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梦得落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生悲乐两极,各有所成,自有其理。乐者豁达,故顺于人生长途;悲者逼仄,故穷在漫漫歧路。悲乐之异,人性各异,故异也。
刘禹锡破秋日之寂寥,假借乐观之风,又能排云而上;好友柳宗元陷冬日之枯槁,被悲观压垮,关上了人生的大门。此二人者,一乐一悲,结果却大相径庭,盖“悲观延引人生困厄,乐观终至枯木逢春”之理也。
积郁于内,不可胜也。悲观者,沉沦于人生之困厄,终陷泥淖而无法自拔。
悲观的人,盘旋回绕在通向地狱的三千台阶上,无可前,亦无可退。唐寅的悲,使自己从才学大家沦为一介庶民;拿破仑的悲,让他亲手把自己引入黑暗的牢笼;海明威的悲,让他沉沦而未对生命有一丝留恋。最令人扼腕的是,诗酒年华的海子,难敌悲观生命信念的拉扯,错失了来年海岸边的“春暖花开”。
囿于所失,故步自封,长此以往,怎能突破人生困厄与枷锁,又怎能实现翻身与逆袭?故:悲观延引人生困厄也。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乐观者不畏厄运的重担,排云直上。
并不是所有努力都有结果,但只要努力,冰封的土地也可能开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
乐观之人,自有成功之法。唐代王言有言:“乐于其内,快于其外。端庄寂寥,未尝苦也。”乐观者,集天地至信之气,养灵台虔诚之心,自能坚定向光而行,不问西东。曾记否,河北沧州2017年理科状元庞众望自承一家之责,“把背影留在过去,把微笑付与明天”。正所谓天助乐者,庞众望正是以乐观为精神内核,驱驰出不一样的人生图景。也正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只要你不放弃,就永远不会失败”,他一生志在发明创造,纵使坎坷多磨,也从未停止尝试或选择放弃,这才让他有了这么多造福后人的伟业。故:乐观终至枯木逢春。
阳有千芒,照我一方。青年者,自当摒弃悲观阴霾之风,养乐观浩然之气。“从窗棂散下的微茫之光,便将这几案书牍,照得可爱多了。”吾侪青年,当养乐观之气。揆诸当下,世间局势波谲云诡,霸权势力的打压、战事烽火的复燃,都在提醒我们:世间不再安定。
然而一些青年仍然沉浸在抑郁情感的泥潭中,多少人因为失去了一份工作便止步不前,又有多少人因为工作中被批评了便扬言要结束生命,多少学生因为一次考试考得不好便想不开。“何以定社稷”,青年志当行,而非整日以“悲”洗面。
悲观延引人生困厄,乐观终致枯木逢春。携乐观半缕,振悲观脱身,为这世界邀一分增辉之光明。
论点显豁,泾渭分明。文章开篇简洁明了,起笔通过对比,点明悲乐之异的原因即人心之异,为后文的议论蓄势;紧接着通过刘禹锡和柳宗元人生境遇的对照,得出“悲观延引人生困厄,乐观终致枯木逢春”的论点。
中间主体内容援引唐寅、海明威、拿破仑、海子、庞众望、爱因斯坦等事例,从悲观与乐观两个方面分别阐述论证,说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据例析理,带领读者沉浸文本之中。
最后,文章结合青年的现实处境,回答面对人生的坎途不顺,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文章正反对比论证,凸显论证力度。
事例新颖,语言优美。文章事例丰富,且很多为陌生化的事例,又能很好地论证观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语言文白结合,整散句相结合,句式灵活多变,又大量引用名人名言,不仅让说理深刻、富有论证力度,更体现了文章的文学美、艺术美,有很强的可读性,又有很强的表现力。
内容生动,意蕴鲜明。文章围绕“悲观延引人生困厄,乐观终致枯木逢春”这一观点,联系古人又结合自身,谈对乐观人生的追求,内容切合题意,雅致洒脱的论述给人清爽大气、澄澈洞明的感觉。 (指导老师:湖南省地质中学 罗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