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语言运用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产生深厚感情。因此,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体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追求,而实施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具有良好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平时写作教学常常与阅读教学隔离开来,怎么整合资源,创建更为适宜的教学方案,保证阅读与写作之间相辅相成,真正实现指向语用的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呢?下面,在语用的背景下对初中语文如何进行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写出精彩的作文。语言本身就是在阅读中习得,文章常常是“模仿”来的。阅读增长了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写作奠定了基础。阅读还可以弥补学科内部的不连贯,深化学生对阅读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写作是阅读内容后的表达,是对阅读知识的消化、应用、巩固和升华。写作水平直接体现、验证了阅读学习的成效。写作是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过程,反过来又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效果,阅读与写作之间两者不可分割。
(二)阅读与写作的融合
我们要整合阅读与写作教学,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设计阅读与创意表达。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并且引导学生将这种个性化审美体验融入生活,促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将阅读与写作整合起来,并不是学一篇课文,然后简单地仿写、扩写、改写,而是真正学会写作技能,用于自己的创作。比如,围绕“母爱(父爱)”这一特定的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并创造性地表达出来。课文中这类主题的文章很多,如《背影》《秋天的怀念》《回忆我的母亲》等。但这些“父母”离现代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怎么能引起学生的真实体验呢?找到父爱母爱的相通之处:辛苦为子女。再反复熏陶,使学生得其精髓,而后创作。从下面学生创作的两段文字,可以看出课文的内容已经融入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个性体验,并创造性表达出来了,可算是阅读与写作相互融通做到一体化了。
片段一:一个宁静的中午,我偷偷跑到楼下玩滑板,想练成“绝技”来炫耀,却将胳膊肘撞在坚硬的石柱上,一时间左前臂反向弯曲。父母见到我变形的胳膊时,脸上一下失去了所有的表情,眼睛像定住了,脸上像没有了色彩,面部肌肉麻木了。他们头脑里一定也是空白一片吧。我的父母不顾一切把我送到上海治疗,那一路上伴随我们的只有茫然和祈祷。胳膊终于保住了,只在肘部留下一个蜈蚣似的伤疤,而父母整个瘦了一圈,并在心中也烙下一道疤痕。
片段二:在一座海滨大城市的边缘,一个潮湿、嘈杂的小型菜市场,你穿着深筒的胶鞋和皮围兜,正在卖鱼。你眯着眼睛热情迎接每个顾客,你发胖的身体杀鱼时十分敏捷。你用厚重的刀背猛敲鱼头,再用铁刷刮掉鱼鳞,然后用利刃剖肚,掏出鱼杂碎。你手上动作娴熟、麻利,而神情专注脖颈僵硬。暗红的鱼血沾染你的手和围兜,浓重的鱼腥味弥漫四周,充斥你已麻木的嗅觉。你辛辛苦苦几十年如一日,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和衣食无忧的生活。
(一)以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的课文大多都是名家名篇,可是学生写作文时更喜欢参看《分类作文大全》《中考满分作文选》等课外作文书。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任务清单布置时,要注意将阅读和写作相互贯通,让两者相辅相成,提高阅读实际效果,实现学生阅读与写作效率的全面提升。怎么“相互贯通”呢?这又是一个必须探究的课题。
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学生对作者经历“文化大革命”,丧弟,肯定理解不深,但是带着感情写景,是能领会的。学习课文中,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回忆印象深刻的景物,然后写作文。
片段一:金色的细花点缀在绿叶中,隐约羞涩,渐渐米粒大小的单层花瓣张开小嘴,并且一朵朵地簇拥在一起,终于挤出叶缝,在阳光下满树金黄灿烂,而浓郁的香气也在不断发酵。一场细雨,一阵微风,树下铺满碎金般的落花,只有香如故。那时,刚刚开学不久,校园里的两棵桂树开花了,使得师生驻足,回眸,微笑,心脾沁香。
片段二:我常想起家乡的花开。遍野的油菜花开放时像金色的河流在流淌,桃树林开花像彩云飘浮,荷花出水时莲叶接天。或者田野里弯弯曲曲的排水沟旁分散立着几棵桃、李、杏、柿,花色变幻,与庄稼相映。
从这两段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课文学习与写作并未脱节,且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课文内容本身似乎“远离”我们,但只要我们善于教学,就能让名家名篇走下“神坛”,走进学生的生活,并且感染他们,使他们产生体验,在课堂当中感受文字的美,进而以读促写,提升写作水平。
(二)以写作体验提升阅读水平
阅读和写作是可以相互验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利用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可攻克阅读中的顽疾。比如,赏析精彩句段是阅读的“必考题”,但是学生总是不得要领,止于表層。用学生自己的写作体验去探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前面的例子中学生描写家乡的油菜花、桃花,为什么要“像金色的河流在流淌”“像彩云飘浮”,学生会说得头头是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油菜花比作金色的河流,把桃花比作彩云,形象生动地写出油菜花和桃花的色彩艳丽,油菜花繁密无边,而且赋予它们动态感,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和思念”。然后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和考试阅读题,总结赏析表达效果的方法。之后,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很自然地联系文章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学生就可以表述详尽,层次清楚,对作者的感情把握准确,对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透彻。
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这是学生描写老师外貌的句子:“我看见您稀疏的头发和广阔的额头彰显的是睿智,我看见您笑眯眯的眼睛和繁密的皱纹渲染的是慈祥。”既能抓住人物特征又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我们还可以用学生的写作体验,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难点。比如,学生对文章标题的作用始终弄不清楚,知道几个术语“标明行文线索”“揭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兴趣”,却不知其所以然。而学生常写的是命题作文,特别是考试的时候,生怕偏题、跑题,于是尽量切题,不敢怠慢了标题。笔者就利用学生的这一写作体验,联系课文,研究作者怎么字字句句围绕线索来写,使中心更明确,选材更得当,表达更准确,行文更简洁。学习鲁迅《社戏》和《藤野先生》,有个问题:为什么在“社戏”前后写了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和“六一公公”送豆;在写藤野先生前后写了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和离别后的境况。作者是不是偏题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标题的作用,明白标题不是“标签”,思想内涵切题是更高级的形式。只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功力,考试的时候千万不要尝试而已。阅读又帮助了写作,至此,阅读与写作可谓浑然一体,再也分不清你我。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所强调的指向语言运用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实施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进而为其他知识学习奠定基础。目前,多数学生还缺乏自主整合的能力和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勇于尝试,尽可能地给学生搭建平台,推动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走出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此文系徐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语用体验的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H14-21-L45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