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八次改革

2023-12-29 00:00:00
现代阅读 2023年6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和各种制度兴起和完善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我国思想和传统哲学体系真正崛起的阶段,催生出了灿烂无比的春秋战国文化。华夏的很多思想和学问都服务于现实,譬如大量学派都以推举治国理念为第一要务,皆是为了给乱世谋求一个出路,为华夏谋取一个灿烂的明天。很多有才之士着手于实际,参与国家建设,尝试突破当时的桎梏,进而引发巨大的社会变革。

从春秋到战国,几大强国都前后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列国都有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战国七雄,互相之间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军备竞赛,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重要的八大改革。

管仲改革

齐国一代雄主齐桓公即位后,重用管仲主持国政。管仲面对齐国文弱的情形,施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别强调建立一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官吏的办法。在选人方面,他提出了以政绩为先的新标准,选贤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人才来源。

管仲对齐国最重要的改革,乃是军事改革和经济改革,将全国分为21乡,工居3乡,商居3乡,士居15乡。工商之乡不出兵员,15个士乡出兵员,5乡为一帅,中军由王军统帅,两边分别由两个上卿各率5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

管仲始终将富国富民作为第一要任。管仲实行粮食的准平制,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私田的合法性,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同时根据土地的好坏来征税,重新铸造货币,采用新的经济政策,合理开发渔盐。管仲还注重调节社会上的贫富差距,礼义教化与厉行法治相辅相成,德治和法治并举,数年间,齐国大治,经济发达,军势强盛。

管仲改革之后,齐国崛起,随后号召天下诸侯尊王攘夷,中原诸侯在齐国的带领下,北征赤狄,助邢、卫复国,征伐北戎,然后压服了南方的楚国。管仲的改革藏富于民,均田分力,战略合赢,是很先进的政治策略。

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乃是战国初期魏国崛起阶段最重要的一次社会性变革。李悝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取缔奴隶制度而正式确立的标志,也是我国走向君主集权时代的一个重要开端。

李悝首先改革官吏制度,取消贵族世袭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贤任能,譬如重用能臣西门豹治邺,打压横行于民间的巫术,将魏国的边陲重镇建设成河北的中心城市。然后就是改革井田制,废除原本井田制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下买卖,采取“尽地力之教”的政策,根据土地肥沃程度制定税收标准,鼓励老百姓垦荒,并解放奴隶,发展社会生产力,帮助魏国在数年间富有起来。另外,李悝对法治和军事制度都进行了重要改革,制定了完备的魏国《法经》,依法治国,强化政府职能,为中央集权铺平了道路。在军事制度上,魏国任用名将吴起,打造了一支横行天下的“魏武卒”,在军人职业化道路上迈出了深远的一步,极大地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李悝改革的影响极为深远,不仅成就了称霸天下近百年的战国初期霸主魏国,更是对华夏制度文明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推翻了由贵族实际统治国家的局面,瓦解了生产力低下的井田制,改革军制,推行法制建设,加强了中央集权,为魏国正式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军事文化帝国奠定了基础。

吴起变法

楚国长期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国,甚至一度被吴国灭亡,之后艰难复国。楚悼王即位之后,为了重振楚国雄威,决定进行改革。这一时期,魏国大将吴起遭受魏武侯的猜忌,不得已出奔魏国,正巧赶上了求贤若渴的楚悼王,两人一拍即合,吴起成了楚国的令尹(楚国的最高官员,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在楚国推动了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改革。

吴起变法基本上是对李悝变法的照猫画虎,他在楚国推行法治,并且改革选官制度,重视人才选聘,并对楚国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缩减百官和封君子孙的俸禄,以保证军队得到充足的给养,进而加强训练。

吴起的改革确实帮助楚国在短期内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之后,楚国军队在抵抗魏国侵略中有过击败无敌于天下的魏武卒的案例。但是吴起并没有时间和机会对楚国根深蒂固的贵族制度进行深度清理。吴起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贵族联合射杀于宫廷之中。

邹忌变法

战国中期,齐国田桓公(名为田午,并非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广招贤才,打造稷下学宫,齐国渐渐成为继霸主魏国之后的天下第二号强国。齐国一代明君齐威王即位之后,为了谋求取代魏国成为天下霸主,他决议学习魏国,让相国邹忌进行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改革。

邹忌变法和商鞅变法几乎都在相同时期,但是因为齐国本身更为富有,再加上人才众多、文化基础好,所以齐国比秦国崛起要快很多。邹忌在齐国推行法家制度,以比较严酷的刑罚来实现令行禁止,用烹刑诛杀了没有政绩、只知贿赂收买朝廷官员求得赞誉的阿大夫及其他接受贿赂的官吏。

邹忌劝诫君王纳谏,放下门户出身之见,重视个人才能。正是因为重用相貌丑陋的淳于髡、遭人构陷致残的孙膑等顶尖人才,齐国国力在十数年间实现了质的飞跃,超越了魏国,并在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中两次大败魏国,取代魏国成为天下霸主。

