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阅读理论下高校新生阅读推广研究

2023-12-29 00:00:00杜昊
新阅读 2023年11期

摘要:基于分众阅读的理念,本文提出将地方文化和大学文化融入大学新生培养计划,推进文化育人,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以地方文化为经,以大学文化为纬,通过馆际协同合作,推进校地文化融合;挖掘名人故事,讲好校园故事;践行“知行合一”的“大阅读观”,开展走读活动;搭建新生阅读育人平台等举措,培养新生入学后的文化归属感、理念认同感和校园荣誉感,并使其在学习中提升阅读情趣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分众阅读 新生阅读推广 立德树人 校地文化

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提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号召,阅读推广要往更精细化、对象更精准化方向发展。新生阅读推广是大学生阅读的起点,图书馆应加强和完善阅读推荐、阅读指导和阅读分享三位一体的新生阅读互动体系,开展适合新生的阅读推广活动。

分众阅读理论下开展高校新生阅读推广的理论依据

分众阅读推广是高校阅读推广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学五定律”提出“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分众阅读推广就是将读者群体进行细分,对某时间段内具有共同属性的读者群体开展个性化服务。南京大学徐雁教授提出全民阅读的“分众”“分校”“分时”“分地”“分类”“分级”的“六分理念”,把最合适的读物推广给最合适的受众。针对大学生群体,根据受众的年级和所处的学习阶段划分,新生和毕业生存在阅读需求的差异,因此要做好“新生入学季”“学业提升季”“校友校庆季”等系列阅读推广套餐活动。

大学一年级是高校阅读推广的关键期。大学新生正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面临着完全陌生的新环境,需要确定奋斗目标,适应学习环境。据调查,新生的阅读动机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存在不容易找到想要读的书、缺少阅读氛围和激励机制等问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以后的独立工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息息相关,但现在大学生的阅读仅是读教科书来应付考试,不能算真正的读书。开展新生阅读推广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强化阅读动机,培养阅读习惯,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还有利于图书馆拉近与新生之间的距离,提升馆藏利用率和阅读活动参与度。

美国高校推荐新生共读与校地文化有关的图书。1984年,美国国家教育机构(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NIE)撰写的报告《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提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要从关注新生做起。美国高校通过入学服务、学术支持和课外活动全方位为新生提供服务,在新生研讨会上,老师为学生讲述校史和建校理念,图书馆还在主页专门设置校史资源栏目。自1997年开始,美国高校就发起了面向全国高校的新生共读计划“Common Reading Program”,学校通常会选择富有学校或本地特色的图书,并邀请校友来校演讲。

以校地文化推动高校新生阅读推广的意义

立德树人需要大学生提高文化自觉。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既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大学教育要注重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其内容包括国家、民族以及社会、地域、群体等多个层面的思想传统、价值规范和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觉有助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提高高校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进步。

校地文化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育路径。各个大学有着自身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并依托于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因此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积淀着每所高校独特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地方文化是大学文化精神的血脉之源,因为每一所大学的创办和发展都受到这座城市的重要影响。地方文化深深植根于特定地域,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和沉淀,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和传承价值。地方文化和大学文化是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宝贵资源,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因此,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时,需要充分利用好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资源。

校地文化需借助图书馆阅读推广传承弘扬。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采用新媒体,开展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要抓住文化育人关键期,将校地文化嵌入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传承和弘扬校地文化,促使新生了解校史校情,促进身份认同,增强“爱国荣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奋斗动力。

以校地文化开展高校新生阅读推广的实践价值

大学一年级是高校阅读推广的关键期,是大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探索未知世界的关键阶段。刚进入大学,学生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少有时间阅读课外书,自主阅读意识缺乏,没有制定阅读计划,阅读存在盲目性、消遣性、浅尝性。通过引导新生阅读有关地方文化和校本文化的图书,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阅读饥渴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认同感,对他们今后学习、心理健康乃至整个人生阶段的成长都有积极影响。

以校地文化提升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只是根据分数填报,对所报大学的过去和现在比较茫然。大学生谈起自己的学校时,不仅没有对学校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感激,更多的表现出了埋怨与不满。有研究表明,学校认同感对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信心和责任感,降低学习倦怠有积极作用。开展校地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还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巨大导向和教化作用。

