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返乡创业大学生宋文博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

2023-12-29 07:59吕太明王书理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农人平菇蘑菇

| 文/吕太明 王书理

宋文博是河南省鹿邑县唐集乡大宋行政村90 后大学生,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宋村人,他对农村和土地都有深厚的感情,在填报大学志愿时,选择了河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自考河南科技大学本科生物技术专业,2012 年毕业实习开始,携带菌种回家实验,进行平菇生产,立志扎根农村,建成了博蕈家庭农场,发展特色种植,辛勤耕耘劳作,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运用知识科技实现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的转变,逐渐挑起乡村振兴的大梁。

一块地收三茬,先是种植一茬蘑菇,接着种植一茬香瓜或西瓜,再套种一茬红薯或者玉米,茬茬丰收。摸索出这套“西瓜红薯套作”和“蘑菇西瓜涵养”模式的是90 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宋文博,也是河南省鹿邑县博蕈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博蕈家庭农场现有200 亩土地,种植作物包括有机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等,其产品品质佳、口感好,深受消费者青睐。

他说:“用技术改变传统农业模式,不仅能提前农作物的上市时间,还能提高土地、农膜、水资源的利用率,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携菌创业:干给乡亲看

今年31 岁的宋文博是土生土长的河南省鹿邑县唐集乡大宋村人。2013 年7 月,他毕业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所学专业是生物技术经营;同年,他自考河南科技大学,本科攻读生物技术专业。他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和土地都有深厚的感情。”2012 年实习时,宋文博立志扎根农村,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家乡的发展建设。一毕业他就选择了返乡创业,并于2015 年,创建博蕈家庭农场。

平菇种植是宋文博返乡创业做的第一件事。

第一年种平菇的时候,由于不知道菌种灭菌需要严格的无菌环境,再加上宋文博和父母白天忙着做农活,一家人只好晚上加班“干活”。结果,第一批菌种“全军覆没”。

“缺少经验不怕,多种几次就有了。”宋文博想,蘑菇得先有个“无菌房”。

2013 年,宋文博给蘑菇搭建了“砖头房”,由于通风环境无法保证,种出来的蘑菇个个长长得像鸡腿菇一样。“我爸妈一直做小生意,性格幽默,对顾客说,这是我们家的‘鸡腿菇’。没想到回头客还挺多,说我家的‘鸡腿菇’口感好。”宋文博说道。

2014 年,宋文博扩大了平菇种植规模,又给蘑菇搭了“竹竿房”。结果,一场大雪没撑住,全塌了,就连棚上面的棚膜也随着一场大风飞走了。后来他出去参观学习,回来后又追加投资,重新扩大规模,建了10 个钢构棚。

“我能种好蘑菇,得感谢母校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和我的老师陈世昌。没有他们的支持以及技术上的指导,我会走不少弯路。”聊起母校对他的支持与鼓励,宋文博充满感恩。犹记得2015 年,种好的菌袋,菌丝都长满了也不出菇,宋文博急得直挠头。最后还是老师帮他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因为天气过热,菌丝中长出了杂菌。后来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问题得以解决。

“如今我有10 个钢构棚,‘蘑菇房’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我也试过种杏鲍菇,结果菌种出现问题,全都长成了‘平菇’,所幸也不算赔本。去年,我又种了一棚的羊肚菌,长势良好,收获也不少。”宋文博自豪地说。

家庭农场:带着乡亲干

“只有通过学习技术、不断创新,我们才能改变传统模式对农业发展的束缚。”宋文博说。过去的10 年里,经过不断地摸爬滚打,在母校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宋文博成功摸索出西瓜红薯套作模式和蘑菇西瓜涵养模式。西瓜红薯套作模式的好处是不仅提前了西瓜和红薯的上市时间,同时还能提高土地、农膜、水资源的利用率。一年下来,一块地就能收三茬,收益自然就高了,算得上是国家近几年提倡的“藏粮于地”了。

