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专题诵读:《论语》

2023-12-29 00:00:00
现代阅读 2023年4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道德

第一则

子曰:“参①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②。”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注释】

①参(shēn):指曾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孔子弟子。

②唯(wěi):恭敬的应答之词。

【译文】

孔子说:“曾参啊!我平日所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宗旨贯穿始终的。”曾子回答道:“是的。”孔子出去之后,其他的门人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参说:“夫子所讲的道,就是忠和恕啊!”

【析论】

“道”是最高的理想或方法,内涵比较复杂。孔子心中最高的道是“仁”,而“忠恕”是通向“仁道”最切实可行的门径。“忠”是尽自己的全部能力,“恕”是以推己之心来对人。“仁”是至高之德,不易晓解,而“忠恕”之道是学习者当下的功夫,人人可以尽力。因此曾子以“忠恕”之道来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应该是很确切的。

第二则

子曰:“德①不孤②,必有邻③。”(《论语·里仁》)

【注释】

①德:德行。

②孤:孤立。

③邻:接近,亲近。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不会被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亲近他。”

【析论】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之人。因此有德行的人不会被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亲近他。孔子身处乱世,诸侯以力相尚,社会唯利是从;孔子修身行道,因此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说法流传。他们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就说明了“德不孤,必有邻”。

第三则

子曰:“巧言①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巧言:表面上看来聪明合理,背后却充满了权谋私利的话。

【译文】

孔子说:“巧言会败乱道德,小事不忍会败坏大事。”

【析论】

“巧言”,不只是“聪明巧妙的话”,而且指表面上悦耳动听、背后却充满了权谋私利的话。它表面上冠冕堂皇,与宣传道德良知的话非常相似,但久而久之,会一点一点地腐蚀人们的道德良知。巧言说多了,说的人也会养成一种取巧弥缝的习气,凡事不从正面去做,道德良知就一天一天败坏了。

第四则

子曰:“道听①而涂②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注释】

①道听:在路边听没有经过查证的话而信以为真。

②涂说:在路上传播没有经过证实的话。“涂”通“途”,道路。

【译文】

孔子说:“在路边随便听来的话就在路上随便传播,那是有德者应该革除的作风。”

【析论】

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于耳,出于口,没有经过大脑的思索或判断,因此,纵然入于耳听到善德,也不能为己所有,其德终无可成。这是从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一方面来说的。

从对他人这一方面来说,道听途说,未加求证便跟着传播,往往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是不道德的。

一个人如果轻易地听信未经查证的流言,那就距离“德”太遥远了。

第五则

子曰:“乡原①,德之贼②也。”(《论语·阳货》)

【注释】

①乡原(yuàn):指貌似谨慎忠厚,实与恶俗同流合污的人。“原”通“愿”,谨厚的样子。

②贼:伤害。

【译文】

孔子说:“看起来像是谨慎忠厚的人,其实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

【析论】

乡原对任何人都不肯批评,对任何事都没意见。这种人做人做事非常圆熟,不得罪任何人;反过来说,别人对他也没有批评,好人说他好,恶人也说他好。这种人会把社会弄得是非善恶不分。因此孔子对这种人很憎恶。

乡原这种人,要数说他的不是,是很难说出来的;要批评他的过失,却也找不出。这种人完全和流俗同化,迎合污浊的社会,行为看起来很忠信、廉洁。大家都很喜欢他,他也自以为是,但是这种人永远不合尧、舜之道,是“德之贼”。

古今中外,乡原到处都有。如果人人都当乡原,都不愿惩恶扬善,那么社会的公理正义就无法维持。这也正是孔子特别憎恶乡原的原因。孔子并不欣赏“乡人皆好之”的乡原,而欣赏“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正直之士。 (本刊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