图书馆特色阅读推广品牌塑造需要校地文化滋养。校地文化厚重的文化积淀为高校创设独树一帜的阅读推广品牌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举办了迎新书展、知识竞赛、图书推荐、图书漂流、名家讲座、征文、共读等阅读活动,将地方文化和大学文化融入新生阅读推广中。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向新生推荐有关学校历史、建筑景观、草木动物、校园生活的书,并组织编写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丛书”等校本图书;北京大学图书馆围绕“认识北大、热爱北大”“适应北大、享受北大”等主题精选了适合新生阅读的书,并举办了“馆藏北大优博论文成书展”;中山大学图书馆向新生推荐《岭南记忆》等地方文化方面的书。上海交通大学在开学典礼上发放《初识交大》《百年交大故事撷英》读本;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校史阅读”系列推文。这些基于校地文化资源而开展的特色阅读推广活动,正朝着品牌化方向发展,对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以校地文化开展高校新生阅读推广的具体举措

挖掘校地文献,服务文化育人。图书馆结合当地城市历史、人文特点,深入挖掘、整理地方的历史资料、地方出版资料、地方名人作品集,包括名人手稿、日记、回忆录等;结合本校学科范围、办学层次、教学特色、校风校训、校史校址等特点,深入挖掘、整理校友传记、本校历代名师的经典著作、校图书馆史志类读物。图书馆将校地文献资料整理出来,举办展览,编辑出版文献集,充分发挥文献史料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

加强馆际合作,推进校地融合。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和公共图书馆合作,促进校地文献资源共享,邀请对地方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为学生开展现场教学、地方文化研讨会、校园文化交流会等活动。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与校史馆、校档案馆、校友会积极开展合作,合力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推进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协同传承。

挖掘名人故事,讲好校园故事。大学文化不是仅仅靠语言文章的总结和说教就可以实现传承,它需要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生动故事来体现。人物和人物故事,也是地方文化中生动且有亲和力的内容。图书馆在策划活动时,要善于将阅书、阅人、阅事、阅校、阅城融为一体,在文献中挖掘真实鲜活的先贤名师的故事,发挥其育人功能。为此,高校可以邀请杰出校友、中青年优秀教师代表以及优秀读者代表作为“真人图书”,与新生面对面,讲述有关学校的故事。将校园里的人和事、景和物、书与文、情与趣,通过访谈、叙事、诵读等诸多形式全方位予以展现,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书香情怀。

践行知行合一,开展走读活动。《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提出,鼓励图书馆开展研学游、行走阅读等活动。叶圣陶先生有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大学生要将读书与阅世有机结合,并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让书中所得与人生实践达到一种“知行合一”的思想境界,从而增长自身的知识、学识、见识。

图书馆应积极引导大学生阅读与大学及所在城市有关的文献,再带领新生走读文物古迹、地方文化博物馆、民俗展馆、地方名人故居、校史馆、推介校园历史建筑等,让新生于行走间将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和人文读物串联,在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参与过程中亲近校园历史、感受地方文化、精神气质和风土人情,激发青年学生了解传承创新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阅读情趣和人文素养。

搭建育人平台,营造文化氛围。图书馆要建好文化育人的桥梁连接,依托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和网络媒体等育人平台,创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校地文化阅读平台。一方面,将地方文化与大学文化融入学习场所,如在图书馆公共区域开辟一块空间,搭建地方文化和校史校情专题图书推荐书架,教室、宿舍等校园各个地方也可通过宣传画、黑板报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宣传,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电子阅读的需求,在图书馆微信平台、校园网主页、校园论坛等开辟专栏,搭建图书馆新生线上阅读互动空间,建立“新生专题”平台,创建“经典阅读”“校地文献”“阅读推广活动”“信息素养”等模块,还可结合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线上传播,提升新生阅读推广成效。

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图书情报类研究专项课题“基于‘读城读校’的高校图书馆新生阅读推广研究(TSG-KT2304)”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徐雁,张思瑶.分校阅读:读物增益才华[M].深圳:海天出版社,2020.

[2]林倩仪.美国新生体验计划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赵舒曼.美国大学新生过渡教育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9.

[4]David Randall,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lars.Beach Books 2018-2019:What D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t Students to Read Outside Class?[EB/OL].(2019-12-20)[2023-10-10].https://www.nas.org/reports/beach-books-2018-2019/full-report.

[5]杜昊.基于分众理论的“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新生阅读推广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2(08).

[6]姜晗.创意阅读推广选题 传承校风校史传统——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校史阅读”系列主题推广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22(04).

[7]刘忠洋,刘晟蓝.融入地方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J].湘南学院学报,2018(04).

[8]杨佳佳.在校大学生学校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J].国际公关,2019(05).

[9]刘宗华.学校认同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的作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10]杜昊.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大学生阅读素养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01).

[11]秦疏影.高校图书馆针对入学新生的阅读推广调查与分析——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33(06):91-96+101.

[12]朱红.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十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