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群 王笑迎 荣功飞
加强课程建设是新时代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学生发展的必然需要。四川省成都高新新城学校以“建设富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的九年一贯制现代化特色学校”为办学目标,依托课程建设,积极打造科学与人文并重、小初间深度衔接、课程序列化的学校特色,积极建设“全面而自由的持续发展”样态,培养学生“懂规矩、会学习、善探究、有情怀”的重要品质及开朗积极的精神面貌。
为使课程建设进一步起到支撑学校培养目标的作用,我们在制定学校课程规划之前,通过SWOT态势分析法对学校背景情况进行了科学分析,梳理出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的相关依据,力图使其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呈现出阶梯递进的特点,还能够兼顾全体、群体、个体三个维度的多样化需求。
生长课程体系:“三阶课程”拾级而上
在“持续共生”办学理念的影响下,学校将“培育、提升学生的生长力”作为主要教育目标。生长力集中体现于学生的学习力,具体而言,学习力主要涉及需要与兴趣、愿望与理想、信心与毅力、知识与经验、能力与品格5个方面。
对于每一名学生而言,生长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学校将课程建设的目标确立为“让学生的学习力拾级而上”,并为此构建了“三阶生长”课程,该课程由“生根”课程、“圆润”课程、“华茂”课程,及3个课程平台、6个课程总模块、12个子课程模块组成——
一阶课程注重夯实基础。“生根”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着重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主要由国家课程与地方规定课程共同组成,是每一名学生必修的课程。
二阶课程注重体验应用。“圆润”课程是面向学生群体的课程,即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丰富学生发展而开发的课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个性化发展,基于他们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优势,开发出来的学科延展课程;二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与发展,以便于学校开展贯通式教育而开发的衔接课程。二阶课程既有学生必选课程,也有学生自选课程。
三阶课程注重综合探究。“华茂”课程是在开展国家课程、地方规定课程、学科延展课程和小初衔接课程的基础上,为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主题探究和融合创生而开发的课程,具体包括课题研究和项目创作两个课程模块。三阶课程是最高阶的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和融合创新能力,只有少数学生才能胜任,是面向个体学生的课程。
聚焦“五育并举”:学校课程迭代升级
为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以“五育并举”为原则,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尝试在课程建设中走出一条“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序列化”之路。
“生根”课程开展“四环”深度互动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功能的有效实现,离不开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学校在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与地方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力求通过主题教研、大单元教学设计、深度学习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为此,学校针对“生根”课程探索出一套“助学促生的四环深度互动教学”的操作模式,包含触动与诱发、发现与分享、对话与深究、实践与反思四个环节——触动与诱发环节要求教师找准学生心灵的触发点,如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唤醒学生深层的学习动机,包括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等;发现与分享环节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机会,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对话与深究环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大家的发现进行深度对话与探究,以更好地促进理解;实践与反思环节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概括、整合核心知识,并引导他们迁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
延展课程抓牢三个“主阵营”
延展课程属于“圆润”课程,目前,学校的学科延展课程共有语言与人文、数理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劳动与实践5大类,48门课程,涉及9个年级,包含分年级的必修课程与分学段的选修课程。学校采用阶梯递进的方式,牢牢抓住三个“主阵营”——为学生普及兴趣培养的年级生长课程、精品专业培养的校级生长课程、辅助专业进阶提升与特色发展的周末托管课程。通过教师自主申报、学校科学统筹、课程公开招募、网络优先选课、学生走班上课的操作模式,以及“普及—提升—优化”的实践过程,学校在48门学科延展课程中挑选出一批精品课程。
例如,美术剪纸课程遵循“传统+创新”原则,以国家课程内容为基础,通过大单元教学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将部分内容逐步融入剪纸化教学过程。整合后,该课程重点挖掘区域特色文化与地方课程资源,以项目化学习方式落实于各个学段:三、四年级以节气为主题,以学校水果采摘为活动内容,让学生亲近、热爱大自然;五年级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让学生回归本土、热爱家乡;六年级以周边的当代建筑为主题,让学生提升国际理解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此外,该课程在学校“三阶生长”课程体系的建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阶梯状的发展样态,通过常规课、生长课、精品课,分别落实剪纸知识与技能的整体普及、群體提升、个体创作,使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实现了美育的升级。为提高剪纸课程的辐射作用,学校将优秀剪纸作品设计制作成文创产品,作为学校的宣传用品,使剪纸与师生的学习、生活相融合,实现了生生、师师、师生的共同成长。学校“剪纸美育实践基地”成为高新区中小学美育实践基地,师生的剪纸作品也在各级各类比赛的交流展示中屡创佳绩。
