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何必刻板,使命指引方向

2023-12-29 00:00:00卢依彤
现代阅读 2023年4期

张桂梅校长扎根于深山,艰辛度日,只为送华坪女孩“走出大山”;张俊成在北大克服困难,自强奋进,学成却毅然选择“回归家乡”。当二人都成为社会榜样,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当代青年究竟应走出大山还是回归家乡?

这一问题本没有确切答案。时代的号角将召唤每个人走向最适合他的地方。

这两种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走出大山是摆脱贫瘠的束缚,奔赴更广阔的天地。所谓“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山中人若终老山中,便没有机会增长才干,走向大山外更适合自己的岗位。而回归家乡是凿一扇窗,让外界的光照亮原本的晦暗。“走出”是前提,而“回归”与否则是斟酌后的决定。

要探讨如何决定,不妨先思考这一问题为何会出现。曾经,我们扎根在土地上“老死不相往来”,没有火车、轮船、飞机,除了“生于斯长于斯埋于斯”,再没有其他选项,自然也不存在“选择”一说。如今我们可以探讨“自如来去”的问题,其背后正是中国实力飞速增长,正是时代的发展将多种可能性摆在我们面前。那么,接受时代馈赠的人在伸手前不可不予时代以回礼。

人各有所长,有的人具备做律师、医生、企业老板的特质,有的人则更擅长做基层干部、乡村教师。重要的从不是来或去,而是你所处的位置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你的个人价值。走出的人不是追逐浮名、沉醉繁华的忘本之徒,回归的人也不是目光短浅、安于现状的平庸之辈。我们不必强求每个人作同样的选择,因为人与人本就不同,而今天的世界,恰恰需要不同的人去担负起不同的使命。哪里需要、哪里合适,就应当义无反顾地奔向哪里。

每一个不同齿轮相啮合,才让社会得以运转;每一个不同音符和谐奏响,才谱出时代的最美乐章。当代青年在选择人生道路时,不必简单把一切归结为“走出大山”或“回归家乡”,而要以担负时代使命为导向,如此方能顺理成章地走上正道。

“心安之处,便是归途”,最适合自己的才最令人心安。对于走与归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来去何必刻板,使命指引方向。

文章紧扣阅读材料中的“走出与回归”立意行文,对“走出大山”和“回归家乡”进行积极思辨,提出“时代的号角将召唤每个人走向最适合他的地方”这一中心论点。

作者先论述走出大山,开阔视野,接受进步;后论回望来路,勿忘初心;再论“走出与回归”背后的个人与时代原因。其分析鞭辟入里,论证有层次,也见深刻。

文章最后用“来去何必刻板,使命指引方向”来回扣开篇,升华主题,并指出“心安之处,便是归途”,要作出结合时代和个人的人生选择。

文章结构完整,行文不枝不蔓,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指导老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