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确诊后,我成了金牌职业陪诊师

2023-12-29 00:00:00王元辉
知音·上半月 2023年12期

大学毕业后,湖南女孩宋婷留在广东一家医院当护士,并和男友商量婚后定居广州。不料,婚礼前夕,爸爸突然罹患肺腺鳞癌晚期,作为家中独女的宋婷,务必要担负起照料爸爸的责任。

可老家相距千里,她该如何打破这个困局,又该怎样平衡事业与孝心?

晴天霹雳,爸爸确诊癌症晚期

2021年4月,湖南女孩宋婷听说爸爸宋小民牙痛得厉害,就催他去医院检查。没想到,这一查竟查出肺腺鳞癌晚期,需要尽快手术。宋婷当即赶回了长沙。医生说这个病预后差、复发率高,要她有心理准备。宋婷觉得天都塌了!

宋婷,1992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父母都是当地农民,靠种地将她供上了大学。2015年,她从广州一所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后,在当地一家私立医院当护士,也谈起了恋爱。两人省吃俭用想要攒钱在广州买房结婚,没想到,爸爸竟然病倒了。

宋婷是家中独女,深知父母培养她的不容易。三年前,爸爸为了帮她还助学贷款,买了辆三轮车给人送货,经常半夜还在外奔波,忙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住院头一天,宋婷给爸爸打电话,爸爸还忍着牙疼送货。想到爸爸一辈子没闲过一天,她的心就揪成一团,决心竭尽全力给爸爸治病。

医生说手术治疗费要30多万,而父母并没有多少积蓄。思来想去,宋婷只好拿出自己准备买婚房的那一部分钱,给爸爸做手术。她忐忑地给男友打电话,希望男友给她一点支持,可男友却沉默了。没多久,男友就提出了分手。

宋婷的心在滴血,本以为风雨同舟的那个人,在暴风雨来临时却当了逃兵。宋婷挥落一脸的泪,将爸爸送进了中南大学湘雅一医院。因为妈妈李青青有耳疾,跟人沟通困难,宋婷一直陪在爸爸身边。

4月27日,主治医生跟宋婷做术前谈话,说患者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脖子上的淋巴、颧骨和眼底了。这次手术需要把整个右脸的骨头和脖子上的淋巴全部切除,然后从大腿上植皮,手术风险很大,医生让宋婷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第二天一早,宋小民就被推进了手术室。经历了6个多小时的等待,医生终于宣布手术顺利结束。之后,宋小民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透过窗户,宋婷看着爸爸躺在病床上,感觉那个曾经如山的男人已蜕变成了个孩子,需要她去呵护和照料。可她还来不及等到爸爸出来,就被工作召回了广州。

5天后,爸爸转入普通病房。宋婷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新的苦恼又出现了。那段时间,妈妈照顾爸爸总是手忙脚乱,爸爸恢复缓慢,妈妈也累病了。宋婷是护士,知道重症病人的护理很麻烦,也不忍心责备妈妈,不得不再次请假回到长沙。

当时,宋婷的年假已休完,还找同事调了好多天班,护士长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宋婷左右为难。就在这时,医院又通知爸爸尽快去医院做后续的放化疗。每次看到爸爸连科室的方向都搞不清,宋婷一咬牙做出一个决定——辞职陪爸爸治病。

知道女儿办了离职手续,也猜到她和男友分手,宋小民流着泪捶打着胸脯说:“都是我连累了你。”“天无绝人之路,总会有办法的。”宋婷安慰着,表面很笃定,其实心里完全没底。

亲情是她无悔的选择,但她急需解决高额的治疗费用。上次手术已经花光了爸妈不多的积蓄,虽然她手里还有一些存款,但在医院又能维持多久?她想要找一份工作赚钱,却又不知道哪里有一份时间自由、能兼顾着照顾爸爸的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长期出入医院的宋婷突然想到了一个新的职业——职业陪诊师。近几年,随着空巢老人增多、异地就医需求增加,“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其主要工作是帮助患者预约挂号取号,排队缴费、取药,送取检查样本、报告等。宋婷以前是护士,对医院流程非常熟悉,她觉得去当陪诊师最合适不过。

