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车以行陆,舟以济川。舟船的发明是一种伟大的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它延伸了人类看世界的自由,承载了厚重的人文意蕴。古人游历山水,行走天下,常常以舟为伴。舟船作为一种意象符号,成为文人抒情的典范,激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使人获得审美享受。
舟船意象丰富而有层次,具有图画美、情感美、文化美三重审美。古诗词常用舟船营造意境,象征漂泊、豪放、自由、出世……不同的舟船意境承载诗人不同的情感,谱写成一曲曲厚重的人生交响乐,带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
画卷一:舟船意象之美
在古诗词中,舟船意象之美大致分三类:一类是舟行碧波上的图画美,其特点是以舟船入景,有动静和虚实之分;一类是舟行内心世界里的情感美,文人借舟船抒发微妙的心灵世界,以及离别的伤感和漂泊的愁绪;一类是舟行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美,舟船意象不仅带有传统文化中诸多闪光的思想理念,也展现了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这三种美相互交织,构成古诗词里色彩斑斓的舟船世界。
图画美
实景的行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轻舟快行,如宋苏轼笔下的“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等,把舟船的灵动轻快表现得惟妙惟肖。这种在动景中写舟船,不仅给人以轻快活泼之感,也让整个画面显得富有灵气。虚写舟船意象的诗词,如苏轼作于黄州的《水龙吟》,开头那句“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提到的小舟是一种梦中之舟,写作者梦见自己乘小舟“横截”江水,躺在舟中“卧看”两岸,可见诗人飘逸闲适的豪迈之气。又因春江水是横向展开,翠壁红楼是纵向的,一横一纵,呈现出一幅飞动飘逸的春江美景图。
情感美
在描写舟船的诗词中,文人往往把舟船作为一种意象工具,通过工具的使用,使得自己委婉的、隐喻式的心理活动得以展现。如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以及唐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中“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两句所用意象极相似,主题也极相似,都是将“月”与“舟”两个意象组合起来,通过不露声色的烘托,更好地传达出漂泊他乡的孤独苍凉之感。
文化美
自古以来,舟船是人们水上往来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纵横交错的水网系统,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催生了与舟船相关的名人故事与民风民俗。诸如苏轼《菩萨蛮·杭妓往苏迓新守》中“莫便向姑苏,扁舟下五湖”、《减字木兰花·寓意》中“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两句都借用了范蠡助吴王复国后,携西施游于五湖的典故,恰当的用典,使扁舟、舸的内涵瞬间获得了扩大,艺术张力也随之获得了延伸。
画卷二:历代泛舟图
《周易·系辞下》曰:“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舟船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很早就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舟船意象的内涵也在历代文人的不断创作中得到开拓和深化,创作者的独特个性也赋予了其笔下舟船意象以独特的审美价值。
01 先秦时期:“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舟船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邶风·柏舟》里说到“汎彼柏舟,亦汎其流”,用柏木做的舟坚牢结实,却漂荡于水中,无所依傍,用以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
02 两汉时期:“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两汉时期,舟船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如表现离愁别绪的东汉乐府诗《悲歌》:“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归乡心切与归乡无船形成鲜明的反差,思乡之情显得更为浓烈。在一种无希望处表达希望,“思”的效果极其强烈。
03 三国时期:“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三国时期,出现通过写舟船来表达对漂泊的厌倦之情,如曹丕《善哉行·其一》:“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诗人以舟自比,说自己的羁旅生活就像川流中的行舟,漂泊不定。
04 唐宋时期:“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诗词的兴盛,舟船意象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开拓。例如表达归思之情的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舟行江湖之上本身就有一种与世隔离之感,用来表达离愁别绪,让孤独之情浓烈了十倍百倍。在唐代远游成风的年代,离别成了不少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那些蕴含着浓烈的离愁别绪的舟船就成了一个个动人音符。
画卷三:船长和他的轻舟
乘自由之舟:自我放逐,逍遥自在少烦忧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船长李白:弄舟消愁
唐天宝十二年(753)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今属安徽),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他为其饯别而写成此诗。诗中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接下来的四句赞美了李云的文章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全诗末尾四句,诗人发出了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以及烦忧苦闷的感慨,只好“散发弄扁舟”,不与浊世同污。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诗人说,与其如此不如乘一叶扁舟归隐而去,在这里,扁舟成了庇护诗人归隐山林、抵达自由的工具,同时亦表达了李白仕途失意而萌生隐居之心的无奈。
乘漂泊之舟:孤苦伶仃,天涯漂泊何所依
舟 中
[唐]杜甫
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
结缆排鱼网,连樯并米船。
今朝云细薄,昨夜月清圆。
飘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
船长杜甫:以舟为家,漂泊人生
此诗是唐大历三年(768)杜甫晚年漂泊途中所作。五十七岁的杜甫出峡东下,开始了他人生最后一次长达三年的漂泊之旅。
三年里,杜甫在江陵、公安、岳州、潭州、衡州都尝试落脚,找一块安度晚年之地,同时他也没有放弃返回河南故乡或重回长安的愿望,但事与愿违,这三年来他几乎都是随船漂泊辗转。杜甫“以舟为家”的人生艰苦、枯燥、郁闷,充满着游子的苦涩与无奈,这也促使他创作了大量的“舟中诗”,以自嘲来消解苦闷。可以说,舟是这三年里杜甫的栖身之所和真正的家园。“舟船意象”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杜甫“流动的家园”。
杜甫的舟行诗
◎沈 笑
杜甫一生与舟船有着不解之缘,他在舟行途中创作的诗歌存量极丰,不仅在整个杜诗当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且也超过其他同时代的诗人。
