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故事都是真实的

2023-12-29 00:00:00汪琳
新阅读 2023年11期

21世纪以来,随着纪实文学逐渐成为文化和学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巴美列·捷福奖(Baillie Gifford Prize)作为英国非虚构文学领域最杰出的奖项备受瞩目。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该奖项在非虚构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分析获奖作品风格特点,探讨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提出提升其认可度的可行途径,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而深入的视角,加深对巴美列·捷福奖及非虚构文学在国际文学领域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

巴美列·捷福奖概述

起源和发展。巴美列·捷福奖前身为萨缪尔·约翰逊奖(Samuel Johnson Prize),是以作家塞缪尔·约翰逊的名字命名的英国年度最佳英语非虚构类书籍奖。该奖项创立于1999年,旨在表彰高质量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以及作家们的非凡成就。设立之初的6年时间里,该奖项一直由匿名捐助者资助,后来得到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支持。2015年5月,奖项组委会宣布寻找新的赞助商。2016年,巴美列·捷福投资公司(Baillie Gifford)成为其主要赞助商,并将该奖项名称改为巴美列·捷福非虚构奖(Baillie Gifford Prize for Non-Fiction),同时也扩大了奖项的评选范围,不再局限于英国和爱尔兰两国,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非虚构文学的最高奖项之一。

评选流程。巴美列·捷福奖自1999年起每年颁发一次,面向所有在英国领土内发行的非虚构类图书作品。这一特点使得巴美列·捷福奖与其他主要文学奖项有所区别,突出了非虚构类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无论作者是哪国人,只要作品在英国以英语出版,都有资格参选。包括传记、历史、科学、政治、自然历史、哲学、旅行、体育、艺术、音乐、文化等领域,参选作品可以是纸质书、电子书或者有声书。

评选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提名阶段:每年7月开始,评审委员会从出版界、文学评论界、学术界等领域,邀请专业人士组成提名委员会,负责提名潜在的获奖作品。二是初选阶段:评选委员会阅读所接收的提名图书,并进行初筛。评选标准主要关注作品的写作质量,包括内容的真实性、深入性、独创性和影响力,同时也强调对世界和人类的贡献,确定出50本左右的入围图书列入长名单(long list)。三是决选阶段:入选长名单的图书将会被交给决策委员会,5名评委将从中推选6—8部图书入选短名单(short list),并最终选定一名获胜者。

该奖项的奖金数额每年可能会有所变化。在2009年之前,最终获胜者获得30000英镑,每位入选短名单的决赛选手获得2500英镑。2009年后,获奖者的奖金为20000英镑,每位决赛选手将获得1000英镑。2012年2月,一位匿名慈善家资助该奖项,使奖金提高到25000英镑。2016年,新赞助商Baillie Gifford将获胜者的奖金恢复到30000英镑,随后在2019年宣布将至少赞助该奖项到2026年,并提高奖金至50000英镑。

奖项贡献和影响。巴美列·捷福奖被广泛认为是英国最负盛名的非虚构类作家奖,是国际非虚构文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巴美列·捷福奖的宗旨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创新与进步,尤其关注对于人类文化、历史、科学等方面的挖掘,同时传递非虚构文学精神和阐释驱动文化进步的重要价值,坚信“所有最好的故事都是真实的”(All the Best Stories are True),在英国文学界和国际文学舞台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巴美列·捷福奖的设立和持续举办,为非虚构类文学作品赋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传记、历史、科学等领域的作家和作品通过该奖项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阅读机会,文学界对非虚构类作品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

一是促进专业性和深度提升。巴美列·捷福奖的评选过程注重专业性和深度。评审团由多个领域对非虚构类文学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使得他们的评选标准和意见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作品的质量和价值。公正、权威和客观的评选原则,这有助于提升非虚构类文学作品的品质水平,促进更多深度和专业性的作品问世,为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二是拓宽读者群体和文学视野。巴美列·捷福奖的获奖作品通过媒体报道和宣传活动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使得更多读者能够接触到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并且开阔了他们的文学视野。获奖作品的影响力扩大,激发了更多人对非虚构类文学的兴趣和研究。

三是促进国际交流和文化对话。巴美列·捷福奖作为每年一度的国际性的文学奖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和读者的关注,为非虚构文学的普及与弘扬,也为作家们的成就争取到了更多的认可和肯定。获奖作品的国际传播和翻译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巴美列·捷福奖近几年获奖作品介绍

萨缪尔·约翰逊奖自2016年开始更名为巴美列·捷福奖,虽然奖项名称发生了变化,但巴美列·捷福奖继续保持了对非虚构文学的关注,并继承了萨缪尔·约翰逊奖的传统。从历史事件的再现到社会问题的探索,从环境议题的呈现到个人故事的讲述。这些作品以其深入研究、深刻见解和启发性的叙述风格而闻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真实的视角。同时通过巴美列·捷福奖的认可,获奖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为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激励。以下列举巴美列·捷福奖自2016年以来获奖作品及简介:

获奖作品的特点。分析历年获奖作品,其显著特征在于主题的多元性和真实性。获奖作品涵盖了历史、传记、科学、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从《东西街》涉及国际法到《切尔诺贝利:一段历史悲剧》关注环境问题,再到《五人:开膛手杰克案受害女性未被诉说的人生》聚焦社会不平等,作品的多元主题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机会。作品通常以真实事件、人物或主题为基础,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文学叙述,展现了世界各个领域的重要问题和挑战,对于真实性的追求使作品更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一些作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恐怖主义事件以及种族、性别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有的作品聚焦于探索科学领域的突破和挑战,或者关注特定文化、文学或艺术领域的发展和影响。总之,获奖作品在广泛的主题中呈现了对真实事件的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为读者提供了对全球重要问题的深入理解。