宋婷当即找到一个职业陪诊师的群体咨询,得知陪诊师一般半天收费200元,全天300元,一天有时要跑四五家医院。她算了一下,这收入不比做护士差,还能兼顾到爸爸,于是将自己的信息发到网上,不久就拿到了第一笔订单。

她得意地跟爸爸吹牛:“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我找到新工作啦,以后你只管安心养病,你女儿厉害着呢!”爸爸原本灰暗的脸上露出笑意。

负重前行,生命突围职业突围

职业陪诊师需要在不同的医院跑,宋婷更忙了。起初,因为爸爸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宋婷一般会一大清早赶到客户指定的医院,安排好客户一天的流程。如果两家医院离得近,她会在爸爸打针时赶回来;如果事多,妈妈就会顶替她照顾爸爸,同病房的病友也能相互关照。

那段时间,宋婷白天跑医院晚上查资料,半夜三更还在抢号,心里还记挂着爸爸的病,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眼窝都陷进去了。好在两个月后,爸爸基本能自理了,也熟悉了流程,做放化疗时能自己搞定了。

宋婷觉得陪诊师的工作除了像医院里的“医导”,还能站在一个第三者的立场,为医患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怕患者无法准确表达病情,每次她都会把沟通工作做在前面,还经常帮忙做记录、解释、协调的工作,帮助患者准确理解治疗方案。

10月的一天,宋婷接待了来自江西的患者张阿姨。阿姨在老家检查出子宫癌,医生建议她去湘雅附二做手术。两个快60岁的老人一口乡音,说儿子儿媳在深圳工作,没时间陪他们看病,只好在网上找了陪诊师。

宋婷理解张阿姨儿子的难处。孩子成家了,为了生活,选择在城市扎根,便不能常常在父母身边。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相对专业的人陪同他们一起看病,会给患者带来许多帮助和便利。她突然觉得,陪诊师这个职业其实也挺伟大的,他们有一定的医学素养,也能简单处理突发状况,还能让外地患者少跑几趟路,帮上不少忙。

宋婷陪着张阿姨跑了一个星期,直到安排好手术,还帮忙请了护工才算结束这一单,她拿到了二千多元工资,骄傲地把转账记录给爸爸看:“怎么样?你女儿优秀吧!”

2021年除夕,宋婷在朋友圈发了一张陪着爸妈吃年夜饭的图片并配文:“今年是比较糟糕的一年,我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做病人家属,第一次失业,第一次悔婚,第一次以一种全新的身份为患者服务……日子跌跌撞撞,好在,我们熬过来了。”

女儿是贴心小棉袄。宋婷每次照料爸爸,都会主动给爸爸清理鼻腔里的污物,会给他因放疗而特别干燥的皮肤抹润肤油,会想方设法找乐子逗他开心……有了她的悉心陪伴,宋小民情绪也好了很多。

可半年多的放化疗后,他肺上的结节不仅没有消除,反而长大了。医生建议用进口靶向药治疗,但费用昂贵,一个月就要2万多元。

宋婷和几个熟识的病人家属聊天,有人建议她放弃,说她一个女孩子还没成家,压力太大了,还说,能做到这份上,已经是个大孝女了。

有个陪床的儿子感叹:“我们是最窝囊的一代,脖子上压着担子,后面还有鞭子,摸摸口袋里的零散票子,只好迈开沉重的步子,唉!”说完,他起身去楼下给妈妈买了最爱吃的车厘子,一个个洗净喂给妈妈吃。

宋婷觉得,人到中年,谁不是一边崩溃一边坚持?摊上了身患重症的父母,除了咬牙坚持,别无选择。她以刷爆信用卡、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选择了进口靶向药,她希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爸爸最好的治疗,就像小时候爸爸对她一样。她一脸轻松地告诉爸妈:“你们放心,我的工资都攒着呢!”

