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阅读为网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获取方式、及时准确的个性服务,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数字阅读也面临娱乐化、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浅阅读”等问题,同时使用不当,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因此,一方面,要构建自己在某方面知识领域的整体性、系统性认知,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律性,这样才能让数字阅读更好地服务读者。
关键词:数字阅读 阅读习惯 浅阅读 碎片化
邵培仁在《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一文中有描述:第一次媒介革命是语言媒介革命,发生在大约十万年前……第五次媒介革命是数字媒介革命,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使信息传播更加具有多边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曾在其1997年出版的名著《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中断言,数字化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和生存方式。他预言:“你可能把报纸下载到膝上型或掌上型电脑,或有朝一日,把它下载到你完全可以随心所欲操作的、只有1英寸厚、全色彩、分辨率极高,而且防水的显示器上。”这一论断无疑具有前瞻性,亚马逊第一款Kindle阅读器和苹果第一代平板电脑iPad分别于2007年、2010年方才问世。既然是数字阅读,势必与数字化技术息息相关。包括内容的呈现技术——电子屏幕、终端设备,内容的组织技术——数字读物格式、超文本、语义技术,内容的互联技术——Web1.0、Web2.0、Web3.0。屏幕取代纸质被认为是数字阅读时代的一大特征,学者们据此提出“读屏时代”的概念,从早期的阴极射线管球面显示屏到基于发光二极管的LED显示屏,再到今天广为使用的液晶显示屏、电子墨水屏,以及正在探索之中的3D显示屏、可折叠式屏幕,电子屏幕技术如同印刷媒介时代的纸张一样为数字阅读奠定了载体基础。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形式被赋予了很多形态。
中国数字阅读的现状
伴随着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海量知识资源被数字化,大众阅读方式向网络化、电子化演变,人们陶醉于数字阅读的便利化、广泛性。以电子书、有声读物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2022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亿,同比增长4.75%,在用户年龄方面,19—45岁人群是数字阅读的主力军,占比达67.15%。这些数据表明,近年来信息数字技术正改变和影响着全民阅读形态,不断推动阅读服务向数字化、系统化、个性化发展,数字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传统纸质书阅读方式相比,数字阅读就像随身携带了一个“移动图书馆”。
UserTracker多平台网民行为检测数据库(桌面及智能终端)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电子阅读行业活跃用户和人均使用时间均进入群体稳定时期,行业流量波动较小,如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的平均数为65.8分钟,月独立设备数的平均值为3.66亿台。以2023年6月为例,中国移动互联网电子阅读行业中在线阅读主导行业流量,用户规模超九成,贡献了绝大部分的行业流量。在线阅读行业TOP5 App中,三家同比流量正增长,其中番茄小说增长48.7%,QQ阅读增长13.2%,微信读书增长19.7%,活跃用户数番茄小说突破峰值,达到9470万台,掌阅科技达6130万台,七猫小说达5410万台。
中国网民数字阅读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应对措施
数字阅读为中国网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获取方式、即时准确的个性服务,五花八门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无论是身处各大公共环境,随处可见拿着手机的“低头族”,这俨然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上自老人,下至孩童,数字阅读终端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中国网民在享受数字阅读带来的便捷、高效、海量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也不可小觑。
数字阅读给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长时间面对电脑已经成为广大中青年健康的主要拦路虎。用电脑的时间太长、电脑屏幕的亮度太高等会让眼睛有明显的灼痛感或者视力下降,这就是所谓的电脑视觉综合征,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容易疲劳及头痛,若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会引起散光及远视等。另外,因为长时间久坐影响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了患上深静脉血栓以及下肢动脉血栓的概率,当血栓发生脱落时会引起脑卒中以及心脏病等。同时,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会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前倾,增加了腰酸背痛、颈椎疼痛的概率。
掌握数字化生存调节手段是每个中国网民的必修课程。身体健康是第一要务,在我们久坐长时间看电脑手机屏幕后,应该适当调整坐姿,同时保证在看电脑1个小时左右之后,就停下来远眺或者闭目让眼睛休息,另外起立做一些拉伸的动作,让身体不再僵硬。同时在饮食上多食用对眼睛有益的食品。
