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论语》乃至整个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便是“仁”。在孔子眼中,仁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克己复礼”是仁,“当仁不让”也是仁;积德行善是仁,慎选居所也是仁。但归根到底,仁是孔子对高尚者的要求和赞许,我们每个人都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做一个仁者。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教育家。孔子“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对他来说,“仁”是一种道德观念,解释“仁”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有的学生天资聪慧,就不必讲得太细;有的学生性格急躁,就要培养他的修养。此外,在他看来,生活中处处是教育,我们不必盲信权威,只要事情是对的,就应该大胆去做。
颜渊 第十二·一
颜渊①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②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③斯语矣。”
【注释】
①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孔子弟子,天资聪明,家贫而好学,孔门七十二贤之首,被后世尊为“复圣”。
②归:赞许。
③事:从事,奉行。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到合乎天理的礼,这便是仁。真有一天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他是个仁者了。做仁义的事情要靠自己,哪里能靠别人呢?”颜渊说:“希望您能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愿意照着这些话去做。”
【析论】
克己,是克制自身的私欲;复礼,是恢复到合乎天理的行为。一个人一日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称赞他是个仁者。在孔子看来,这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合礼的事就可以了。
仁的本质是合乎理,表现在外则是合乎礼,因此礼是合乎天理的。人只要守礼,便可合天理,达到仁的境地。我们不能忽略对他人的尊重,否则人人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上下逐利,社会就会动乱不安。
颜渊 第十二·三
司马牛①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②讱③。”曰:“其言也讱,斯④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①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弟子。
②也:句中语气词,无实义。
③讱(rèn):忍,说话谨慎,不轻易开口。
④斯:则。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谨慎。”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叫作仁了吗?”孔子说:“做到仁很难,谈论仁能不谨慎,以求言行相顾吗?”
【析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多言而躁”。从本则语录所记也可加以印证。孔子告诉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全然不去思考,就立刻再问“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由此可见司马牛的确是个心粗气急、多言而躁的人。
孔子指点弟子修德为仁,常“就其病而药之”,既然司马牛多言而躁,于是孔子提出克己讱言之道,示之以为仁之方。
有仁德的人,说话严谨而有节,因此,若要实践仁德,可从说话有所忍耐、力求谨慎入手。有仁德的人,言行必然相顾。要做到仁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更应克制忍耐,不可轻易发言。孔子担心司马牛误以为“讱”就是不说话或少说话,于是阐明了“说话要谨慎,并且力求言行相顾”的道理,希望他改掉“多言而躁”的毛病,克己为仁。
子路 第十三·十九
樊迟①问仁。子曰:“居处②恭,执事③敬,与人忠。虽之④夷狄,不可弃也。”
【注释】
①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
②居处:日常起居生活。
③执事:行事。
④之:往,到。
【译文】
樊迟问怎么做才是仁。孔子说:“日常起居生活待人要温恭,办理事情时要严谨敬业,与人相处要忠厚守信。即使到蛮夷之邦,也不可以废弃这几种品德。”
【析论】
樊迟勤学好问的精神,非常人所及。孔子曾说他是“小人”,意思是志气不够大。因此,樊迟问仁时,孔子说得非常平实,多从生活层面切入:日常生活中对人要谦恭,做事情要谨慎,与人交往要忠实,纵然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可丢掉这样的信念。由此可见,这三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准则。
阳货 第十七·六