邹忌变法催生出了战国中期的天下第一强国齐国,但是因为邹忌变法并不彻底,并没有让底层百姓移风易俗,更没有让底层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只是因为齐威王这位明君在朝,所以变法被强行推行,后来的君主威望不足,改革面临重重困难,最终不了了之。

申不害变法

战国中期,地处中原腹地的韩国在经过上百年战争后,吞并了郑国,国土面积几乎增长了近一半,进而跻身战国七雄之列。但是即使如此,韩国仍然不算天下强国。为了变法图强,建设一个强大的韩国,韩昭侯重用了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申不害。

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申不害变法主要重术治,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所谓的术,其实就是一种权术,说到底就是增加君王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十几年,国家太平,兵力强盛,这让韩国也具有争霸天下的实力。韩国还建立了一套官吏任免考课制度,这在当时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韩国的变法治标不治本,变法力度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王的能力。

在韩国崛起阶段,魏国对韩国有了想法,名将庞涓率领魏武卒攻打韩国,韩国五战皆败,不得已求救于齐国,然而齐国在救援途中按兵不动,坐等韩国军队被魏国消耗殆尽再出兵攻打魏国。韩国一二十年的积累就这么消耗一空,申不害的变法成果也就此化为乌有。

胡服骑射

相比于中原列国的变法主要改革政治体制和农业生产结构,偏居北方的赵国以军事改革为主。赵国在三个方向与北方游牧势力接壤,特别是西北方向的楼烦,常年与赵国相互交战。赵武灵王时期,赵国一举灭掉了楼烦,挑选楼烦骑兵中的精锐打造了一支强悍的军队。因为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远胜于相同数量的赵军,所以赵武灵王决定施行军事改革,效仿北方游牧民族,推行穿“胡服”、教练“骑射”的国策,强大的骑兵部队让赵国军队的战斗力迅速提高,赵国一跃超过魏国,成为战国末期三晋(春秋大国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三家分晋”事件也成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的分界)的领袖。赵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破林胡,收代地,鲸吞河套地区,又一举灭掉了中山国。

胡服骑射影响深远,此举推动了华夏从步战走向骑战,同时影响了中原服饰的改革。不过胡服骑射算不上重要的文治改革,只是拔高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却没有帮助赵国的综合实力实现质的飞跃,这也是赵国在后期大型会战中往往后继乏力的重要因素。

乐毅改革

战国七雄中,存在感最低的或许就是偏居幽燕之地的燕国,这块苦寒之地没有给燕国提供建设强大国家的根本物质保障。燕昭王即位之后,深感燕国周围强敌环伺,于是重用乐毅进行改革。

乐毅首先效仿列国改革,一方面对官吏奉行严格的考察制度,另一方面加强选用有才能的人出任重要职务,以打破贵族垄断官吏职位的局面。然后,乐毅强化法治建设,加大力度推广法律,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奴隶,增强了国家的生产力,政府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另外,乐毅训练新军,着重对士兵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加强了燕军的战斗力。

乐毅变法效果比较明显,在短时间内帮助燕国在军事和经济上实现了自强。在五国伐齐之战中,乐毅率领的燕军作为联军核心力量,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使齐国仅余即墨、莒两城,几乎灭掉了这个当时的“天下第一强国”。

乐毅变法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在于燕国本身国小民贫,不具备成为大国的潜质。乐毅变法只是在天时地利人和外加其他列国的帮扶下,强行拔高了燕国的真实实力,并没有让燕国实现真正的质变,特别是支持乐毅变法的燕昭王去世之后,改革瞬间回到了起点,如昙花一现。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历史上名声最为响亮的变法事件,即使放在整个华夏历史上,其知名度也是数一数二的,甚至比后世的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更加著名,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催生出了一个强大的秦国,奠定了我国大一统的基础。

商鞅变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李悝变法,只是更为强调法制建设,同时以耕战政策促进国家扩张。商鞅变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颁布垦草令,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开垦,重农抑商,重塑社会价值观,压制贵族势力,完善税收制度,而且改变以前大家族聚居的政策,转而施行小家小户政策,增加税收来源。商鞅变法的第一阶段主要在于夯实秦国的根基,第二阶段则主要助力秦国崛起。首先,秦国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政策,然后在全国实行县制,选用能臣为县令,以县丞为辅助,以县尉统领一县兵马,国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行政权力。秦国还统一度量衡,重新登记人口造册,移风易俗,迁都咸阳,加强与中原的交流。最后,商鞅变法还强调训练新军。

商鞅变法很快提升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一套强势的法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国家行政职能,乃是秦国发展的百年大计,为秦国最终能够脱颖而出并一统天下奠定了物质和理论基础。

阅读思考

1.各国变法程度不一、重心不同,但基本都涉及官吏制度改革。请从这个角度,结合部分变法的局限性,分析其原因。

2.诸葛亮评价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如何看待他的说法?

3.在你看来,改革家个人应具备哪些特质?进行变法的国家应有哪些先决条件,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变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