数字阅读给阅读本身带来的桎梏。随着阅读主体不断壮大,各种媒介纷纷呈现,阅读进一步呈现娱乐化,阅读与社交深度融合的态势。阅读是一种主动行为,数字阅读的群体普遍年轻化,他们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受到自身注意力、精神风貌、是非观念、文化心理等不同程度的禁锢,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娱乐性大于知识性。市场上存在部分不真实不健康、低级趣味的数字内容,很多受众由于意志力不强、是非观念差,长期接触这些内容,就会被带进观念扭曲、低俗恶俗的旋涡;还有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很多直播网站、App的不良内容更是吸引青少年走上邪路歪路;很多成年人下班后,一直看手机到深夜,缺少与家人、孩子的良性沟通。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并认识到媒介危机。这种说法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数字阅读。
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浅阅读”。网络发展使得信息获取变得简单,数字阅读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容易导致“快餐式阅读”,读者的心里不再平静,很多人没有办法完全静下心来读完一整本书,越来越少人喜欢潜心研读纸质图书,更多的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阅读对象更趋浅易。以手机等智能终端为依托的数字阅读的移动性和泛在性,决定了其广泛的使用率和覆盖面。面对丰沛充盈的海量信息,受众的遴选原则更多趋向于直观、简短、浅显、有趣,阅读解码的情感和思想体验相较传统纸媒阅读更加轻浅。其次,阅读方式更趋浮泛。依托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数字阅读多集中于碎片时段,虽然偶尔也负载查找资料、搜集资料等实用目的,但更多趋向于娱乐、消遣的浏览式速读、扫读和略读。事实上,阅读娱乐化、碎片化、浅薄化等问题与受众的阅读素养水平息息相关,而阅读素养不仅影响个体读者的阅读习惯,还会影响阅读社群的阅读风格,最终影响到阅读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丰富的视频、图像固然拓宽了单纯文字阅读的维度,但同时也削弱了读者的思考力。网络信息的丰富精彩导致多数受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原本完整的时段人为碎片化,并将之心甘情愿地交付给网络智能终端。相较于传统纸媒阅读,数字阅读往往缺少凝神细想、缺乏静思深虑、缺失反刍回味,浅表性、浮泛化的阅读极易导致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的钝化、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弱化、精神世界的荒漠化。
针对数字阅读给阅读本身带来的桎梏,建议中国广大网民在数字阅读时,要采取以下两种措施。一方面,要构建自己在某方面知识领域的整体性、系统性认知。梳理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让自己对此领域知识有独立的认知,保持良好的正向的阅读习惯。深入了解知识背后的真实信息,在面临信息处理的时候才不会产生困惑,从而导致信息过渡分析、造成误解和错误的决策。另一方面,保持自身的自律性。通过长期的接触,选择合适的、正确的信息资源,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国际。摒弃那些快餐娱乐、精神鸦片。让自己的头脑接收更多有用的知识和具备准确的判断力。我们才能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避免举步维艰的局面。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曾指出:“如果人们要保留任何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意见的能力,那么他们继续为自己而阅读就变得很重要。”这句话的意义在于,人的行为是自发的主动的,行为产生的效果也作用于其本身。你的阅读选择,阅读习惯直接决定了阅读本身给你带来的是提升还是下滑作用。
结语
面对多元化的阅读方式,读者应该追求高品质、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生活,让学知识、提升和完善自我成为数字阅读的内驱力,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个人的学习成长都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同时数字生产企业也应该本着提升大众整体精神生活的社会责任,多生产正向的、有益身心的、兼具科学与趣味性的、正向激励性的内容,向广大读者推送。无论阅读形态和场景如何变化,阅读的本质和作用不会变,优质内容仍是数字阅读的核心,应将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导向和内容质量放在首位,让数字阅读技术进一步为全民阅读助力提速,更好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场景化的阅读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俐俐,李子运. 十年来中外数字阅读研究对比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6(2).
[2]袁曦临,王骏,刘禄. 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理解效果实验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
[3]柯平. 数字阅读的基本理论问题[J]. 图书馆, 2015(6).
[4][美]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M]. 胡泳, 译.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7(274).
[5]黄先蓉 张窈. 数字阅读研究热点与动向:伦理、行为与应用[J]. 出版科学,2020(2).
[6]张志华. 解析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观”[J]. 当代电视,2011(6).
[7][美]哈罗德·布鲁姆. 如何读,为什么读[M]. 黄灿然,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