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印象
不够红的花,艳了;不够绿的草,翠了;还有泥土里的竹笋、河里的鳜鱼和高山上的积雪,就这么一个接一个地被惊醒,被惊动,被融化……
导读
二十四节气不仅与中国农耕文化、传统时令有关,也关乎我们对生命、自然、宇宙的感知和认知;节气不仅标记了时间,更涵盖了传统文化中对空间、对生命意义的解答。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自古以来,惊蛰被中国人视作春耕开始的日子。“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农夫们从南到北忙春耕。
惊蛰也是一年中最有朝气的日子,仲春时节的大地,花红柳绿簇春华。惊蛰叫醒了甜睡的春,沉重灰暗都已过去,轻盈透亮正要到来,生活像含苞待放的桃花。
本期文史常识栏目将带你漫游“惊蛰”时元气满满、万物生长的生机世界。
惊蛰节气卡
春雷惊百虫,万物竞生长。惊蛰|2023年3月6日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春晴泛舟》[宋]陆游
春雷着陆,花开满路。
宜:播种、结伴出游、登高、散步、赏杏花杨柳
食:梨、春笋、清茶、蔬菜、植物蛋白
阅:《昆虫记》
壹 诗词里的惊蛰:惊蛰一声雷,万物复苏生
闻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惊蛰始至,春雷乍响,万物复苏。惊醒蛰伏过冬的虫儿与蛇,枯木渐渐萌芽。
诗中的烟瘴之地,气候湿热,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声,说明人的心情受瘴气影响而低落。下一句“震蛰”,突出惊蛰时令的物候特征,与前文一对比,让人感到枯木逢春之惊喜。
贰惊蛰的物候:时间自有答案
惊蛰的物候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在节气最初一候的五天里,桃花的花芽经过严冬的蛰伏,终于在春暖时开始盛开。在二候的五天里,仓庚(即黄鹂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而开始鸣叫,用美妙的歌喉渲染春天的气氛。到第三候的五天里,天气渐暖,大地回春,很多动物开始繁殖。由于鹰和鸠的繁育途径大不相同,翱翔于天地的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隐匿的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在古人眼里,如果桃树不开花,说明阳气闭塞;如果黄鹂不唱歌,说明臣下不服从君王;如果老鹰不化为鸠,说明贼寇会屡屡出现为害社会。(来源:中国友谊出版社《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有改动)
叁 惊蛰·花信风
人们把应花期而来的风叫作“花信风”。
惊蛰时期的花信风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惊蛰一候·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唐]杜甫
春风雨露,沾了湿意的桃花,被打上粉色的腮红,泛着浅浅的温柔,连扑面而来的风都变得温柔了。
惊蛰二候·棣棠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诗经·小雅·棠棣》
棠棣又称郁李或者六月樱,开白色或粉红色花。常以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作兄弟,或许是因其每两三朵彼此相依,所以有此联想。
惊蛰三候·蔷薇
浓似猩猩初染素,轻如燕燕欲凌空。
可怜细丽难胜日,照得深红作浅红。
——《重题蔷薇》[唐]皮日休
蔷薇花开得正盛,芬芳扑鼻。粉雕玉琢的蔷薇花一簇挨着一簇,朵朵都是精神抖擞,将一方天际染得妖艳。
肆古人春游的历史演变
“燕子话,杏园消耗。马蹄踏遍青青草。惹袖东风偏好。”古人喜爱踏青,我们可从诗词中窥见古人的浪漫与本真生活。
先秦时期的春游,浪漫多情。《诗经》中有许多爱情诗篇,都发生在春游时。男女们在春游时两情相悦,互许终身。魏晋时期,崇尚“玄游”。此时玄学兴盛,文人墨客把郊游作为陶冶情操、返璞归真、隐逸入世的生活方式。到了唐朝,近乎全民都热衷春游。吃喝玩乐,写诗作画,是唐朝人春游的主要项目。
伍民间惊蛰习俗
惊蛰“吃炒虫”
吃炒虫流行于广西金秀瑶族地区。每年惊蛰,天气转暖,冬眠的虫子开始苏醒出去觅食,为了祈求不发生虫害,当地群众会将玉米炒熟,全家围坐而食,边吃边呼“吃炒虫啰!吃炒虫啰!”以此祈求避虫免灾,获得丰收。
惊蛰除虫
惊蛰除虫流行于我国多地区、多民族。汉族用灯火诱蛾除虫法,并贴“穿山甲在此”的红签,将爆竹点燃丢向屋角、床下,发出“啪”的一声,称作“啪惊蛰”。湘西苗族、土家族举行大扫除,遍撒石灰于房屋内外,谓“杀百虫”。侗族妇女打扫干净屋子,将灰屑装于竹篓中,上插三根香,穿钱纸,用红纸写上“送毛辣”贴在篓上,送往深山,称“送毛辣”。
惊蛰吃梨
我国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说法。真实原因是,惊蛰过后,天气回暖,很容易让人感到口干舌燥,喉咙不舒服,便有了惊蛰吃梨的习俗。
陆惊蛰·品春生活指南
惊蛰踏春
惊蛰过后,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正是踏春出游的好时机。与好友结伴,去与大地亲近,去郊外体验户外生活,去亲临大自然感受无限春意,计划一场说走就走的踏春之旅,去遇见春天,去探索惊喜,去拥抱希望吧。
惊蛰美食
如果午餐不好吃,不要沮丧,要始终保有对美食的期待,要做那个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往自己的餐具中添入草莓、果酱和奶油,然后微笑的人。和惊蛰一起萌动,开启美食DIY模式,尝试做一道自己喜欢的惊蛰营养美食吧!(惊蛰美食清单可参考李子柒作品)
柒惊蛰·阅读链接
虫子同学
庞余亮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每年公历3月5日至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惊蛰节气宜读《昆虫记》。
惊蛰至,雷声起。
这雷声约等于小学校的上课钟声,可能怕懒虫们睡懒觉睡得太久,忘记上学了,我们的雷公“校长”就果断敲响了闲置已久的漆红大鼓。
鼓声隆隆,称之为“惊”。懒虫们听到了,惊醒了,所以叫“惊蛰”:春雷一声动,遍地起爬虫。
但是,惊蛰时节,最先醒过来的虫子是哪个?
