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2023-12-29 00:00:00
现代阅读 2023年4期

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的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反讽):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文章的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人物性格刻画得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叙述。

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四、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比较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

五、抒情方式/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

六、表达方式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七、描写

1.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尤其是动作,刻画人物形象,使文章准确传神,人物形象鲜明)。

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如“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2.环境描写(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对社会环境的描写)

作用:照应前后文、标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衬托(正衬、反衬)主体;表现、突出主题;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3.场景描写: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白描: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

八、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

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短句等。

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如平实自然、华美绚丽等。

语体: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

情感: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含蓄、直露、奔放、细腻等。

九、语言的特色与风格

平实自然(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亲切自然。

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具有感染力。

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幽默讽刺(幽默即语言风趣、诙谐;讽刺即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用反语):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

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他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

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翔实):有说服力。

十、句式鉴赏

1.按句式整齐与否分

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2.按句子长短分

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

十一、取材(选材)构思的特点

详略得当: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细致描述,与主题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的粗略描述。

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

点面结合: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

典型/新颖:典型是指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是指推陈出新。

旁征博引:取材面广,关联信息丰富,论据翔实。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等,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

十二、现代文的分类

按内容与文体分,可分为5类。

行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深刻意蕴)。

1.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行文思路:写景,即景—情—人—理;卒章显志;

状物:物—人—理,篇末点题。

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题事物的特征。

类比(相似)—正衬: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

对比(相反)—反衬:如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

这类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渲染主题活动的氛围。

2.写人叙事散文(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关注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关注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3.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话题,弄清作者想要讨论什么问题;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弄清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地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

4.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内容:批判当代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特征: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

情感:通过对过去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当代物质社会的忧虑与思考。

主旨:希望能够引发人们反思。

5.托物言志散文(象征)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事物的特点、特质;关注相关事物(正衬或反衬);关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关注引申部分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

十三、标题的作用(内容、结构、形式)

标题的内容作用:点明中心事件、主体情感、主旨;点明话题、事件、背景。

标题的结构作用:行文线索(蓄势、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

标题的形式作用: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目、新颖、设置悬念等。

十四、文章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

以人(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以物(事物的得失)为线索;

以事(事件的前因后果)为线索、以理(所要阐述的道理)为线索;

以情感(情感的变化)为线索、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线索。

线索的作用:贯穿/组织全文。(本刊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