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说到《满江红》,无人不提岳飞。这位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用其一生写就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烈篇章,兑现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铮铮誓言。而“满江红”作为词牌名,历来为文人所钟爱,它在平仄韵律之间,抒发着词人的愁与苦,述说着志与心。本期诗风词韵,将带你走进“满江红”极具代表性的多重抒怀意境。
满江红·怒发冲冠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请结合诗词《满江红·怒发冲冠》,谈谈你对“岳飞精神”的理解。
·思辨速写·
史上最精彩的《满江红》,当属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抒情之作,展现了岳飞大义凛然、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
·速写参考·
一片“满江红”,一抹中国红
“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生前,他是传承民族信仰的炬手;身后,他是启明神州夜空的长庚。为炬手,他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为长庚,他承继夕晖点燃朝阳。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英雄,一曲《满江红·怒发冲冠》勾勒出岳飞的铮铮铁骨,承载着千古不朽的民族魂魄。
“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的传奇人物们,一路披荆斩棘,前仆后继地用鲜血和生命,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恰似漂浮于水面之上的植物“满江红”,虽然微小,但是他们的爱国信念坚不可摧,永存于华夏。
【适用主题】精忠报国、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坚定信念、民族精神、民族英雄、小人物大情怀……
满江红·词曲篇
第一曲【归隐之思】伤春曲,抒悲情
满江红· 暮雨初收
[北宋]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①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②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⑤、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⑥。
① 桐江:在今浙江桐庐县北,即钱塘江中游,又名富春江。
② 严陵滩:在桐江畔。
③ 底事:何事。
④ 云泉约:与美景相约,引申为归隐山林。
⑤ 归去来:去官归耕,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⑥ “一曲”二句:仲宣,三国时王粲的字。王粲初依荆州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侍中,随曹操西征张鲁,作《从军诗》五首,主要抒发行役之苦和思妇之情。
品意鉴赏
柳永初仕睦州(今杭州淳安)推官,心中充满抑塞无聊之感。他仕途蹭蹬,已届五十,及第已老,游宦已倦,自然产生了归隐思想。这首词就是他归隐思想的流露。这种思想在柳永词中是不多见的,且中国词史上《满江红》的调名也自此开始。
词一开始,“暮雨”三句,雨歇川静,日暮舟泊,即以凄清的气氛笼罩全篇。“临岛屿”二句,写船傍岛而停,岸上蓼苇、清烟疏淡,秋风瑟瑟。景色的凄凉与柳永心境的凄凉是统一的,含有无限哀情。至“几许”以下,柳永笔调突然一扬,写渔人飞艇,灯火归村,一幅动态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日暮归家,温暖、动人的生机腾然而起,但同时又从反面引出“遣行客”“伤漂泊”二句。渔人双桨如飞,回家团聚,而自己却远行在外,单栖独宿,怎不触动归思?前几句之情,与这几句之景,妙合无垠。
换头再以景起,上片是夜泊,下片是早行。“桐江好”六句,一气呵成,先写江山之美。美好的河山扫尽了昨夜的忧愁,桐江上空,晨雾浓密,碧波似染,峰峦如削,白鹭飞翔,鱼虾跳跃,生动美丽的景色令柳永心情欢娱。从感情线索上看,这里又是一扬。但因为词人情绪的总基调是愁苦,欢娱极为短暂,又很快进入低谷。
“严陵滩”三字已埋下伏笔,这里以乐景写哀,江山美好,鱼鸟自由,渔人团聚,而自己一年到头忙些什么?四海为家,宦游成羁旅,于是“游宦区区成底事”之叹自然从肺腑流出。柳永认为自己不值得,不如及早归隐,享受大自然和家庭的天伦之乐。
“云泉约”三字收拢上文,同时也启发下文,具有开合之力,所以结语痛快地说“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用王粲《从军诗》曲意,表明自己不愿再忍受行役之苦了。
柳永想要弃官归隐的思想,通过写景抒情的手法上下贯之,因景生情,情景交融,于抑扬有致的节奏中表现出激越的情感和悲壮的情怀。
第二曲【怀人之苦】伤别离,相思愁,盼而不得
满江红·敲碎离愁
[南宋]辛弃疾
敲碎离愁①,纱窗外、风摇翠竹②。人去后、吹箫声断③,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④。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⑤。芳草不迷行客⑥路,垂杨只碍离人⑦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① 敲碎离愁:风摇翠竹的响声快把饱含离愁的心敲碎了。
② 风摇翠竹:语出宋代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③ 吹箫声断:此处暗指夫婿远离。
④ 千山绿:春天花落后满目绿色,指夏天即将来临。
⑤ 盈掬:满把,形容泪多。
⑥ 行客:指女子思念的人。
⑦ 离人:伤离的人,这里是女子自称。
品意鉴赏
辛弃疾的词,一向清健包举,大气俊爽,宕拓不羁,超雄豪迈,一如他的人。然而,纵使英雄慷慨,也总有柔情绕指之时,豪放如稼轩,也会间作妩媚之语,譬如这首《满江红·敲碎离愁》。
词是怀人之词,寄的是相思离愁,语浅情浓,蔚然真挚。
上阕首三句,“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是倒装。“风摇翠竹”为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之活用。因为纱窗外,微风动,翠竹声响,好像是故人归来了,所以才能“敲碎离愁”。由是,自能见故人未归时,伊人“离愁”之深,相思之切。“离愁”一语,乃是词眼,整首词所述之种种,皆由其而发。
“人去后”是起“离愁”之因。“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则是“人去后”之延展。他走了,再无人为我吹箫,玉楼之中,唯一人茕茕孑立,其中寂寞哀戚,不言而喻。因为心中已被愁绪填满,所以即便楼外“千山绿”,风景怡然,在伊人眼中却仍是“满眼不堪”。
“三月暮”,春将尽,夏将至,但他却还没有回来,相思难耐,伊人唯有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想念一个人了,将他寄来的信反反复复地读,辛弃疾特意截取的这一片段,所现之相思离愁更觉真切。
下阕,“相思字,空盈幅”句,为过片,既上承“寄来书”,又下启“相思意”,以信为媒,直抒胸臆,道尽相思与离愁。他寄来的书信中,满含相思之语,但仅仅如此,无法满足我的相思啊。相思既苦,离愁更添,于是泪洒罗襟,泣涕不止。其中,“足”字展现出的是绵绵离绪,略显夸张的“掬”表现的则是泪水之多、思念之深、不见之苦,两者相缀,读来颇为传神。
及后,辛弃疾笔锋微转,不再直抒胸臆,而是以事、以景传情,异地“芳草”纵“萎萎”,也不会让身为行客的他“迷途”;垂柳千条,细致浓密,姿态虽妍,却因遮挡了伊人远望的视线而被厌弃。思及此景,可见她是何等的望眼欲穿。
词尾,辛弃疾以一句“最苦是”陡起波澜,写尽离愁。她日日凭栏等待,每每“立尽月黄昏”,然而终是孤影徘徊、盼而不得。这里的“立尽”“阑干”皆照应上阕的“倚楼人独”,黄昏月上,一片苍茫的景色更添了几许凄凉愁苦。所谓“最苦”,的确不外如是。
第三曲【命运之争】知音难觅,英雄忧愤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末]秋瑾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②,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③;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④。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⑤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⑥!
