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先生的这首小诗是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经历最精辟的诠释。
失败——成长的沃土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1992年8月28日,师范毕业刚分配到学校的我,被教导主任领进一年级教室。主任指着45名学生对我说:“这个班就交给你了。”45名学生,语文、数学包班,从早到晚,我基本上都守在教室里。为了在学校的第一次赛课中取得好成绩,我利用吃饭时间和午休时间向老教师请教,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对着镜子试讲,连上卫生间时都在琢磨怎样才能把知识扎实有效地传授给孩子们。在大家的帮助和我的努力下,连续两次我都是全校赛课数学组第一名。
1996年,我参加全国数学比赛西安片区预选赛。由于我对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够娴熟,最终失去了参加那次全国赛的机会。至今我仍然不能忘记当时准备预选赛的情形——课堂上每句话怎么说,每个问题怎么问,语气、语调怎样合适,教态怎样会更自然,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尽心尽力。比赛前,我紧张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既有代表学校比赛的压力,还有能代表西安市参加全国赛的激动,那种患得患失的精神体验,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折磨。最终,当我得知失去参加全国大赛资格的那一刻,巨大的煎熬才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心里又升起了一丝失落,这是我赛课生涯中的第一次失败。
正是有了这次失败,我认识了西安市新城区数学教研员王阿祥老师,他鼓励我积极进取,为我分析教学的优势,给我中肯的建议,让我重拾进取之心。我也有幸成为王老师主持的新城区数学学科组的成员。在他的帮助下,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有幸走出陕西参加全国数学会议。通过参会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不遗憾自己的初次失败。而正是这次失败,让我明白了当年的自己还是“井底之蛙”,还是一只“丑小鸭”;让我懂得教学上的经验和智慧需要沉淀,不是一蹴而就的。
赛课——成长的阳光
生命并无意义,人生并无意义,是人的行动赋予其意义。
一个人的专业成长需要众多的资源来支撑。赛课无疑是聚焦阳光、获取成长资源的高效途径。在赛课过程中,可以获得名师、教研员、领导、同事、学生甚至家人的关注和支持。同时,赛课更是一条不断磨炼、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高速公路”。
1998年,我调入西光实验小学。何惠棉校长盯着我yjORka1s7Ciq7msTThW9iDXzjIQ5Qkvm9QAtLR643OY=向电教老师学习制作课件的技术。我至今还清晰记得自己从笨拙地使用鼠标到有序地控制多媒体教室的设备,从不会做课件到能自己制作精美的课件,其间经历了太多的不容易。在同事的帮助和教研员的严格要求下,经历优质课的打磨后,我不仅获得了在全区展示的机会,还得到了赴北京学习的机会。在北京,我第一次领略了李烈、吴正宪等一批教学名师的风采,深深懂得了教无止境的真理。
1999年,通过层层选拔,我荣获省级教学能手的称号。现在回想起来,不是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比别人高出多少,而是承受了超乎寻常的负荷,获得了丰富的资源支持。那时,孩子不到一岁,上班路途遥远,中间要倒一趟车,每天早上我下楼的脚步声成为家属楼的定点“闹钟”。白天要当班主任,正常上课,所有参赛前的准备都是在晚上进行的。由于孩子小,我请母亲来帮我照顾孩子,母亲成为我强有力的后盾。看到我每天用功到凌晨以后,母亲常劝我放弃,告诫我身体重要。那是一段痛苦又刻骨铭心的磨砺,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文本,每本书的内容逐课设计,又反复解构再重新建构。时常已经夜深人静,我还在久久地思考着;时常在得到灵感后马上跃起,赶快记录下来。当年没有电脑,所有的资料都要记录在纸上。一次更新,就是一次从头再来。一份较为完善的教案,往往有一大摞被放弃的手稿。1999年下半年,是我教学生涯的里程碑,简直是魔鬼式训练。现在想想,不知道当年是怎么挺过来的。想来应该是年轻、激情、责任、投入、追求,以及来自教研员、领导、同事、家人的期待、信任、鼓励和帮助,使得我一路艰辛而幸福地走了过来。
课堂——成长的根源
教育是智慧的事业,是激情的事业,课堂永远是教师成长的地方。
我参加所有活动,从来不影响所带班级课时。2001年7月,我调入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工作。9月,恰逢全国新课程改革拉开序幕,雁塔区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进行课改实验。我作为区数学学科组核心成员参与实验全过程。在雁塔区数学教研员秦晓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展了每两周一次的“下水课”研讨。
2001年11月,我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向全区进行新课程一年级“统计”课的展示。当时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一切靠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新理念的洗礼,经过超乎寻常的“打磨”,结果获得各方的一致好评,该课的录像课成了新课改推广示范课。
从教以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课堂。学校的评优课、研究课我努力创新;省、市公开教学,我主动挑生僻课例进行研讨;送教下乡,我总是提前进入课堂,熟悉学生,从准备好的不同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设计进行教学。日常的课堂,让我积淀了充足的营养,而每一次公开教学成为我沉淀积累的无穷动力。
由于我深钻课堂不断凝练,多次为重庆、甘肃、山西、深圳、内蒙古等地的老师做展示课和讲座,并被陕西师范大学聘为兼职学科教授,为大学生授课、做讲座、录制优质学科资源,在“国培”“省培”专家队伍里,我也是常客。回想一路走来,课堂真真正正是我教育教学成功的根,是我汲取无穷资源的海。
团队——成长的翅膀
独行快,众行远,厚底蕴,而薄发。
2015年,经西安市教育局批准,我成为西安市第一个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团队成员来自西安市十个区县,均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在这个团队里,我们畅谈教育理想,分享教学经验,共享学习资源,彰显教育智慧,工作室成了“大家思想的集聚地、青年教师的成长地、骨干教师的发源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2017年4月,我和王永涛、宁亚茹、童燕组成团队,代表雁塔基地参加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一届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其间,在两个月的网络研讨中,我们和全国的老师交流互动,并带领身边的学校老师一起研修。学校邀请了西安市教科所马俊华主任、雁塔区教师进修学校吴文红副校长、灞桥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郝江波主任等专家为我们诊脉、指导。经过一系列艰辛努力,最终,我们获得全国一等奖。近5年,团队成员获得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10次,团队比赛一等奖8次。
2018年,我的团队作为陕西唯一的小学团队参加中央电教馆的《在线会客室》栏目录制。确定专题、商榷内容,反复研磨讲稿,邀请专家指导,现场录制、制作视频……短短一个月,我们就得到中央电教馆负责同志的高度认可。
三年疫情期间,我带领工作室成员、学校数学团队多次为国培、省培做展示课、专题讲座。成员郝高峰成为市第三批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多人成为省学科带头人、省教学能手,西安市卓越教师、骨干教师。2020年,我成为西安市“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获得了“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2021年,团队的研究成果《做教育路上的行者》一书正式出版。我深深懂得,没有这个团队,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