进口靶向药用了五个月后,爸爸的情况有所好转,医生建议回去休整三个月再来复查。宋婷以为终于峰回路转了,把爸爸送回家,自己则全身心投入了陪诊工作。

那段时间,爸爸虽然不在身边,却常常“遥控”指挥宋婷:“你李叔在县医院确诊为直肠癌,要去肿瘤医院复查,你给挂个号。”“你黄姨想去上海治病,你能不能帮她到肿瘤医院把片子打出来?”这些人都是爸爸的病友,来自天南地北的陌生人,因为一起治病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还有一个微信群,里面都是癌症患者或家属,同病相怜的人一起相互打气,互相支招。

令宋婷感慨的是,这些上了年纪的病友无一不是“空巢老人”,哪怕重病缠身,身边也鲜有儿女能全职陪护。宋婷既为这样的现状感到难过,也庆幸自己在这片迷雾中找到了方向。

每次接到爸爸的电话,哪怕再忙,她也会挤时间去办好,因此,她在爸爸的病友群里有了一个“暖心小天使”的绰号。有时,病友们出现突发情况在群里艾特她,她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可行性建议。因为在陪诊过程中总能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她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多次被网站评为金牌陪诊师,慕名找她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无畏山海,披荆斩棘向阳而行

2022年年底,宋小民去肿瘤医院复查,发现肺上的结节没有控制住,医生说能用的药都用了,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要他暂时回去休养。

宋婷不明白,明明用的是最好的药,一切都是按照医生的安排来的,为什么病情却得不到控制?她感觉一块巨大的石板黑沉沉地压过来。

就在这时,宋小民接到消息,病友中和他关系最好的老李因肝癌药石无效,不幸去世。

看到爸爸一个人躲在房间哭泣,宋婷也万分悲痛。她记得当时李叔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忙得连假都请不了,于是找她陪诊。他说他爸一辈子勤俭惯了,如果知道请人陪着看病还要花钱,心里指定过意不去,请求宋婷在他爸面前假装是他同学,只是来帮个忙,不收费。宋婷有些动容,点头答应,还将李叔介绍给爸爸认识,两个人好有个伴,却没想到短短半年,李叔就这样走了。

死亡,是雪虐风饕中卷进茫茫黑夜的决绝;活着,是翻山越岭中遇见袅袅炊烟的留恋。宋婷想努力去寻找一个突破口,让阳光照进他们的生活。

为了给爸爸治病,宋婷发动各种关系四处打听,终于,在2023年春节过后,她在陪诊时接触了一个病人,得知广东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一位专家在这方面很有经验。之后,宋婷又做足了功课,最终决定带爸爸去试试。

那位知名专家号特别难约,但陪诊的经验给宋婷帮了大忙,她以最快的速度在手机上顺利预约了这位专家的线上门诊,主动给医生看了爸爸的检查结果,医生告诉宋婷可以带病人过去看看。她开心地把这好消息告诉爸妈,妈妈紧锁的眉头松乏了些,爸爸的表情复杂,有欣喜,有忐忑,有不安。宋婷却满怀希冀:“只要不放弃,总会有希望的。”

过完年,宋婷就带着爸爸去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专家建议宋小民先做消融术。让人惊喜的是,宋小民术后状态很好,三个月后去复查,医生说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一家人喜极而泣。宋婷没想到陪诊的经历竟意外挽救了爸爸一命,欣喜之余,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陪诊师的工作中。

医院总是人满为患,很多专家号一号难求。宋婷最多一天接待过6个患者,两部手机轮番抢号,尽最大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真正忙到飞起。

虽然日子过得很累,但宋婷却不敢停下来。几年治疗下来,爸爸的身体已经很虚了,她必须撑起这个家,她也因此成了医院里出了名的“拼命三娘”。

因为曾是病人家属,知道对于一个病患家庭来说,每一分钱都希望用到刀刃上,因此在陪诊时,她总会根据客户的经济状况提出建议,尽量减少客户的压力。爸爸也总提醒她“能帮别人一把就帮一把”。两年的陪诊师经历,她感触最多的是老年人对线上服务的无助和中年家属的无奈。