杜甫一生非常喜欢乘舟船出行,在他的青年、中年、晚年各个时期,都与舟船有着不解之缘。杜甫漂泊到西南以后,在成都生活了一段时间,由于好友严武去世,他失去依靠,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离开。此时,诗人再次选择乘舟出行,沿江河向东,去往荆湘。在舟行途中,杜甫创作了大量诗歌。大历五年(770)四月,杜甫与百姓一起逃难,乘舟经耒阳方田驿时,遇江水暴涨,不得行进,停泊数日,几近饿死。幸耒阳县令得知消息,赠给食物,杜甫作诗感谢。同年冬,杜甫病逝于湘江的小舟之中。可见,舟这一载体贯穿了杜甫的诗歌创作生涯,同时也是他最后的归处。
综观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许多作品都洋溢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体现出诗人浓烈的忧国忧民之心。杜甫的舟行诗也不例外。借舟船这一形象,杜甫表达出一颗从未泯灭的建功之心。他关注百姓的真实生活,同情民间疾苦,很多舟行诗真实记录下了漂泊流亡时,百姓深受战争之苦的惨痛景象。
面对晚年东奔西走、贫病交加的生活状况,杜甫除了淡泊自守以外,许多时候还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并非全然都是漂泊时失落、哀叹甚至消沉的情绪。他的诗歌不仅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而且始终表现出浓厚深沉的家国情怀、从未泯灭的建功之心、关注百姓真实生活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思想感情,这也正是他的诗歌被后人称之为“诗史”的原因。而舟行诗中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诗人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感情丰富、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人。(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2年第4期《论杜甫的舟行诗》,有改动)
乘欢乐之舟:兴尽而归,酒醉夜游乐不穷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船长李清照:少年情怀与理想的篷舟
词中展现的世界清香流溢,幽杳而神秘。词人追忆了少年时代的一次出游,充满天真活泼的青春气息。词的开头描写词人沉醉于山水之乐,接着她因酒酣辨不清回去的路,兴尽晚归,一叶轻舟载着少年又误入藕花深处。两个“争渡”,表达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于是“惊起一滩鸥鹭”。当一叶轻舟穿行于荷花丛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洲渚的鸥鹭惊飞,令人感受到一种强烈而鲜活的生命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船行轻快,富有动态美。词中的舟船意象如蜻蜓点水,灵动而轻巧。整首词选取几个片段,将自然风景和词人怡然的心境融合在一起,写出了青春年少的美好心情,让人不由得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联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渔家傲》,思考一下,两者同样是借“舟”传情,《渔家傲》与《如梦令》的创作有哪些不同?体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历程?
思考提示:试着分析两首词在情感、舟船意境、情怀、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不同。
《渔家傲》是李清照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豪放词,写出了超越世俗的精神之游。这两首词既是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精神写照,也是她历经战乱、几经辗转的见证。
这两首词中,舟船从溪亭辗转漂泊至大海,李清照也从无忧无虑的青春少年人成为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的中年人,她希望借助篷舟将自己渡到一个光明理想的世界。
乘出世之舟:旷达超脱,轻舟自横水自流
渔父四首
[宋]苏轼
其一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其二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
轻舟短棹任横斜,醒后不知何处。
其三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其四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船长苏轼:超然物外,悠闲自得
舟船意象具有一种超脱的意蕴,庄子时期舟船就被赋予了出世的内涵。在苏轼的词中,舟船的这种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提及这一点,我们不禁会想到他的那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如此旷达与超脱之情竟然通过一叶小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赞叹不已。
“轻舟短棹任横斜,醒后不知何处”同样也体现了词人不受外界干扰,尽情醉酒的心情,更是一种忘我的自由的象征。词人躺在船上,不以世事为念,更不管舟行何处,酒醒后也不知道自己漂流到了何方。这是一种很高的超脱境界,充满着庄子《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的思想,体现了词人超脱的个性。
航
释义:
其本义为行船横渡或驾小舟航行水上,引申指船、航行等。
舲
释义:
有窗户的小船。
桨
释义:
木表意,其古文字形体像棵树,表示桨用树木制成;将表声,有“带、进”之义,表示桨是带动船前进的用具。声旁简化。本义是划船的工具。
同舟共济的合作意识
“舟船”在东方文化里作为精神的意象之一,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同舟共济”的合作意识。“同舟共济”是一种典型的集体主义观念,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历史上的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在面对危机和困难时,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是帮助中华民族逢凶化吉、共克时艰的法宝。
逆水行舟的忧患意识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俗语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忧患意识让中华民族时刻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持之以恒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学习态度
中国自古提倡勤奋刻苦、发愤图强的学习态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亦成为劝学的经典。莘莘学子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在学习中锻炼出的忍耐和坚持,也会辐射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
诗词任务:舟船练习图
看图写诗:由舟船的形态你能联想到哪些与其意境相符的诗句,快来动笔试写一下。
①草草生涯事不多,短船身外岂知他(黄庭坚《渔夫二首·其一》);②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③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摩(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结 语
作为一种意象符号,舟船给文人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杜甫的舟船人生、李清照的豪情篷舟、李白的自由之舟、苏轼的出世之舟……在这些诗词里,舟船是漂泊游子的精神家园,是少年时代生活情趣和心境的映射,是向往自由的象征,是远离尘嚣追寻超脱人生的缩影。舟船可承载万物,它以不同的姿态憩息于文人的心灵湖泊,在文人笔墨下焕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舟船的发明,启迪了人类智慧,孕育了无限诗情。而诗人对于舟船的歌吟,牵引出丰富而浪漫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