①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② 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蛾,一作“娥”。
③ 列:属类,范围。
④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表明自己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知己。一作“不因人热”。
⑤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⑥ 青衫湿: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唐代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
品意鉴赏
秋瑾的诗词常借时序节候的变化而有所兴发,尤以秋辞为多。这类作品多半不是一般的悲秋,往往有所寄托。譬如,她笔下的秋菊,是自我性格的再现;她笔下的秋海棠,有“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秋海棠》诗)的傲骨;她的《绝命词》中那句“秋雨秋风愁煞人”,更是体现了秋瑾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担忧的感慨情怀,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这首《满江红》亦是从中秋节写起。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夏之交,秋瑾的丈夫王廷钧捐官户部主事,秋瑾随他自湖南湘潭迁居北京。开篇“小住京华”即指此事。平平四字,似了无波澜,然而下接“早又是、中秋佳节”一句,勾起一股不平之气,将一种长期被压抑的无奈和厌倦之情凸显出来。这种情绪自何而来呢?原来是“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此处是一片清一色的黄菊,渲染了秋天的肃杀景象,四下里显得格外萧条和单调。此处是以乐写哀,明面上写景,实则暗喻秋瑾内心的悲愤,为下面抒情铺垫。
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中说秋瑾“生平伉爽明决,意气自雄”。秋瑾性情刚烈,封建礼教给她带来的束缚是难以忍受的。“风味徒思浙”,她内心的苦闷只是空想故乡浙江。这一句写出秋瑾跟随丈夫寓居京城时,虽然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但在王家仍受封建礼教束缚,内心极为苦闷。
上片末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表现了她对这种命运的抗争,是她向世俗观念的挑战。她不愿充当花瓶,不甘心作以柔顺取悦丈夫的“蛾眉”,而希望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秋瑾用“苦”及“殊未屑”等词,强烈地表达了她对女子饱受压迫、只能成为男子附庸的无比愤懑,这是对封建礼法的控诉。
在下片,秋瑾以掷地有声的铿锵语言道出她的追求。生就为女子,是秋瑾平生的一大憾事。当她自日本归国后,曾特地身着男装拍摄一张小照,上题“侠骨前生悔寄身”等诗句,表露出自己对今生寄身于女性的懊恨。“身不得,男儿列”两句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心情。这在女子地位低下的当时,是不足为怪的。值得称道的是,秋瑾并未停止于怨,而是勇于抗争。她此后的革命壮举,不但超越了当时的“封建”,甚至可以说超越了整个时代。“心却比,男儿烈”六字,正是她决心改变时代风气,以巾帼之躯报效祖国的自我剖白。
秋瑾的革命生涯尝尽了英雄末路的种种磨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革命精神早已扎根于她内心。“莽红尘、何处觅知音”写的是现实的冷峻。以身处苍莽混浊的尘世与知音寥寥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产生一种美好事物被无情吞噬的悲壮美。最后截取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句中的“青衫湿”三字,写自我感受,知音难求所引起的巨大痛苦便以具体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了。
仄体满江红,声调激越,适合抒发壮志豪情。这首词风格爽朗豪迈,慷慨悲歌,表现了秋瑾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词中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秋瑾投身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因此第二年,她便毅然冲破封建罗网,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
满江红·格律篇
满江红,又名“上江虹”“满江红慢”“念良游”“烟波玉”“伤春曲”“怅怅词”。以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为正体。另有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六仄韵;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十句五平韵等变体。
正体,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八句四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以南宋词人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前段为例: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满江红·来源篇
满江红的调名(即词牌)来源说法不一。
一说调名咏水草。满江红是一种生长在水田或池塘中的小型浮水植物。秋冬时节,因它的叶内含有很多花青素,群体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
一说调名咏江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词有“日出江花红胜火”之句,描绘太阳出来光照江水的美丽景象。
一说调名咏曲名。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和冯金伯《词苑萃编》等书记载,唐代朱庆余志怪小说《冥音录》中载有“上江虹”曲名,后转易“上”“虹”二字得《满江红》调名。
虽然调名来源莫衷一是,但今日所见最早的《满江红》,则出自北宋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