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统筹山区粮食发展和安全路径
——以浙江山区(丽水)为例

2023-12-30 05:22范飞军秦叶波练珊丽刘波
中国稻米 2023年3期
关键词:丽水市种粮山区

范飞军 秦叶波 练珊丽 刘波*

(1 丽水市农作物总站,浙江 丽水 323000;2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 310000;3 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党校,浙江 丽水 323000;第一作者:qyfjlqq@163.com;*通讯作者:lsbob@163.com)

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大”以来,粮食安全得到更大重视。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和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我国粮食市场面临较大考验[1-5]。鉴于此,中央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六保”新任务,其中明确指出要“保粮食能源安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点区域,同时也是粮食安全和种粮效益问题易发多发区,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丽水市作为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市,生态环境优越,是中国生态第一市。近年来,丽水市粮食生产逐步向优质化、生态化、品牌化和专业化发展,稻米品牌多次获“浙江好稻米”金奖,2020 年获得“第三届中国国际大米节”籼米组金奖。总结可示范可推广的山区统筹粮食发展和安全经验,以确保新时代山区粮食安全体系的长期稳定,对进一步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走好共同富裕的山区县高质量发展之路意义重大。

1 山区粮食发展与共同富裕

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公布数据显示,水稻、玉米、小麦的每667 m2净利润已从2011 年的250.76 元下降至2016 年的-80.28 元,2020 年回升至47.14 元。2016—2020 年,浙江省每667 m2早籼稻平均利润为-68.09 元、晚籼稻为118.9元,其中晚籼稻净利润2019 年和2020 年分别为-9.1元和32.3 元。粮食生产处于早稻基本亏损、晚稻略有盈利现状,与此同时包括土地、农资、人工成本不断攀升[6-7],这一局面不能及时扭转,将会严重挫伤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山区是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和攻坚点,是贫困区的集中地,其生产条件差、生产成本高、产业链短,因此做好山区粮食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做好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共进的必要之路之一[8]。

2 浙江山区粮食发展和安全现状分析

2.1 浙江山区农业生产条件

浙江省耕地资源紧缺,拥有57 个山区县(市),占全省县(市)总数的63.3%,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6],更有浙西南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丽水的9 县(市、区)均属于山区县,其耕地使用情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浙江山区耕地使用条件[9],地形分布多样,耕地坡度15°以上耕地和基本农田占比分别为53.1%和55.9%,属于斜坡、陡坡高比重区域[10]。因山区农业生产条件不利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难度大。2021年浙江省各市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数据显示,全省农业机械装机总动力1 772 万kW,丽水市占比5.4%左右,与其他地市相比总动力最小,其中耕作机械、收获机械和植保动力分别占比7.1%、2.1%和6.3%(2022 浙江统计年鉴),生产劳动力依赖度高。

2.2 丽水市粮食发展现状

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95.0~101.0 万hm2、总产量在564.0~621.0 万t 间波动,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左右(2013—2021 年粮食统计数据)。浙江省属于水稻高产区,全省水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80%[11]。2016—2021 年,丽水市粮食播种面积在6.7~7.3万hm2之间,占浙江省同期的6.95%~7.34%;粮食总产量33.8~41.8 万t 之间,占浙江省同期5.9%~6.7%,生产面积和产量趋于稳定;粮食单产340 kg/667 m2左右,远小于全省405 kg/667 m2水平(2016—2021 年平均单产)。丽水市水稻播种面积约占粮食总面积的48%,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65%,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九山半水半分田”特征是旱粮比例较高主要原因。

近年来,丽水市粮食规模化发展趋势上升,3.33 hm2以上的规模种粮户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截止2021年,粮食规模化发展5 753.0 hm2(占7.88%),较2016年增加1 673.0 hm2,其中水稻规模化面积由3 506.0 hm2增加至4 726.0 hm2,旱粮规模化面积由566.0 hm2增加至1 026.0 hm2。

2.3 浙江山区粮食安全现状

浙江省粮食生产总体平稳,作为全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同时也存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风险。一是粮食自给率只有25.5%、口粮自给率只有56.8%(2018—2020 平均),对外依存度较高。二是存在企业规模偏小、科技投入少、产业链偏短等“低、小、散、弱”问题[12]。三是存在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和人均水资源逐年下降、粮食成本利润逐年下降、政策红利效应减弱等问题,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13],山区现状更为严重,根据调查,丽水市水稻生产成本每667 m2为1 400.0~1 600.0 元,其中田租200.0~600.0 元,肥料农药等农资300.0~350.0 元,种植、管理、收获烘干等成本800.0~1 000.0 元,平均收益80.0 元,低于全省118.9 元的平均水平。

