擅用针刀及刃针治疗内科杂病。基于东贵荣教授提出的“针刺五脏俞调五脏神”理论[3],鄢路洲教授运用刃针五脏俞结合拔罐疗法治疗失眠,收效满意。本文整理鄢老运用此法治疗失眠医案1则,介绍如下。

1 医案介绍

患者,男,66岁,2021年9月4日初诊。主诉:反复失眠半年余,加重伴头昏乏力1周。近半年患者夜间难以入睡,多梦易惊醒,醒后再次入睡困难,每日睡眠3~4h,伴有头顶及两颞部隐隐作痛,心烦心悸,时有头目眩晕,肢体倦怠乏力,哈欠频作,纳差,精神欠佳,小便量少,大便质稀不成形,舌质淡,苔薄,脉细涩。患者既往体健。西医诊断:神经性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辨证:心脾两虚夹血瘀证。治则:补养心脾,补气活血,安神助眠,兼以祛瘀。治疗方法:选取刃针五脏俞结合拔罐治疗。

刃针五脏俞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双手放平置于床面两边,肢体放松。先用无菌皮肤记号笔在患者背部定位双侧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位置。刃针治疗具体操作:医者戴无菌手套,用2%碘伏按外科消毒法将选取穴位消毒3 遍,消毒完毕后,选用0.5 mm×40mm 一次性刃针,刺手食指、拇指夹持针身,将针垂直刺入皮下5 mm 左右,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脏器。进针后先纵行剥离2~3下,再将针体倾斜,与体表成45°角横向切割2~3下出针。

拔罐治疗:选择合适大小的火罐,将蘸有95%酒精棉球点燃,酒精不可过多,将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体停留3~5s 后,迅速在刃针操作部位吸拔火罐。10min 后起罐,起罐动作宜缓,避免血液溅出罐体。起罐后使用消毒干棉球擦拭血迹,后再用2%碘伏消毒1~2次,创面较深或仍在出血的部位可贴敷创可贴,必要时按压片刻止血。嘱患者刃针治疗部位24h不可见水,避免感染。

治疗1次后,患者头晕、头顶压痛症状明显改善,患者诉当晚睡眠时间增加约1h,且日间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又治疗两次,患者每晚安睡6~7h,头晕目眩。头顶压痛症状亦止,但仍觉纳差、乏力,精神状态不佳。考虑患者失眠病程较久,心脾已虚,气血亏空,故加取中脘、梁门、足三里、三阴交常规针刺3 次,以健脾助运,补益气血,养血宁心。针刺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15 min行针1次。治疗后,患者自觉头目清利,诸症悉平,夜间睡眠可达6~7h。随访3个月,患者述未复发,病基本告愈。

按语:本案患者以反复失眠、多梦易醒伴肢倦乏力为主要表现,结合舌脉象等,将该病当属中医“不寐”范畴,病位在心、脾。心主血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脾气血运化不足,心血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气虚又可致瘀,发为心脾两虚夹血瘀证。心脾两虚之失眠发病关键病机为心脾血络失于常道,而络脉以通为用[4]。笔者选取五脏俞通调五脏气血,使气血同治,气行血和,心脉调畅,心神得养,其证自愈[5]。选用刃针结合拔罐治疗增加刺激量的同时,逐五脏之邪,祛瘀生新,更好地改善局部气血流通,促使机体进行自我良性调整。从五脏一体的整体观出发,选择五脏俞治疗失眠,也同样尊崇历代医家所提倡的“精简疏针”[6],在减少患者针刺之痛苦的同时,针力集中,力专效宏,更好、更快地缓解患者失眠症状。

2 讨论

2.1 病因病机及论治思路 《灵枢·口问》载:“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阳气盛,则寤矣。”中医认为,不寐由阴阳消长失调,阳不入阴所致[7]。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多次提及“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致失眠的观点,指出营卫之气不循常度,阳不得入于阴而致不寐[8]。明·戴思恭和清·汪文绮均认为阳虚浮越于上,不能下交于阴,从而导致阳不入阴,发为不寐[9]。《类证治裁·不寐论治》载:“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从阴阳角度阐述人体睡眠机制,营卫之气正常运行维持人体正常睡眠。上述原文均强调治疗失眠要以阴阳辨证为原则,在后世医家诸多记载中,虽有对失眠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的诸多不同见解,但总以调和阴阳为纲[10]。张迪等[11]认为失眠与阴阳失衡有关,遵循“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选择穴位针刺,可获得满意疗效。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类经·不得卧》云:“凡五脏受伤,皆能使卧不安。”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形成的统一整体,五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任何一脏功能失调都可导致失眠。五脏功能失常是产生失眠的主要病理基础。《素问·病能论》言:“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乏,倚则不安。”总之,五脏功能失调导致气血阴阳失和,阳不入阴,是失眠的根本原因[12]。