宋文博向笔者分享了技术给他及他的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宋文博说:“一座大棚的蘑菇,头一年的8 月初进棚,第二年的四五月份是蘑菇的生长和采收期,之后菌袋就不再出菇。之后几个月的空闲期,可以利用大棚的温度优势种植一茬香瓜、西瓜或者玉米。不仅能够增加收益,还可以改善水渍、碾压形成板结的土壤环境,为蘑菇丰收打下基础。此外,因为大棚昼夜温差大,棚里的瓜果不仅品相好且甜度高,在市场上广受好评。”

“运用新技术种田绝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如用无人机打药,原来给一块地打药可能需要十几个人工作一下午。现在,30 亩的红薯地,我早上把药拌好,无人机一个小时就搞定了。而且以前人工打药只能毒死叶子表面的害虫,无人机扇叶带动的风可以直接吹到叶子的背面,彻底清除害虫。这样的操作不仅省时省力,还能增加庄稼的收成。原来种娃娃菜,都是人工一陇一陇、推着小耧跑出来的,现在一台拖拉机,一天就能耩60 亩,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宋文博坦言:“技术种田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新技术的使用都需要长期的实践,农机的投资也非常大。希望今后在技术投资上能得到相关部门更多的支持。”

土地流转:融入家乡变

2015 年,为流转土地、获得村民的支持,宋文博3 个月跑遍了全村的村民组和农户家。他的真诚和热情最终打动了村民,成功流转土地200余亩。

2017 年冬,宋文博的蔬菜喜获丰收且行情也好,却受限于当时村里的道路狭窄,大车无法进地运输。恰逢县上领导到村里考察,了解情况后,第二天就安排挖掘机、推土机深入地头解决问题。后来还将宋文博的家庭农场纳入村村通规划,切实解决了农场蔬菜“走出去”的问题。

2020 年,农场桃树进入第五年的结果期。可当年夏天雨水较多,造成大面积落果,宋文博损失了几十万。唐集乡党委书记马廷俊和农商银行的领导吴振峰了解到情况后,及时给予帮扶,将宋文博流转承包土地中的160 亩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解决了贷款难的问题,为农场经营注入资金。

2022 年冬,宋文博的蔬菜又获得大丰收,可受疫情影响,销路让他十分犯愁。在县委、县政府的宣传下,由县政协牵头,帮他解决了60 亩娃娃菜的销路。

宋文博说:“创业路上我得到村民、母校、政府太多的支持与帮助,我愿力所能及地为家乡作点儿贡献。”

2019 年,农场临近的村道实现硬化后,宋文博自费安装路灯,让村民有了一个亮堂的道路环境。2020年,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他买了20箱方便面、20 箱水送给村里的疫情防控卡点。受访时他说:“我准备买些材料,再联系村委会把农场旁边经常被雨水冲塌的路口修整一下,做一做道路维护。”

2017 年,宋文博的博蕈家庭农场项目获得“八方援”河南共青团主力脱贫攻坚行动项目大赛三等奖。2019 年和2021 年宋文博两次被鹿邑县宣传部和共青团鹿邑县委授予“鹿邑向上向善好青年。”

如今,博蕈家庭农场已带动辐射周边4 个行政村60 户群众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10%以上;为周边村民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帮助十余家贫困户实现脱贫。

宋文博的平菇种植技术已非常成熟,他打算再扩建十多个大棚,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无偿提供菌种和技术(包括原材料等),帮助村民增收。宋文博说:“村民自己管理,种成后我负责回收和销售,一方面解决了群众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在村里打造规模化效应。同时,我还准备继续摸索羊肚菌的种植技术,扩大规模,改变现在单一的平菇种植现状,增加收入来源。”

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乡村发展回馈以更多的人生出彩,可以说大学生返乡创业,拓展了乡村产业,让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返乡创业对宋文博来说是一次事业的转折点,但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运用学习到的技能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融入到乡村振兴之中。

猜你喜欢
新农人平菇蘑菇
平菇种植记
大数据时代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研究
蘑菇
平菇冬季提温发菌效果好
“新农人”吴迪,互联网+农业+现代管理,玩转现代“酷农业”
蘑菇伞
新疆发现巨型野蘑菇重3.6公斤属于无毒类平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