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书流通数据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成效而成为近年来情报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以运城学院2018年、2019年、2021年的图书流通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量及借阅人数出现了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借阅类别也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各院系学生读者借阅人数也很不均衡。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应当对馆藏资源进行持续优化建设,时刻紧跟高校学科建设脚步,并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引导读者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电子阅读 图书借阅 学科建设
高校图书馆作为广大师生员工获取图书资料及文献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各大高校日常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作用愈发重要[1]。随着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知识媒介的存储方式及借阅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2]。运城学院作为山西省运城市唯一的公办本科院校,现有17个教学科研单位,53个本科专业,师生共计22000余人,正在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3],而运城学院图书馆在学校发展的关键阶段,不仅能够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面提供一如既往稳定优质的服务,而且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紧跟时代科技潮流,在服务学校及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方面探索出新路径。
运城学院图书馆及其图书流通数据
运城学院图书馆是一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提升高校学科建设质量为导向的教育类文献资源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图书馆。在经历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后,已经顺利实现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的转变,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里程碑式转型,现有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研讨室4个,阅览座位3000余个。运城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以教育学为特色,文学、法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互支撑[4]。
本文以运城学院图书馆图书流通数据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各项统计数据背后所反映的图书借阅现状,并针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策略提出建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运城学院2020年和2022年仅有一学期正常展开线下教学,故2020年和2022年图书借阅及流通数据不具有横向对比及参考价值。因此,本文选取2018年、2019年及2021年这三年的图书借阅及流通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借鉴参考。
图书借阅现状及其成因分析——基于三年图书流通数据
本文统计了运城学院图书馆2018年、2019年、2021年三年的图书流通数据,包括借阅人数、借阅图书类别、读者系别等。
第一,图书流通量与借阅人数逐年下降。如图1所示:三年的图书流通量分别为176815册、142927册及124892册,借阅人数则分别为9483人次、8476人次及7814人次,无论是图书流通量还是借阅人数,均表现出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1)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逐渐普及,使得大学生读者的阅读方式日趋多样化,更加便捷轻巧的电子阅读方式逐渐成为主流阅读方式,纸质图书的流通量和借阅人数受到较大影响。(2)现代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考研考公考事业编逐年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大学生读者的读书借阅时间。很多读者进入图书馆更多地是为准备各种考试而自习,即使有借阅行为也是偏重于英语、计算机、公务员、教师资格证等相关备考类书籍。(3)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图书馆作为人员聚集重点场所采取了一定的疫情防控措施,部分大学生读者更倾向于宿舍、自习室等场所而较少进入图书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图书馆图书流通量和借阅人数。
第二,文学类书籍借阅量占据绝对比例。运城学院图书馆采用中图分类号对图书进行分类别管理,三年中各类别图书借阅情况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运城学院大学生读者的借阅习惯有非常明显的倾向性,图书借阅明显集中在文学类图书(I类),三年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5.2%、52.2%及44.7%,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保持在五成左右的比例,在各类别借阅图书中占据绝对比例。其他比例较高的还有哲学宗教类(B类)、语言文字类(H类)、历史地理类(K类)及工业技术类(T类),借阅比例均超过了5%。而军事类(E类)、自然科学总论类(N类)、天文地球类(P类)、生物科学类(Q类)、交通运输类(U类)、航空航天类(V类)、环境科学类(X类)等图书借阅量极少,有的类别几乎为零。借阅习惯严重两极分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在于:(1)运城学院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已逐渐发展为涉及十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地方院校,但学校是以师范类专业创立,现今仍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文学类、哲学类、语言类等图书借阅量比例优势明显。而理工类专业院系相对较少,军事、天文地球、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专业更是未有涉及,造成这些类别的图书几乎无人问津。(2)基于学校开设专业偏文史类的特点,运城学院大学生读者的性别比例也较为失衡,男女比例达到了3:7,而女大学生读者本身对文学类、历史类、语言类的图书兴趣会更为浓厚,男大学生读者则相对偏向于自然科学类图书。(3)运城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约188万余册,在各类别的馆藏数量中,文学类达到45万余册,占比24%,在各类别图书中居首位。而军事、天文地球、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五类合计共4.1万余册,占比2.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读者的借阅统计数据。此外,从图2还可以看出,各类别图书的借阅量基本都呈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图1总借阅量随年份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子图书的兴起对传统纸质图书借阅习惯带来的巨大冲击。
第三,人文社科系别读者借阅量靠前,艺术类体育类读者则靠后。本文对运城学院图书馆三年借阅图书的大学生读者所在院系单位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图3a、3b、3c所示。可以看出,借阅人数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中文系、数信学院和经管系,而排名靠后的分别是体育系、音乐系和美术系。借阅人数存在较大差异有以下原因:一方面,运城学院各院系学生数量不均衡,如数信学院为数学系和计算机系合并组建,在读学生数量一直稳居运城学院各院系之首,以2022年新生招生情况为例,数信学院以681人拔得头筹;另一方面,与各院系开设专业的特点亦息息相关,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专业更加注重实践操作演练,大学生读者借阅率自然较低,这是由其专业性质决定的。当然,大学生读者自身的阅读目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图书借阅量。
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的优化策略
通过对运城学院三年图书借阅数据的深入分析,笔者发现纸质图书借阅量及借阅人数出现了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借阅类别也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各院系大学生读者借阅人数也很不均衡。高校图书馆在未来信息化潮流中会承担愈发重要的角色,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有的放矢地提高图书利用率及服务读者的质量。
一是对馆藏资源进行持续优化建设。在信息化智能化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子阅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图书借阅方式已发生了巨大转变,高校图书馆应当顺应潮流,持续强化电子资源建设,在电子图书及电子数据库采购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提升馆员电子资源业务水平。同时,依据纸质图书老化规律制定相应的淘汰标准,对于过于陈旧、时效性已过、借阅量低的图书适当下架,及时做好图书更新工作。
二是时刻紧跟高校学科建设脚步。高校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高校师生,应当加强与各院系的交流合作,充分征集各专业师生教学及科研活动中利用价值较高的优质图书,切实解决学校学科建设转型发展中的知识困境。依据学校各专业的学科特点,针对性采购一批适合各学科发展的图书,提升服务质量。
三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引导读者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学生读者思维活跃、个性鲜明,需要广大教师及馆员通过积极的引导助其形成更为优良的阅读习惯[5]。图书馆可以多开展特色读书、名家讲坛、名师指导等阅读活动,让大学生读者在休闲娱乐和专业类图书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能增长专业知识,又能丰富自身情操。为推动深度阅读,促进交流分享,运城学院图书馆先期已开展了读书月阅读推广活动,通过“手不释卷的时光”阅读挑战赛、“寻书之旅”、“好书共享”图书捐赠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对深化阅读推广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让广大大学生读者通过活动进入知识殿堂,追寻字里行间那一缕缕书香的魅力,体验了深层次阅读,感受书籍传达的思想,从而发现自我,享受通过阅读提升自我认知的喜悦,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文系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项目“关公精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HY-202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姬曼姝. 高校图书馆流通借阅现状的统计分析——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A1):178-181.
[2]郑伟青.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现状调查与分析——以“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 (8): 108-112.
[3]运城学院官网 [EB/OL]. http://www.ycu.edu.cn/B20110603180530.html.
[4]运城学院图书馆概况 [EB/OL]. http://www.ycu.edu.cn/tsg/B20110614212657.html
[5]段梅, 范丽娟, 赵晖. 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创新[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29(4): 86-8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