“神主睡眠”学说认为,睡眠和觉醒由神来主宰,神源于脑髓,统摄于心,寄于五脏。《景岳全书·不寐》记载:“盖寐本乎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可见,五脏皆令失眠,调神为之关键,而神寄于五脏,五脏藏五神,最终还应从五脏论治出发,此为治疗失眠之根本。近现代学者提出不寐从五脏论治的观点亦有许多,如路志正教授提出,任何原因使五脏功能失调皆可引起五神的变化而导致不寐,如心神所伤,从心论治;神魄失守,从肺论治;魂不安舍,从肝论治;意不能藏,从脾论治;志无所定,从肾论治[13]。王翘楚教授从医60多年,在诊治睡眠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以中医基础理论“天人相应”为指导,提出“五脏皆有不寐”之说,从五脏论治失眠,配合中药治疗,临床收效显著[14]。

2.2 五脏俞作用机制 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人体背部,与其相应的脏腑在体表的投影接近,与五脏内外相应,五脏有疾可反映于背俞穴。因此,选取五脏俞治疗失眠,主要发挥其近治作用。《难经·六十七难》曰:“阴病行阳……俞在阳。”五脏属阴,而背俞穴位于人体阳面,属阳,选取背俞穴之五脏俞治疗失眠,可调和五脏阴阳气血,取“阴病治阳”之意[15]。背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位,膀胱经为十二经脉中穴位最多的经脉,其循行与五脏六腑皆相交会,故膀胱经可接纳、联络、转输全身各经之气血。膀胱经循行于人体背部,为一身之巨阳,具有统摄、调节六阳经生理功能的作用,与督脉关系密切。督脉“入络脑”,可加强膀胱经与脑的联系。失眠病位在心,与诸脏密切相关。五脏俞为膀胱经穴位,运用该穴治疗失眠,可体现膀胱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作用。研究表明,背俞穴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自主神经兴奋可直接影响脏腑功能,针刺背俞穴可对神经节段产生良性刺激、双向调节作用,进而调节脏腑功能[16]。杨茜等[17]取双侧五脏俞加膈俞,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治疗慢性失眠患者70例,治愈率达80% 。遆逸辰[18]运用针刺五脏俞加膈俞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总有效率达90.0% 。总之,以五脏俞为主穴针刺治疗失眠切实有效。在分析病因病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五脏俞,注重整体调节,以五脏俞为主穴针刺治疗失眠,有良好疗效。

2.3 刃针结合拔罐治疗机制 刃针是由九针铍针、镵针等形态演变而来,在小针刀的基础上加以衍化、改良而成的一种针具。刃针创始人田纪钧教授认为,刃针刺激“隐性循经感传线”,产生信息调节,刺激腧穴产生较强得气感(信息震荡),激发经络传感,增强经脉信息通道传输气血(生物电磁场)之力,发挥调控功能[19]。在临床选择针具时,考虑到小针刀进针时患者较为疼痛,许多患者进行一次针刀治疗后就因无法耐受疼痛而拒针,而刃针引起的痛感程度低于针刀,刺激量又优于毫针,故鄢老选择刃针治疗失眠。

因虚致瘀,也可引起失眠。清·吴澄认为,寤时气血得通,寐则气行无力,气血不通,导致不能眠,开从血瘀论治失眠之先河[10]。《血证论》指出“久病必有瘀”,瘀血是导致失眠缠绵难愈的重要病理基础;《医林改错》指出“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可见久病多瘀、气虚致瘀[20]。长期失眠可导致血瘀,血瘀又是造成不寐的重要原因,二者相互影响,加重失眠。刃针针刺腧穴达到一定刺激量时进行拔罐,可祛除局部瘀血,祛瘀生新,通调五脏气血,泻五脏之邪,促使机体进行良性调整。此外,拔罐后产生的皮下瘀血、瘀斑在逐渐消退的过程中,也可刺激经络,激发机体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脱敏、抗炎等作用,发挥对五脏俞的持续刺激作用,使疗效更持久[21]。

3 小结

失眠已成为困扰人们正常生活的主要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不适,还可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障碍,临床医者治疗本病各有其法。在临床上,针刺治疗失眠选取五脏俞作为主穴的报道并不多,且多以配穴的形式辅助出现,鄢老受东贵荣教授“针刺五脏俞治疗失眠”理论的启发,结合自己多年临证经验,大胆采用刃针五脏俞治疗失眠,收效显著。笔者将鄢老治疗思路及方法进行了初步整理,供广大医学同道参考。

猜你喜欢
膀胱经心脾五脏
失眠与五脏
过桃花村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