2.4 山区粮食安全生产特点

随着城镇化发展,教育、医疗等民生资源重新调整,加上山区地形条件、人口流动和耕地资源的现实情况,山区粮食生产形成了以下特点:一是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丽水市1970 年前出生的农业从业人员占比81.0%,其中62 岁以上的占比45.3%(丽水市咨询委2 700 户农业家庭调查数据);二是耕地面积有效率低,土地成本高于平原地区。丽水市耕地调查数据显示田坎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9.2%[14],土地承包大户有效种植面积小于承包面积,加上山区耕地资源少,同样面积流转土地涉及农户数量多、田坎多、难度大,造成租金贵、田地条件差的矛盾,较平原地区成本增加;同时田坎的维护、田埂的修筑增加劳动力投入0.5~1.0 个;三是田块面积小、田埂多、不规则,生产面积不好计算,造成种子、肥料、农药浪费,有效率低,成本上升;四是随着农村人口进城,山区田块抛荒严重;五是种植规模小,自产自销量小,山区粮食加工厂少,大型加工厂不愿意为散户加工,造成加工难度大,产业链短,收益降低。

3 浙江山区统筹粮食发展和安全的探索与研究

3.1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统筹粮食发展和安全“智能化”

3.1.1 示范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提升“藏粮于技”能力

浙江开展了粮食作物新品种示范活动,筛选和储备优良新品种,加大优质品种推广力度,提升良种覆盖率。发挥粮食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效应,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等“粮食+增收”高效农作制度,提升单产水平,提高山区种粮效益,调动种粮积极性,平衡山区粮食生产水平。

3.1.2 推动粮食产业发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动能

浙江“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动能。生产上规范化数字化施肥用药、品种选择、技术管理,仓储上聚焦“数字粮储”建设,实现耕、种、管、收、储、碾“一站式”标准化生产管理,销售交易智能化。

3.1.3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粮食发展效率

浙江推广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水稻“两高两壮”、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深入推进“机器换人”;着力推广旱粮高产栽培技术,发挥鲜食旱粮区域优势,积极引导旱粮订单生产,推进旱粮连片规模化生产,提升种植收入。

3.1.4 推行“肥药两制”,提升粮食产业发展绿色水平

浙江组织实施沃土工程、商品有机肥补贴等促进地力提升项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绿肥生产、提倡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肥投入,遏制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切实加强新增耕地地力培育,持续提升土壤肥力。

案例1:丽水市莲都区种粮大户厉定伟——发展育种示范、科技种粮

厉定伟,从事水稻生产35 年,高级农艺师职称,“河姆渡杯”优秀种粮大户,规模种植水稻53.0 hm2,单产613.0 kg/667 m2。

开展模式示范与服务,提升效益。从事粮食生产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应用“稻田养鱼”“儿菜-西瓜-晚稻”等多熟农作模式,每667 m2产值达到1.5 万元以上,取得了“千斤粮、万元钱”效益;用农机服务带动合作社社员,提高产量和效益,社员平均年收入从2005 年的1.8万元增加至2020 年的5.0 万多元。

丽水开展合作,建立育种试验“智能化”科技示范基地。与华智国家水稻分子育种中心合作,开展水稻品种区试,获得试验收益;基地配套建设智能灌溉及水肥一体化基础,虫情测报、生长诊断、土壤墒情监测等田间物联网设备,实现实时收集和监控田间生长相关参数,建立大田农情监测网络,并做出远程作业管理和产品区块溯源。

3.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统筹粮食发展和安全“品牌化”

3.2.1 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分工

丽水培育集中育苗育秧、统防统治、耕种收服务等各类服务组织,健全专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推动农机、肥药等资源整合,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降低生产资金和技术成本,稳定生产面积,增加收益。

3.2.2 推进山区优质生态粮食品牌建立

丽水制订一系列粮食优质生产标准,提高粮食产业综合能力,推动山区粮食的“品牌化”,打造中国山区粮食领域的品牌集群。打造“丽水山耕”“青田稻鱼米”等由政府主导、企业主营双轮驱动的模式,充分利用山区生态产品在品牌评价领域的话语权,加快推动山区粮食品牌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的步伐。

3.2.3 打通山区粮食发展流通通道

丽水扎实做好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多个环节的流通工作,打通粮食生产源头和消费终端,既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也保证了种粮农民收益。

案例2:“青田稻鱼米”——品牌促进粮食发展运行

2005 年6 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10 多年来,青田县以打造“青田稻鱼米”品牌为目标,推行“五统一”模式(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销售),以稻鱼共生实现水稻生产“肥药双减”,提高稻米品质。2016—2021 年,获得“第三届黑龙江国际大米节”籼米组金奖第1 名和第2 名、“浙江好稻米”金奖5 个。目前全县稻鱼共生种植面积已达到3 633 hm2,稻鱼米种植面积400 hm2,销量800 多t,年销售额1 000 多万元。“青田稻鱼米”品牌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了山区优质稻米生产技术的应用,保障了山区县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稳产增收。

3.3 以共同富裕为目的,推动统筹粮食发展和安全“共享化”

3.3.1 强化土地流转,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发展粮食

严格耕地保护是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保障,严格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实现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提高耕地产出能力、资源利用效率,对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成有力支撑。鼓励土地流转,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发挥种粮大户对粮食生产重要的示范、保供作用。

3.3.2 做好耕地复垦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培育乡村产业增长点

推进粮食绿色增效和农旅融合,按照“保护能力、藏粮于技,稳面增产、绿色增效,需求引领、优化结构”的要求,全面推进粮食绿色增效行动;立足当地生态资源和产业优势,精心规划,科学布局,推进粮食产业农旅融合发展;积极开展抛荒田复垦还粮工作,利用地方生态优势,做融合、产好粮,打造乡村共富产业。

