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芯
费怀银(右)参与人民调解工作。
不久前,費怀银读完一本有关姓氏文化的书之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给“强国征文”的投稿《中国人姓名的魅力与传承》。今年79岁的费怀银已数不清这是自己的第几篇投稿,读书、写作是多年来不变的习惯,潜移默化影响着家庭氛围。费怀银家庭近年来获得“成都市书香家庭”“成都市最美家庭”“成都市十佳好家风·好家训家庭”等多项荣誉。
费怀银在新中国的蓬勃气象中成长,从普通农村考到城市,30年执教高中,23年发挥余热。她和丈夫并肩走过半个多世纪,依然和睦如初、充满朝气,并坚持老有所为、终身学习。他们保持年轻的秘诀,就藏在“人睦千秋好,家和万事兴”这句家规中。
费怀银1944年出生在重庆老巴县(今重庆市北碚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家族兴旺,祖父祖母育有四子一女,她父亲排行老三。费怀银的同辈姊妹也多,印象中,逢年过节吃团圆饭,几十口人得坐四张大桌。
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就数小年这天的祭灶仪式,全家人聚集在一起,扫尘、祭灶、置办年货,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团聚。虽然人多事杂,但各家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一团和气。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把这样一个大家族凝聚在一起,足见家中长辈治家有道、身体力行。
在费怀银懵懂的幼年时光里,祖母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人。祖母虽然生长在封建社会,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很知书达理,十分注重对儿孙在仁义礼智信方面的教育。“吃得亏打得堆”“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些待人接物的礼数,费怀银从小就耳濡目染。
除了言传,祖母更多的是身教。那时候家中并不宽裕,但只要碰见过路的乞丐,祖母就要给他们饭吃,还会尽量找出一些旧衣裳送给他们。祖母的一颗仁爱友善之心,是费怀银童年记忆中最清晰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农村土地改革,父辈五家人分在不同的村,从此各在一方。费怀银1950年上小学,1957年上中学后开始住校,为了节省路费,基本上只有寒暑假回家,只有母亲去世那年,她从学校匆匆赶回,丧事办完后又赶紧回校准备考试。1963年考上四川大学后,费怀银便扎根成都。
虽然费怀银在求学过程中逐渐脱离了原生家庭,但亲情在她心中的分量从未减轻。父亲常年在重庆老家务农,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在当地上学,费怀银的大姐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开始每月给家里寄工资,费怀银参加工作后亦是如此。最开始,她每月工资只有42.5元,往家里寄10到15元,后来慢慢增加,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把弟弟妹妹供了出来。享受到天伦之乐的父亲在1997年寿终正寝。
“亲人之间不计得失、不争输赢,始终把家作为一个整体去守护,相互扶持、共担风雨,家兴人兴才能事业兴。”费怀银说,直到现在,家族子弟之间有困难的,还会互相帮衬,老一辈留下的传统不能丢。
经历过苦尽甘来,费怀银格外珍惜团聚的日子。伴随着两个孙女相继出生,费怀银家连续十多年举办“家庭春晚”,小孩子表演节目,大人谈过去一年教育子女方面的得失,阖家团聚之时,家风传承的氛围也十分浓厚。
考虑到两个孙女都是独生女,难免滋生“骄娇”二气,费怀银专门为她们制定了家规口诀——不歪不恶不顶嘴,文明礼貌会感恩,舍得吃苦争第一,孝敬父母硬道理。“礼孝为先、勤学修身”,这是费怀银和睦治家的心得。
费怀银从小就爱看书,考大学第一志愿填的是北京大学图书管理系,可这个系当年在全国只招5人,费怀银遗憾落选了,但因为成绩不错,她被第二志愿四川大学录取,就读政治经济学。1968年,她毕业后到成都热电厂子弟学校教高中政治,一教就是30年,直到1998年退休。
退休不是费怀银正式“下岗”的日子。作为老党员、老教师,她被当时的省电力局返聘,在职工培训班里教了两年多。
2001年,成都市全面推广社区服务,11月,成华区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区成立,费怀银在第二年被聘为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面对这项新兴事物,年近六旬的她带领4名工作人员摸索前行,梳理工作清单,逐渐探索出社区工作的雏形。
2004年退下来后,费怀银又主动担任该社区电厂院落党支部书记,通过学党史、讲党课,引导支部老党员们主动担当使命、发挥余热。
在费怀银的书桌上,除了党建方面的书籍和自己抄录的几大本读书笔记,还有《民事办案手册》《人民陪审员诉讼调解读本》等法律工具书,书上的磨痕和笔记是费怀银带头发挥余热的见证。
从2002年起,费怀银受聘为成华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特邀人民调解员,直到2018年、2021年分别卸任这两个职务。费怀银在法庭内外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参与解决大量矛盾纠纷,曾被评为“成都市优秀人民陪审员”。
在参与人民调解的过程中,费怀银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千千万万家庭和睦是形成文明和谐社会风气的基础,于是在寒暑假期间,她在跳蹬河社区举办文化知识、法律知识讲座,并成立“跳蹬河社区党员法律咨询站”,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维权等服务,为万千家庭送去和睦“良方”。费怀银坦言,自己之所以退休后这样活跃,一方面是以这种方式圆曾经的“律师梦”,另一方面也希望给儿孙做个勤学实干的表率。
在她看来,提高自身素养,才谈得上家庭和睦。老伴管昌学也是如此。作为清华大学毕业生,他在电力公司干到退休后,被下属企业返聘为技术顾问,直到2017年才正式退下来。他们的一儿一女都勤奋学习,考入国企,女儿还是单位第一个也是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两个孙女也是品学兼优,家中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儿媳陈岚更是把费怀银当作自己的“引路人”。2011年,陈岚听从婆婆的建议,放弃民企高薪到社区工作,如今已担任杉板桥社区党委书记。从家庭到工作,婆媳俩有很多共同语言。
“老妈以前当社区书记的时候,各方面条件差多了,但还能把社区一点点改造出来。所以我一开始就想好了,到社区工作绝不是为了轻松,而是要真正干出实绩。”陈岚说,婆婆朝气蓬勃的样子深深感染着自己,她带领社区“两委”全员考取了社工证,也见证了一个以老旧院落为主的社区到国际化产业社区的蝶变。
“如果别人听说了我们家的故事,就会发现其实也没有多么特别,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中的一个。”在费怀银看来,家规中的“好”与“兴”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财富兴旺、飞黄腾达,而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家始终是讲情的地方,讲情就能聚心,聚心就能齐心,齐心就能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