衔接课程实现特色发展
学校积极探索九年义务教育贯通式的课程改革路径,将小初衔接课程打造成为学校特色课程,以培育学生的学习适应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等,促进他们走向持续发展。该课程通过从初中向小学衔接(前置)、从小学向初中衔接(扩展)、小学与初中交汇(交叉)三种衔接方式,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国家课程以及文化理解、自然探究两门跨学科课程,具体而言:语文课程围绕核心阅读知识、作文知识开发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数学课程围绕经典的数学思想方法开发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英语课程将音标教学内容前置,同时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群中学习,扩展学生的语言经验;文化理解课程围绕社会人文的核心知识及社会人文的基本观念展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地域文化;自然探究课程围绕科学实验和经典科学思想方法展开,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此外,衔接课程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展开,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大主题—主问题—问题串序列”的层次依次推进,并采用深度学习的课题式问题和项目式问题来进行设计。以文化理解课程《成都美食文化——火锅》单元为例,教师可以从历史视角为学生介绍火锅的历史发展,从地理视角带领他们了解火锅的产生与地形及气候的关系,从道德与法治视角向他们渗透成都火锅的餐桌礼仪及相关中华文化等内容,如文综组教师以大运会为背景,设计了“迎大运,与火锅相约”专题课程,并将课程情境设定为“请学生以东道主身份欢迎来自海内外的朋友”。课前,教师让学生查阅文献,了解成都火锅的悠久历史和特点,指导学生对本地火锅店进行调研,了解各个火锅店的名称、位置、交通、特色、价位、人气、员工礼仪等信息;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分别从谈火锅、绘地图、知礼仪三个方面汇报前期调研的成果,带领学生走进成都的饮食文化,感受成都火锅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文化之家国情怀,也使他们的学习适应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华茂”课程指向融合创新
“华茂”课程分为课题研究类课程和项目创作类课程,前者从自然探究、社会探究、人文探究三个方面入手,包含走进生命、农耕之妙、趣味自然、地理环保、节日溯源、城市亮点等多项课程内容,侧重于引导学生研究与发现,最终帮助他们获得理性结论;后者分为设计创作类和研究报告类,包含微电影制作、人工智能、科创探究、排洪渠之秘、守护双龙河等课程内容,侧重于引导学生探究和创作,最终帮助他们完成实践类优秀作品。
“华茂”课程采用人员负责制,项目导师需以学生的学段、年级为单位,本着“聚焦于生活、落地于现实”的原则,结合地域性和时效性特征选取适合的课程内容,确定具体的课程名称,并召集一批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组成项目团队,自主统筹规划、开展课程内容。以“农耕之妙”课程为例,学校依托劳动实践基地“拾稷园”,在各年级开展“拾稷园+”问题研究及项目创作,从选种到育种、从播种到插秧、从松土到施肥、从养护到采摘、从分享到义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原理和方法,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学生在付出辛勤汗水的同时,感受自然界生物间的和谐关系,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建立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真正实现“以劳养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促能”的育人目标。
落实“五育融合”,实现“五个共生”
“五育并举”,立德为先;“五育融合”,持续共生。学校以课程为立足点,借助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努力实现“五个共生”。一是“浸润共生”育德:开展课程化的研学旅行活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生志愿者进社区及企业活动、节日教育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多种形式,以强化实践育人,德润人心,诚行天下。二是“文化共生”育智:通过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规定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建设“书香校园”,举办千人诵读会、千人书写赛等系列活动,旨在以文化人,启智增慧。三是“运动共生”育體:积极推行阳光体育活动,创设“篮球+体育舞蹈+X”模式,组建以17个体育类社团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帮助学生强健体魄、愉悦身心。四是“创新共生”育美:注重艺术特色发展,发挥美育实践基地的引领辐射作用,以剪纸、书法、合唱、器乐等艺术特色课程为载体,开展丰富的美育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其心灵。五是“体验共生”育劳:开展以劳动教育课程群为核心的劳动体验教育活动,涵盖微田园课程、“拾稷园+”课程、校园特色手工课程、劳动志愿者服务课程、职业体验研学旅行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技能,培养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
未来,学校将继续在“三阶”生长课程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让每个生命更好地生长,实现春风化雨、秀木成林的教育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