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五性”,探索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23-12-29 12:00付拥军
教育家 2023年48期
关键词:五性联体襄阳

付拥军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既从理论层面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又从实践层面规划了教育未来的发展路径。近年来,襄阳教育围绕奋力打造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目标,紧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要求,打造高质量“宜学之城”,推动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使教育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类教育的需求,以实际行动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专注普惠性,构建“幼有优育”新生态

破解“入园难”,普及水平大幅提高。投资学前教育就是投资未来。市级每年设立2000万元学前教育保障资金,用于城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公用经费拨款、校舍建设补助、办园水平奖励及设施设备维护;各县(市)区也完善修订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和奖补办法,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围绕破解“入园难”,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确保“有园上”。

破解“入园贵”,普惠资源广泛覆盖。在破解“入园贵”方面,我们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实现“上得起”。2022年普惠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19%,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38.7%,充分发挥了公办园兜底线、保基本、平抑收费、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绝大多数幼儿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普惠水平大幅提升。

破解“小学化”,保教质量明显提升。围绕破解“小学化”,我們坚持学前教育内涵建设与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步推进,力保“上好园”。通过几年的努力,科学保教理念深入人心,专业指导持续加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指导体系,为科学保教提供强有力的专业引领。深入开展“小学化”专项治理,积极推进“幼小衔接”攻坚行动,大力推广以“樊城幼教游戏”为代表的典型经验,不断完善学前教研体系,推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落实,有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同时,探索学前教联体,全市已组建多个教联体,实现由“一园好”变成“园园好”。

破解“不规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通过无证幼儿园专项治理行动,建立“襄阳市学前教育管理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教育”和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手段,向社会公布合法幼儿园和无证幼儿园名单,全市发放幼儿园办园资质查询码1070所,其中无证幼儿园准入28所,取缔61所,移出3所,容缺17所,使办园行为进一步规范。

专注均衡性,共享教育好资源

高站位谋划,统筹推进。我们把推动教联体建设放在湖北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战略布局、共同缔造美好教育的大环境、大格局中进行谋划部署,将县域教联体建设作为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硬支撑”。将教联体建设列入2023年襄阳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并纳入对地方党委政府乡村振兴、强县工程和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考核硬指标,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进一步压实各地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职责。

高标准落实,共联共育。我们出台了深化教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教联体在教研、备课、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等方面,要做到高标准统一,分步落实。建立了“市—区(县)—校—社”四级联动工作体系。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在前期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经验基础和县管校聘体制改革政策基础上,确立“党建联建、教师联通、教研联动、课程联学、特色联创、学生联群、文化联心、家校联育”工作路径。突出内部治理共荣共生、教师队伍共用共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成效共测共评、家校社共谋共治、条件保障共促共进的工作重点,从教育资源配置、公共财政投入、教育政策出台等方面引领和扶持,指导、推动全市9个省级教联体试点深度融合共建。同时综合县情、校情、地缘等因素,创新结合点、攻克薄弱点,积极探索发展教联体新模式,并建立基于差异的分类评价体系,对教联体实行“捆绑式评价”,坚持协同发展理念,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社会认可和辐射引领等层面展开评价,突出教联体内各成员学校在文化管理融合度、优质资源共享度、教师队伍成长度、教育质量提升度、教育特色发展度、社会群众满意度等指标上的提升,进一步激发县域教联体的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

高品质引领,特色带动。我们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主线,以“共同缔造”理念为引领,以办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各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探索机制创新、资源创新、项目创新,积极探索教联体的组建形式、运行机制、治理模式,把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贯穿全过程,推动教联体内部发展规划、教育治理、师资配备、财务保障、课程资源等深度融合,积极探索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复合型等形式多样的教联体建设,让所有加入教联体的学校在平等基础上相互借鉴,做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形成了教联体建设百花齐放的发展势头。

专注多样性,让每所学校都出彩

特色工程增强办学动力。“渡峰工程”(根据“七普”人口资料和教育事业统计年报资料预测,“十四五”乃至未来10年,襄阳高中阶段生源规模将一直处于高峰平台,峰值年为2027年)将释放办学容量。教育发展,规划引领,按照“抢先抓早、提前布局”的原则,综合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等因素,我们制定了《襄阳市高中阶段专项规划(2022—2035年)》,通过对普通高中实施“迁”(迁建部分热点高中)、“扩”(对现有高中进行扩建)、“换”(将部分学校进行互换)等一系列调整,基本实现了高中学位供需动态平衡。“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工程”补齐发展短板,坚持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结合。持续提高县中帮扶力度,在硬件上加大教育保障力度。