巴美列·捷福奖的获奖作品在文本风格上也展现了多样性。由于涉及不同的主题和领域,这些作品的写作风格和叙述方式有所差异,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文本特点和风格。

一是深入研究和广泛调查。获奖作品通常经过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和广泛调查,作者倾注大量精力,收集并分析各种来源的信息,包括档案文件、采访、历史记录和学术研究等,使得作品能够呈现出详细的历史背景和事实,以确保作品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例如,《东西街》的作者桑兹用了多年时间对四个主要人物及其家族进行详尽的调查,通过对家族历史和国际法领域的研究,追溯了“危害人类罪”和“灭绝种族罪”的法律起源;浦洛基作为受害者和亲历者,通过深入探访消防员、科学家、士兵等多个角色,呈现了他们通力合作试图消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影响的故事。

二是剖析复杂的问题。这些作品通常涉及复杂的问题和议题,如纳粹大屠杀、压抑时期的压迫与社会运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这些议题本身就涉及众多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等因素,要求作者有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理解。作者通过详尽的论证和分析,帮助读者理解问题的多个层面和相关因素。作者表达的观点和解释可能与当时主流观点不同,例如,《如何度过瘟疫》挑战了当时对艾滋病患者的污名化观点,促使读者重新思考社会对疾病和患者的态度。

三是叙事性和故事性。尽管是非虚构作品,获奖作品通常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故事性。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以“开膛手杰克”案为例,一个多世纪以来,对凶手的研究和猜测很多,研究凶手残忍的作案手段,推测他的作案动机,而很少有人关心受害者的生活和遭遇,甚至通过展示受害者遇难的惨状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给受害者都贴上妓女的标签。作者哈莉·鲁本霍尔德是一位社会历史学家,同时也是研究妇女历史的权威。她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尽可能通过可以接触到的史料,旨在还原受害者真实的遭遇。2019年获奖作品《五人:开膛手杰克案受害女性未被诉说的人生》,通过细腻而真实的人物描写,她赋予了这些受害者个体化的特征,展现受害者的真实生活,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她们的命运,是第一部只关注受害者的作品,为遇难者发声,把应有的尊严和姓名,还给了这五位无辜受害者。

四是精练的语言和可读性。获奖作品通常使用精练的语言,力求准确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意图。虽然作品在深度和专业性上要求高,但作者通常努力使其对广大读者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以便更广泛地传播其思想和发现。《东西街》用精练的语言呈现了“危害人类罪”和“灭绝种族罪”的法律起源,为读者清晰地传达作者对法律概念的解读;克雷格·布朗在《一二三四:披头士乐队》中,通过引用歌词、采访和报道,以生动有趣的叙事方式呈现了披头士乐队的历史。这种轻松而富有趣味性的叙述风格使得即便非专业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和欣赏这一主题复杂的作品。

巴美列·捷福奖在中国的发展

近十余年在中国,“非虚构”写作因新的冠名而俨然成为新文体,在媒介传播中占据显要的位置,并陆续被纳入高校创意写作教程。在中国各大图书销售平台公布的外国畅销书榜中,非虚构作品常占据主要份额,其中包括巴美列·捷福奖的获奖和提名作品。同时,巴美列·捷福奖的参赛作品中,也有一些与中国相关的作品入围,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然而,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读者更加关注本土作家和文学奖项,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以及相对传统的国际文学奖项。例如,诺贝尔文学奖(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和布克奖(Booker Prize)等。巴美列·捷福奖在中国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巴美列·捷福奖主要聚焦英语图书市场,获奖作品用英文撰写,需要翻译才能在中国市场上推广。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部分中国读者和文学界可能对该奖项的关注度较低。其次,巴美列·捷福奖主要关注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就整个阅读市场而言,相对于小说作品,非虚构类文学作品的销量和读者群体较为有限,导致该奖项的影响力相对较低。另外,缺乏中国作家的作品也是重要因素,虽然中国作家在其他国际文学奖项上取得了众多辉煌的成就,但至今尚未有中国作家在巴美列·捷福奖上获得入围或获奖的机会。

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后起文类,没有中心,亦无边界,是一片开放地带,因网络传播兴起、虚拟公共空间的形成而得到彰显。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巴美列·捷福奖已逐渐引起更多中国作家和读者的关注,该奖项在中国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相关机构和出版社的推广和翻译工作,将有效提升巴美列·捷福奖及其获奖作品在中国的认可度。中国作家也将有机会在该奖项上展示自己的非虚构作品,并扩大其在国际文学舞台上的声誉和影响力。此外,建立更多的文学交流平台和合作项目,促进中国作家与国际文学界的互动,也将进一步推动巴美列·捷福奖在中国的发展。

结语

巴美列·捷福奖是评选非虚构类文学作品的代表,以其严格的评选流程和高质量的获奖作品,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该奖项在中国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非虚构文学不仅要写实,还要以现实或历史为素材,寻找或揭露真相。非虚构文学的特点使得巴美列·捷福奖更加聚焦作品主题的深度,从而激励更多作家在写实的基础上创作,为读者带来真实的阅读体验。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联芬,李双.当代非虚构写作的内涵及问题[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3(02).

[2]张洪艳.非虚构文学的本土化路径[J].上海文化,2022(04).

[3]李云霄.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论[D].重庆:西南大学,2015.

[4]哈建军.新世纪纪实小说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5] Kate Lister,Amy Milne-Smith,Manon Van Der Heijden,etc.The five: the untold lives of the women killed by Jack the Ripper[J]. Women's History Review,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