子张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②焉,敏则有功③,惠则足以使人。”
【注释】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弟子。
②任:倚仗。
③敏则有功:做事勤快而有效率,自然能成功。
【译文】
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能施行5种美德于天下,就算达到仁的境界了。”子张问是哪5种美德。孔子说:“就是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待人恭敬有礼,自然不会招致侮慢。待人宽厚,自然得到众人爱戴。待人诚实,自然广受倚仗、信任。做事勤敏而有效率,自然能成功。对人慈惠,人们自然乐于效力而接受任使。”
【析论】
一个人若能以恭敬之心修己待人,自然谨慎有礼,言行有度,不会招致侮慢。待人要宽厚而包容,凡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多留余地,自能获得众人的爱戴和拥护,这是宽容的气度。接物处事时,诚实守信、无所欺瞒,自能得到他人的信赖,这是真诚的品格。做事勤快敏捷,有效率、不拖延,自然有显著的工作绩效以服务社会,这是勤敏力行之德。如果有了利益,一定要分给大家,而不自私独享,如此,自能让人感恩怀德,图谋报答。在做事时,大家都愿意接受任使、出力相助,这是广施泽惠的道理。总之,恭、宽、信、敏、惠都是仁心仁德的表现,而此五德必须在与人相处、与事相接之际,随时随地力行实践,才能日臻仁境。
雍也 第六·三十
子贡①曰:“如有博施②于民而能济众③,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④?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⑤。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⑥取譬⑦,可谓仁之方⑧也已。”
【注释】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
②博施:广施恩德。
③济众:济助众人。
④何事于仁:不止于仁。
⑤尧舜其犹病诸:尧和舜恐怕都要为此感到遗憾。其,恐怕、或许。病,憾,心有所不足。诸,之乎的合音。
⑥近:指自身。
⑦譬:比喻。
⑧方:途径,方法。
【译文】
子贡说:“假如有人能广泛地施恩惠给民众,又能普遍救助大众,这人怎么样?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何止是仁啊?那一定是圣人了吧!就是唐尧、虞舜这样的圣明君主恐怕也力所不及。所谓仁,自己想要立身,便同时会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便同时会帮助别人通达。能够就近拿自身做比喻,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析论】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这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也是孟子所谓的“扩充四端”。“仁”是爱的扩充,应由爱自己扩充到爱父母、爱儿女,进而爱一切年老的人、年幼的人。人我一体,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正是行仁之道。
里仁 第四·一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动词,居住。
②处:居住。
③知(zhì):通“智”,明智。
【译文】
孔子说:“选择有仁德之风的处所居住才是美好的。选择住所,却不居住在风俗仁德的地方,怎能算明智呢?”
【析论】
孔子告诉我们,选择居住的处所时要谨慎,尽可能选择民风淳厚的地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主要原因就是要选择“里仁为美”的环境,使孟子在仁厚的环境中成长,最后,孟母果然达到了目的。可见,环境对人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如果大家都能携手合作,和睦相处,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会人格健全。
卫灵公 第十五·九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①仁,有杀身以成②仁。”
【注释】
①害:抛弃,损害。
②成:成全,成就。
【译文】
孔子说:“有高尚志向与道德的人,不会为了苟且偷生而抛弃操守、损害仁德,而会坚持气节,牺牲生命以成就仁德。”
【析论】
在非常情境中,人们对生命的诠释会有所不同。对仁者来说,精神意义往往会高过实质生命,因此忠烈之士能为国殉难、保卫家园。若在危急存亡关头只顾赧颜苟活,则活着为人唾弃,死后遗臭万年。故有志之士不屑为,仁德之人不忍为。
卫灵公 第十五·三十六
子曰:“当仁①,不让②于师。”
【注释】
①仁:行仁之事。
②让:谦让,礼让。
【译文】
孔子说:“遇到行仁之事,不必对师长礼让。”
【析论】
弟子对于师长,应尊敬、谦让,有师长在,应处处注意礼貌,处处以师长为先。唯独行仁之事,孔子却告诉我们“不让于师”。孔子不是让我们不尊师,而是认为行仁之事是出于本心的,比尊师更具急迫性,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而自己有充足的把握能安全把他救起来,不能因为有老师在而不急于去拯救他,要知道救命是不能谦让的。行仁宜勇,无须谦让,况且老师也会乐见学生勇于行仁。 (本刊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