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我参加作家采风团前往重庆市黔江区。黔江在重庆市东南部,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人文风俗独特,有“中国峡谷城”之称。采风的几天中,土家十三寨、濯水古镇、幺妹的歌声、小南海等风景民俗都让我印象深刻。已是深秋时节,黔江山野间却摇曳着许多紫色花穗,高耸挺拔、轻盈飘逸的姿态为深秋增色不少。那花穗有点像芦苇,却似乎比芦苇更灵动轻盈,陪同人员说这是丝茅花,丝茅草开出的花穗。后来到了濯水古镇,芭茅岛酒店里也布置了不少这花,原来它又叫芭茅花。
两年后,我又见到了芭茅花。不过不是摇曳在风中的花穗,而是一部题为《生命的芭茅花》的书。
今年4月,我去四川大学参加书评大赛活动,认识了来自黔江的土家姑娘宋雨霜,她是我好友王炎龙教授的学生。雨霜得了一等奖,我向她表示祝贺。后来,她寄了一本书给我,便是她的散文集《生命的芭茅花》。这部装帧质朴美观的白色封面上印着一枝斜伸出来的芭茅花,让人沉浸在黔江山野间芭茅花的想象和回忆中。
《生命的芭茅花》是雨霜的第一本书,数十篇文章组成的散文集分为“悠悠情意”“青春年华”“草木物语”“乡土岁月”四个篇章,从人及物及心绪,内容充实。该书由她的母校四川大学资助出版。生活经历从来就是一个作者最重要的写作素材,雨霜明白这一点。她擅长在日常生活中取材,故乡、童年、乡野、城市、亲人、旅行、读书等,都是她的写作对象。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察觉,并以勤奋的姿态去记录、写作,这是优秀写作者的必备素养。从这本集子看来,雨霜具备了这样的基本条件。
散文是一种侧重表达内心体验和生命感受的文体,然而,要把日常事物、世俗人情写出色,并不容易。如何写出新意又不失诚意,考量着写作者的心思敏感程度、写作技法娴熟度、写作心态真诚与否。雨霜有天生的敏感,善于敏锐捕捉事物存在状态、变化,也富于联想和想象。例如,在《车窗外的风景》,她观察列车外的风景变换,联想到生命的列车,发出种种感叹。再如,《妈妈解梦暖我心》一文,便从妈妈为她解梦的角度切入,写出了单亲妈妈养育女儿、培养女儿的艰辛与用心。
在自序里,她写到自己幼时不善言谈,沉闷的孩子长大后找到新的话语方式,那就是写作。这是一个幸运的“找到”,这个“找到”帮助一名出生贫苦、命运多舛的女孩走向光明与温暖。作为黔江土家村寨的留守儿童,要走出大山,用学业、写作闯出一条路,难度可想而知。然而雨霜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坚强勇敢,她做到了。雨霜毕业于四川大学,拿到文学硕士学位,也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回想我的青少年时代,也经历种种艰辛,因而对励志奋斗的年轻人格外看重、鼓励。我希望更多家境困难的孩子能够借由阅读和教育走向生命的高处。
在《生命的托举》一文中,我了解到雨霜曾因学业、家庭等因素陷入抑郁症,一度休学。年轻的生命遭遇磨难令人心疼,还好她挺过来了,并以写作的方式重生。或许,她生病且康复的现象不是个案,这体现出城乡发展差异、家庭结构、大学职业生涯教育、年轻人自我认同等多方面的问题。不是每个陷入抑郁深渊的孩子都能如雨霜这样坚强而幸运地得到解脱,这也让我对她从苦难中开出花朵的姿态充满欣赏。
这本书,可以视作雨霜27岁之前的生命开出的花朵,像芭茅花一样随风摇曳。她在书里写到土家民间故事“芭茅草与夜明珠”,比喻自己的内心就是那颗夜明珠,生活与写作生生不息。这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一种可贵的拼搏精神。这种生命力源自她的成长之地——黔江。这片留下不少革命先烈足迹的武陵山腹地,有着“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精神的坚韧土地,自然与人文交织,清新质朴的一方山水,养育了雨霜这位山里女孩。她通过灵动清新的文字透露出山里人的纯朴、勤奋、坚韧,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眷念、热爱,在《山村祭祀杂思》《最念乡声打糍粑》等篇目中可见她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土家文化的热爱与传播,这也是对“文学的故乡”的追随与践行。
当然,这种生命力的获得是离不开个人阅读的。阅读力决定学习力,可以说,正是借着阅读、学习的阶梯,山里姑娘才成为如今的大学写作教师,成为一位正在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雨霜在《我的书房梦》里写到对阅读的渴望、对拥有一间书房的盼望,读来让人为之动容。作为读书人,谁不想有一间像样的书房呢?这里的书房,不只是物理空间,更是精神独立、灵魂自由的象征。就像作家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所提的那样,女性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是如此重要。
这种生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对自我的反思和善于自我激励、及时调整心绪。在《生如玫瑰》中,她写到爱情的失意。年轻男女恋爱是美好的,但也避免不了争吵、误会,经历失恋的雨霜曾伤心失望,但很快振作。她悟到爱情的玫瑰要扎根生活的土壤,用心呵护,并依然以乐观的姿态期待新的爱情。在《发芽的心情》中,她说自己犹如一粒来自乡土的种子,以勇敢的姿态扎根城市。不急不躁,静默生长,这是青年人成长良好的可贵品质。在这个竞争加剧、人才辈出的年代,不论是成为优秀的写作者,还是要在其他行业有所作为,遭遇挫折困难、历经失望与等待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年轻人更要懂得调适情绪,善待自己,培养坚韧持久的生命力,健康、强大地行走于这坎坷的世间。
雨霜的散文集已经获得了一些荣誉,如入围2021年深圳读书月好书榜,获得第四届四川散文奖等。其中不少出彩的篇章让人印象深刻,如《追光的孩子》一文被列入全国多地中学语文阅读试题。但雨霜毕竟年轻,阅历尚浅,有些篇章稍显青涩,力度不足。然而,瑕不掩瑜,《生命的芭茅花》健康向上、童趣清新、情真意切,不失为一本能给人带来温暖与力量的好书。就像武陵山间的一股清泉,雨霜已经初步显示写作者的生命能量。我相信她经历更多世事,阅读更多经典,笔耕不辍,一定可以在写作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深秋又至,黔江的芭茅花一定摇曳在山野间,自在,飘逸。这是顽强的芭茅草;“它们的花穗像一支支紫色的毛笔,对着天空挥毫泼墨”,这是文采斐然的芭茅花之笔。我祝福黔江发展得越来越好,也期待来自黔江的雨霜深耕阅读与写作,高扬芭茅花之笔,迎风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