有一次,一对在外地工作的中年夫妻找到宋婷,说他们两边的老人都感染了新冠,婆婆和岳父都有心血管方面的基础病,情况很严重,他们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要照顾,真是分身乏术,只能寄希望于一个有经验有爱心的陪诊师,希望能把四个老人安排好。

宋婷仔细跟客户询问了四个老人的饮食习惯和需要忌口的东西,详细记录在备忘录里。有些检查要空腹做,她会买好合适的早餐备着,等老人做完检查能第一时间吃上热乎食物。她自己却忙得经常矿泉水就馒头,老人都说她比亲生儿女还贴心。

日子就这样辘辘前行,虽然有些艰难,但宋婷有信心,也很认可自己的职业。有人说她不该为了父母放弃自己原本的生活,可在见惯了生老病死人情冷暖后,宋婷觉得一家人齐齐整整,比什么都强。

最温暖的送别:是来路,也是归途

人之一生,那呱呱坠地的欣喜藏在父母孕育的痛苦中;那蹒跚学步的站立也是父母在背后尽力托举;那求学路上的坚持也深藏着父母无尽的辛劳……

直到我们长大了,离开了家,也离开了他们,却常常忘了要回头看一看父母那落寞的背影,也忘了去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岁数渐长的父母不再是我们坚不可摧的后盾,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关怀和陪伴。这回,要换我们来当父母的后盾。

当他们成了步履蹒跚、眼神黯淡、不言不语的老年人,我们可以给他们什么呢?我们能够给的,多是金钱、美食、华服,但为什么我们仍然觉得那么不安呢?

那是因为每一个忙于工作和生活的中年儿女都知道,我们所给的这一切,恰恰是他们最不在乎的,而他们真正在乎和渴望的陪伴和照料,却又是我们最难给出的。

老年生活最简单也最无法避免的特质,注定了它是漫长的,是需要依赖他人维持的。但照顾老年人却并没有那么容易。

对于已经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张淼,想要陪伴父母,她需要考虑更多的现实因素,比如距离的远近、孩子的教育、赚钱的机会……而这些靠“共享儿女”只能缓一时之急,并非长远之计。

我们除了呼吁社会要注重养老体系的完善,也需要像宋婷一样,在辞职陪伴父亲治病的路上,没有因为焦虑失去自我,而是去寻找那最有可能的平衡点。

生活是公平的,它给你关了一扇窗,也会为你打开一扇门,于是,类似职业陪诊师等一些新型职业应运而生,也让宋婷找到了平衡孝心和工作的制胜法宝,最终实现爱的突围。

一位朋友因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选择了辞职,辞职原因之一是“陪伴母亲走完最后一里路”。她说:“她不知道我是谁,但是当我坐在她身边、握她的手的时候,她至少会感受到我对她的温暖。”

每天陪着失智的高龄母亲看日出日落,就算一句简单的对白,“帮你热一杯牛奶,好吗?”就足够让她觉得踏实与幸福。

因为那时,她能给予父母的不再是匆匆来,匆匆一瞥,匆匆走;也不再是虚晃一招的“你好吗?”然后就坐到一旁低头看手机;更不是一个月打一两次浅浅的照面;而是真正地两脚着地,留在你身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许,我们无法让年迈的他们重生力气走路,也无法让已经迷糊的他们理解我们的爱,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说,陪他们玩玩具、带他们去与故人重逢,和他们推心置腹聊一聊人生……

也许最后,你会跟林曙颖一样,守得云开见月明,从迷茫、崩溃,到最终发现这个世界充满爱。

而这些,只有留在他们身旁时才做得到。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的努力,最后不都是希望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将那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转化为心甘情愿的爱,让他们充满力量走完人生最后一公里路。因为他们曾经也是“我们”,而我们也终将走向他们……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一代一代之间,尽是恩情。恩情难以回报,天长地久,唯有庭树萋萋,思之绵绵。

与其用千万个原因蹉跎,用千万个理由拒绝,直到他们突然转身、无语离去,我们才带着那不知如何诉说的心灵深处的悔欠和疼痛,默默走向自己的最后。而他们走后,轮到的就是我们。不如握紧现在。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候。

编辑/包奥琴"余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