有人说“蛰”字下面的“虫”是“长虫”,即蛇同学。也有不同意见,为什么不是蜈蚣同学、蚯蚓同学、青蛙同学?或者,蚂蚁同学?要知道,这些睡懒觉的同学都在等待雷公校长的鼓声哦。
比如蛇同学,越冬常常因陋就简,随便将就。我曾在老屋的墙缝里摸到一排蛇蛋。如子弹样的椭圆形的白壳蛇蛋,并排粘在一起。我记得是四枚。我在众伙伴的怂恿下打开了蛇蛋,有蛋清也有蛋黄,蛋黄里已有小蚯蚓一样的幼蛇。这是冬眠前的蛇生下来的。
除了人为的破坏,大自然的考验也很残酷。我看过一份资料,到了惊蛰时节,听到雷公校长的鼓声,能继续上学的,最多七成。如果冬天太寒冷,那只有五成能活到第二年春天。
相比蛇同学的粗心,蜈蚣同学准备更充分。蜈蚣们会钻洞,钻得很深很深,钻到寒冷无法侵入的深度,有时候,能钻到一米深的地方。不吃、不喝、不动,如此沉睡的时候,c7a55c22f365ccdcea47ce390d644af8蜈蚣最怕的是公鸡。公鸡是蜈蚣的天敌,它们的利爪总是在旷野里扒拉。如果蜈蚣冬眠的地点太浅,正好是公鸡的食物。蜈蚣为五毒之一,为什么公鸡不惧怕蜈蚣?父亲说,蜈蚣和公鸡是死仇。
为什么?父亲说不出原因,就像他说不清他如此地辛苦劳作,为何却依旧喂不饱他饥饿的子女们。
蚯蚓同学与蜈蚣同学类似,它们的冬眠常常会遭遇钓鱼人的“暴力拆迁”。很多钓鱼人,在那么寒冷的冬天,将浮到水面上晒太阳的鱼钓上来,总觉得有乘人之危的味道。
我和朋友讨论过这事,还没说到蚯蚓们的委屈,朋友就说这世上从来都是“田鸡(青蛙)要命、蛇 要饱”。
朋友这话用学术语言翻译就是“丛林法则”,可凭什么,不让冬眠的蚯蚓们等到雷公校长的鼓声?!
作为歌唱家和捕虫专家的两栖界的青蛙和癞蛤蟆,它们冬眠时会异常安静。在我家石头台阶下,我发现过扁成一张纸的癞蛤蟆,真成了张薄薄的癞蛤蟆纸!它们把喉咙里的歌声也压扁了吗?它们的骨头呢?它们的内脏呢?后来学到“蛰伏”这个词,我一下想到了这张扁成纸的癞蛤蟆:最低的生活标准,最艰难的坚持,还有沉默中的苦熬!
有精品房的蚂蚁们越冬准备超过了人类。在入冬之前,它们先运草种,再搬运蚜虫、灰蝶幼虫等这些客人,请这些客人到蚁巢内过冬。但它们的友情不是无私的,而是实用的,蚂蚁们将这些客人的排泄物作为越冬的食物。等到贮藏的食物吃得差不多了,雷公校长的鼓声就该响了。
但如此精心如此努力的蚂蚁们,如果遇到我们手中的樟脑丸,如果碰上了淘气的我们,它们会立即被淘汰,没有惊呼,也没有叹息,连一声悼念都没有。
生存不易,梦想更不易,都得好好惜生。
春雷响了,正好九九。
九九那个艳阳天啊,那久违的温暖总会使所有越过冬天的众生感慨不已。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上课的铃声要响了,众生们背负着自己的命运奔跑着去学校。春耕季节来了,父亲说,没有闲时了。
是啊,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没有闲时忧伤了,也没有闲时快乐了。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恍惚之间,这世间最忙碌的虫子,是在这块土地上过日子的人。
(来源:中国言实出版社《纸上的忧伤》,有改动)
思考: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将惊蛰后醒来的各种“虫子同学”与现实世界的人类联系在一起的?
捌惊蛰·智慧哲思
蛰而后惊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中的惊蛰不仅具有指导春耕的作用,还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
“蛰伏”不是半途而废,而是水滴石穿;“蛰伏”不是贪图安逸,而是磨砺自强;“蛰伏”不是贸然前进,而是积蓄力量;“蛰伏”是为了等待那一声春雷,蓄势而“蛰”,伏久飞高,应时而“惊”,一鸣惊人。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白天勤奋努力,晚上戒惧反省,这样等时机到来之时,便可抓住机会,方能成功。
蛰而后惊,而后一飞冲天。
【适用主题】蛰伏、谦虚隐忍、持之以恒、忧患意识、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