3.3.3 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乡村产业振兴基础设施

通过整合农业农村、国土、水利、建设等部门项目资金,继续加大粮食生产区域内耕地配套路、渠、沟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宜机化”标准;加强对粮食烘干、育秧和生产资料临时仓储等粮食生产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案例3:庆元县光泽家庭农场——流转复垦土地发展优质米带动农民增收

庆元县光泽家庭农场创立于2014 年,初期规模种植水稻13.3 hm2,选择中浙优8 号为主栽品种,采用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等生态种养模式,并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通过发展优质稻米,获得“浙江好稻米”“丽水好稻米”等荣誉,实现稻米自产自销,平均售价8.0 元/kg,每667 m2产值4 320.0 元。如今,农场流转复垦抛荒土地达40.0 hm2,年产稻谷达230.0 t,销售额200.0 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30 多户,每667 hm2实现增值900.0 元,同时守住耕地不抛荒。

3.4 以政策体系为依托,推动统筹粮食发展和安全“长效化”

3.4.1 坚决落实规模种粮补贴到位

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坚持“谁种补谁、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导向,稳定完善“大户用直补、散户补服务”的扶持政策,保持财政对扶持粮食生产的投入合理持续增长。

3.4.2 严格执行粮食政策性保险全覆盖

粮食政策性保险基本实现财政全支出,覆盖种子、农药、化肥等直接物化成本和土地、人工成本,有力保障农业生产不受或少受自然灾害影响,提高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4.3 地方政策性落实提升梯田种粮面积和效益

山区梯田和平原地区粮食生产政策差异化制定,降低补贴标准,配套地方补贴政策,将3.33 hm2以上的规模补贴下降到1.33 hm2或2.00 hm2起,提高山区政策红利覆盖区;提高补贴标准,在满足省补条件规模种粮补贴资金外,配套资金,提高山区梯田收益保障。

案例4:梯田农耕文化传承——云和梯田为代表的浙江山区梯田粮食产业发展

云和梯田共有面积86.0 hm2,受种植成本高、户数小而散等因素影响,曾一度出现大面积抛荒田块,通过将云和梯田统一流转于一个企业主体生产运营,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农耕文化展示体验、农作物种植与梯田生态科普等功能为一体的梯田示范性农旅综合体,可以享受省级规模种粮和云和县规模种粮配套补贴政策,同时享受梯田集团投资公司支出资金保障。三方面政策补贴,充分保障了山区坡度大、田块小、劳动力依赖大等粮食高成本生产区的长效运转。

4 新形势下浙江山区高质量统筹粮食发展和安全的对策建议

4.1 倾斜政策扶持,稳定山区粮食面积

山区县地形条件不利,经济基础同省内平原、沿海发达区域差距大;山区地方财政实力弱,配套种粮政策相对少。在政策制定阶段,扩大征求意见范围,提高补贴主体参与度同时倾斜扶持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提高统防统治、统一育(供)秧等服务组织的扶持标准。

4.2 协调用地,引进资本,建立服务中心

解决农业用地需求,提升基础设施:疏通粮食生产育秧烘干中心、仓储等社会化服务中心用地困难问题,引导建设大中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粮食生产托管能力;加快发展多种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把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与带动散户种粮增收紧密结合起来,稳步发展粮食生产。

4.3 继续提升基础设施,提高宜机械化率

综合协调粮食生产功能区改造提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提高山区基础条件,尤其是适合小型收割机、插秧机行走的田间操作道、下田坡建设,提高宜机械化率,降低劳动力需求,真正做到高标准农田提高1块,宜机化1 块。在基础设施提升设计阶段,充分调研,满足地方和生产大户的生产操作要求,保障能灌能排、宜机械化。

4.4 加强知识培训,促进技术推广

对各地农民进行生产、管理、营销等全方位培训,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知识更新能力,尤其要重视“粮二代”、青年种粮主体的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有理论、有技术、有经验的农民农技人员群体,使其成为重要的技术实施和推广主体,加快粮食生产技术更新。

4.5 促进产业加快升级,增加粮食生产效益

一是走稳粮扩面路线,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依靠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效益;二是走提质增效路线,尤其是山区县推广优质化品种并配套优质化生产技术,规范生产用肥用药,推广种养结合、粮经轮作等“粮食+增收”模式,发展粮食产加销一体化、品牌化、优质化生产经营,切实提高种粮效益,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

4.6 加强队伍建设,培育职业新农人

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国际粮食形势变化的大背景下,粮食生产首先要保障面积和产量,同时要提高种粮收益。加强粮油技术干部队伍建设,使其成为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重要推广队伍。同时要培育新一代种粮人,尤其是年轻的职业规模种植户,探索种粮大户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让粮食生产成为一种有保障、有地位的职业。

猜你喜欢
丽水市种粮山区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丽水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山区修梯田》
画画就如种粮
山区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丽水市特色足球展示
丽水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