特色机制激发办学活力。通过建立分类分层的高中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激活高中校际的良性竞争,将全市的高中学校依据学校的基础设施、办学规模、教学质量、高中入学成绩、高考成绩等因素分成五个对标梯队,对其教学质量进行分类分层考核评价,综合考察起点、过程、结果,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鼓励同质同类学校在合作中竞争。建立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内部挖潜。进一步完善各学校的教学管理、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质量评价、周查月结、年终考评等制度,逐步形成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部分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管理和发展特色。

特色培育提升办学内涵。我们以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改革为牵引,围绕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和办学特色培育计划”,通过探索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行动计划,构建以“特色+多元”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在全市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特色明显、覆盖面广、水平较高、基本能够满足多元需求的特色普通高中,建立学校特色发展专项经费保障制度,用于支持学校硬件建设、特色课程开发和外聘兼职特色教师等,积极探索特色普通高中的分类指导和评价机制,注重学校的个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引导学校扬长避短,逐步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发展个性。

专注融合性,赋能地方产业发展

储才蓄能,在人才输送上大有作为。我们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把发展壮大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关键,为经济发展提供“最现实的生产力”。为扩充招生资源,我们指导中职学校以“就业与升学并重”为导向,抓好符合职教特色的升学教育。2019年至2022年,中职升学率由53.7%增长至75.9%。在提高育才质量上,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五育并举”,构建“三全育人”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实施“一校一品”创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体系。

增值赋能,在技术支撑上大有作为。为顺应企业、产业、行业的发展需求,我们聚焦产业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高专业产业适配度,印发了《襄阳市教育局关于优化全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每年一调整、三年一周期、五年一优化”的思路稳步推进,动态化对学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整体推进“国家、省、校”三级重点专业体系建设,适配本地支柱产业和“144”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围绕县域经济重点产业开设11大类52个专业点,整体构建了“覆盖全域、重点突出、上下贯通”的职教专业布局。

聚势提能,在产教融合上大有作为。我们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积极建设全省首批区域现代学徒制试点市,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密切与主导产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培养,探索“专业+产业”“名企+大师”双主体育人模式,校企共定培养计划、共建产业学院和实习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同时加快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坚持“政府搭台、行业参与、校企唱戏”,搭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育人平台,形成企业按需求点单、学校按需求下单、政府按需求买单的“三单”合作模式,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的“一站式输送”,为襄阳市经济建设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大量定制人才。

专注创新性,“招校引院”聚集高端人才

创新办学模式,加快提档升级。2022年7月5日,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开园暨湖北隆中实验室挂牌仪式在襄阳东津新区举行,标志着这所总面积6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高校正式投入使用,翻开了襄阳高等教育发展新的篇章。我市深入践行“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与1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办学、共建创新载体。湖北文理学院作为本土高校,我市围绕推进“双一流”创建,投资55.65亿元,建设湖北文理学院新校区,举全市之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规划建设本土高校聚集的“尹集科教城”和引进高校聚集的东津科技创新园区,充分发挥高校集群聚集辐射效应,助力襄阳都市圈建设。

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产教联合体建设。我们充分发挥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优势,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政行企校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建立了发改、教育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产教融合工作。深化“校+园+企”全方位一体化融合,创新“岗位接轨”定向培养途径,形成“三单”合作模式,即由企业提出人才和用工需求订单,园区政府向学校下单,学校实施培养,培养费用由园区政府买单,实现人才供给“一站输送”。

创新内部管理,促进成果转化。我们以加快引进和集聚优质高教资源为重点,不断壮大高等教育规模和层次。推动“招校引院”做优做强,支持武漢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借力母体优势,壮大办学实力、发挥科创效力。重点练好“内功”,加快提升现有在襄高等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水平,提升本土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引导高校根据经济转型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形成一批一流的学科和科研成果,努力提升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我市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上实现大的跃升,为襄阳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供更多更强的人才支持、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猜你喜欢
五性联体襄阳
襄阳市第七中学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应注意“五性”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五性一体化设计工程构想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
做好医联体需“三医”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