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真实的红色中国是什么模样?八十多年前,一位西方记者亲自踏上通往红色中国的探寻之旅,让全世界第一次了解到真实的中国共产党。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红军长征的脚步虽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永存。通过这本红色经典——《红星照耀中国》,我们依旧能够触摸到革命先辈们满腔热血的灵魂、英勇卓绝的身姿。“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让我们赓续红色精神,走进领袖人物,感受红色中国。
作品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曾因当时国内形势所迫,易名《西行漫记》,是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作者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全书共12篇,分为4个部分: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作者名片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的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至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他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第一个把中国共产党介绍给全世界的西方记者。
斯诺的“红色之旅”
写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为了解开这些谜,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1937年,根据斯诺采访和考察资料写成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
斯诺以局外人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色革命作出了客观真实的评价,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谣言,并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红星照耀中国》不仅打破了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偏见,并且首次将红色中国介绍给全世界。
1.具有高度的纪实性和深刻的洞察力,用事实说话。
2.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真实可感。
3.善设悬念,场景刻画真实生动,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4.语言朴素生动,幽默风趣。
方法1 圈点批注阅读
阅读过程中对主要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批注,分析总结重要的人物形象,并由此进行联想与思考。如在读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时,可以对比“彭德怀印象”和“为什么当红军?”两小节中彭德怀的性格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并进行圈点批注。
方法2 对比阅读
观看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直观了解相关的革命历史事件和领袖人物,同时进行思考。比如观看电影《红星照耀中国》,对比一下影视剧中的故事情节、红军形象与原著作品有哪些异同。
方法3 线索跳读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掌握作品所写的事实。如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跳读正文时,可以以重大历史事件、关键人物、重要的时间节点等为线索。利用线索跳读法,我们可以发现,《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人物聚焦
毛泽东
外貌描写: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黑发浓密、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有着中国农民质朴而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博览群书,工作一丝不苟,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相关情节:①剪辫子、参军;②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同每个人一样;③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④对世界政治格局深谋远虑;⑤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周恩来
外貌描写: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说话态度温和。
相关情节: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和斯诺打招呼;②亲自为斯诺规划92天的采访旅程;③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④组织上海工人总罢工。
贺龙
外貌描写: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不知疲倦。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土匪头子”,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出身农民家庭,同情穷人。生活简单,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威望高,口才好,性格急躁但谦虚。忠于共产党,关心部下。行军神出鬼没,军事才能出色。
相关情节:①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②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由群众组成的秘密团体,在全国农村广有分支)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③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彭德怀
外貌描写:爱笑,身体极为健康,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表面的伤。谈话举止喜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很有才智,善于驰骋,能吃苦耐劳,生活节俭,性格活泼,喜欢孩子。
相关情节:①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②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单;③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④爱护少先队员“红小鬼”,给小号手披上棉衣。
朱 德
外貌描写:年过半百,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饱经沧桑,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爱护部下,和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打仗身先士卒,没有任何政治野心,天性极端温和,说话非常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
相关情节:①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②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③在柏林参加共产党,为声援“五卅运动”被捕;④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围剿”。
专题探究
专题一:红色人物精神探究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两个选段辨析具体人物,并作答。
【甲】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
【乙】他虽然生性暴躁,却十分谦逊。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他忠实于党,从未破坏党的纪律。他常常要求批评,遵从忠告。
1. 选段【甲】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_,选段【乙】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选段及原著相关情节,探究以上两个人物的革命精神有什么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周恩来,贺龙。2.开放题,可参考人物聚焦版块进行自由作答。
专题二:共产党人的革命之路
阅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请你选择一位你最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他的革命之路是如何进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我最感兴趣的人物是周恩来。革命经历:周恩来青年时代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曾多次领导学生运动,后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策划者和指挥者之一,他对红军长征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革命的道路上实现了人生理想。
专题三:斯诺对共产党的情感变化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从刚开始接触中国共产党到最后采访结束离开,斯诺对共产党人的情感有着明显的变化。请根据原文补充下表①~⑤处斯诺的采访行程及其情感(心理)变化。
参考答案:①怀着冒险的心情;②到达安塞;③了解到“真正的”红军,对红军的态度转为赞赏;④预旺堡;⑤对红色中国的不舍。
重要片段赏析
片 段 一
飞夺泸定河
大渡河英雄(节选)
◎文/[美]埃德加·斯诺 ◎译/董乐山
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①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指国民党川军)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②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③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点火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的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④原来白军已经仓皇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星照耀中国》,有改动)
精读点拨
①将红军和敌军的战斗场面刻画得惊心动魄,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又突出了红军战士面对敌军炮火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
②刻画了敌军的心理变化,侧面突出红军战士面对危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
③运用动作描写,将战争场面刻画得十分精彩,表现出红军战士的英勇机智。
④红军战士胜利的喜悦响彻天空,与前文艰难的渡河过程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感佩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拓展延伸
读群星,悟精神
毛泽东曾经说过:“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任选下面一部名著中的人物,结合具体情节谈谈这种团结精神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战士
《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互助组
《红岩》中的共产党员
示例:《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时,相互扶持,遇到困难一起克服,才能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
这启示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 段 二 少年先锋队的“红小鬼”
“红小鬼”(节选)
◎文/[美]埃德加·斯诺 ◎译/董乐山
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①彭德怀告诉我,他有一次被几个少先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
“但是我就是彭德怀,”他说,“这些路条都是我开的。”
“你是朱总司令我们也不管,”小鬼们不相信地说,“你得有个路条。”他们叫人来增援,于是有几个孩子从田里跑来。
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②
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③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像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星照耀中国》,有改动)
精读点拨
①突出了少年先锋队员们坚持原则、严肃负责的工作作风。
3dihK99RC2MvYqzrJFT2cg==②展现了彭德怀遵守原则、虚怀若谷的人物个性。
③展现了“红小鬼”们青春洋溢、乐观向上、精神饱满,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人物形象。作者在这群勇敢少年的身上,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拓展延伸
感悟少年风骨
少年强,则国强。他们是十四五岁的青葱年纪,有组织、有纪律、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他们有着“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眼睛”,帽檐上戴着最闪亮的红星,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作为少年,你从他们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为他们的精神写一段评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语
当我们翻开《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这段沉重的历史,体会到先辈们在红色革命的征途上对革命理想和事业忠诚、坚定的信念,以及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像作者斯诺所说:“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革命先辈们将希望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手上,我们应继往开来,发扬爱国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注入青春之力,发出少年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