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双 李海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旅游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为了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不深,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通道不畅等问题,国务院在2019年年初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同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等级技能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师资建设等内容与1+X证书制度有机结合,稳步推进学生毕业证书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紧密衔接,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1]。1+X证书制度强调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培训并举,通过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四方参与,全方位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1”与“X”分别从不同维度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而“+”则意味着学历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2]。总体而言,1+X证书制度的提出源自社会经济背景下行业企业的具体职业要求。1+X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实现企业、高校、学生等多方共赢,并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培养模式、评价维度等方面的改革,加深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符合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商务英语专业技能、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多层”“多元”的人才培养要求和1+X证书制度的双重推动下,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有待优化和完善,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多元需求。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和跨境电商的飞速发展,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模块没有及时根据市场行情进行除旧布新及整合添加,导致整体课程结构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3]。具体而言,专业定位与方向设置过于空泛,既未能充分融合行业企业标准,又未及时跟上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的发展情况,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架构与现实需求脱节。部分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没有对相应职业技能证书进行明确分类。就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而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大致包含商务英语翻译证书、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际人才英语考试证书等语言类、商务类证书。部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倾向英语语言知识,涉及跨境电商、商务英语谈判、商务电函书写等商务类课程开设不足,导致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程度不高。部分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整体课时安排不合理,理论学习课时偏多,缺乏1+X证书相关的实践课时。实践类课时的安排对培养学生的外贸业务操作能力至关重要,而当下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实践课时,不利于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学生对职业技能证书的认识存在盲目性,对未来的职业定位不清晰,未能有效实现1+X证书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辅助专业教学的功能。
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向复合技能型劳动人才,多数高职院校未以就业为导向深度落实产教融合,校企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导致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定位与市场行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存在偏差。
合理的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方式不仅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催化剂,而且是衔接学历证书和技能资格证书的纽带,更是塑造学生核心职业技能、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保障。虽然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已逐步推进,但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与1+X证书制度有机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仍然不足。从内容上看,很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学分分配上侧重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突出商务英语专业中的商务特色。从课程评价内容上看,商务英语的专业课程仍以理论性评价为主,未能将实践性评价充分纳入评价体系。从课程评价主体上看,单一的教师评价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所占比重较低;校外合作企业对课程评价的参与度不高,未能有效实现教师、学生、企业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从课程评价方式上看,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仍以传统的笔试、口试形式为主,在商务英语职业专项模块课程评价中未能融入技能操作、职业技能鉴定等多元评价方式,未能有效促进各类职业技能证书学习成果的互通转换,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职业定位不清晰、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认识不清晰,对职教改革方针政策了解不及时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需求[4]。调研结果显示,一方面,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大多为英语语言专业出身,对商务领域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实践经验。当前大多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长期以来从事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和相关教科研工作,职业资格证培训和教学实践经验相对匮乏,有少部分教师甚至还未取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高职专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承担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仅有少数教师有社会企业实践工作的相关经验。尽管高职院校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积极参与企业实践,但是在短期的企业实践中教师很难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技能岗位、运营数据、管理策略。此外,在企业实践的商务英语教师群体和高职在校学生之间存在教育背景、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教师在企业实践中吸收的养分很难原汁原味地补养给学生。因此,高职商务英语教师面临着市场信息更新滞后、实践操作能力较弱、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等问题。
综上所述,同时具备理论教学素养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创设了学习专项语言技能的环境,模拟了真实的职场情境,对培养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依然没有建设相应的商务实训室、英语翻译实训室、语音实训室等,商务英语教学实训建设不完善、设备匮乏,难以满足学生在虚拟仿真环境下进行实操实训的需求。多数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对接的顶岗实习实践企业与商务英语专业并不对口,无法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学习。为数不多的对口企业主要是中小型规模的进出口外贸公司,这些公司不像大规模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那样大批量接收顶岗实习学生,因此,他们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这些公司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考虑到实习学生工作时间相对较短、业务生疏,往往会给学生分配与专业知识内容不相关的工作任务。综上所述,由于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习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少,实践、实训等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协议层面,“订单班”规模难以实现,实践教学体系难以形成。
商务英语专业应实现1+X职业技能证书标准与课程标准的有机融合,借助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标的知识技能点,重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首先,依据1+X职业技能证书标准确立教学目标。依托各类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项目培养学生适应行业岗位的能力。基于专业岗位能力需求框架的具体要求,确立学生所需的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其次,对照1+X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标准,使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技能考核与课程测试统筹评价各方面实现有效融通[5]。具体而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各类核心课程应对照相应的1+X证书的职业标准,调整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评价考核等内容。最后,为了充分考虑商务英语专业对应的各类岗位的具体需求,专业教师应运用项目驱动以及情境化教学模式,模拟公司环境,创建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在仿真职场中进行教学活动,有效增加实训模块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比重,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效结合。
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模式应从现有的知识技能单一评价模式转向复合型、应用型评价模式。一方面,应当在明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1+X职业资格证融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学分换算等方式,落实1+X证书制度。从评价内容上看,既要重视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又要同步关注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人文素养的平衡发展[6]。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或者仿真实训项目,将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项目执行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形成以“X”证书为标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从评价形式上看,除了传统高职商务英语的笔试、口试等测试形式,还可通过企业平台大数据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实现师生、生生评价的基础上,融合企业评价模块,实现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的态度、知识、技能的有效对接。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能深度了解专业,发现未来的职业发展契机;学生在教学中能收获知识技能,享受学习乐趣。因此,要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兼顾校外评价,构建多方评价体系。从评价维度上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除了开展社会普遍认可的英语等级考试,还应对照行业要求及专业教学标准,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同时,应根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证代考”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类别,吸纳行业企业参与考核评价,评定专业人才培养是否达标,从而实现对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的英语技能和其他相关业务能力的真实考评。
首先,高职英语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日常教学教研工作中不断反思,积极提升自我,强化对行业领域核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时更新和补充自我知识结构[7]。在此基础上,高职英语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高职商务英语资格证书相关知识点,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做准备。
其次,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并以此为抓手提升教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此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积极开展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合作,打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多维度丰富商务英语专业知识,提升英语教学核心素养。
最后,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加强与证书培训及评价组织机构的合作,实现培训培养互通、师资建设互通,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持。同时,高职院校应为高职教师提供对接优质企业的契机,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使其及时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反思教学内容和策略,提升自身教学业务能力。此外,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健全校内专家与企业专家双向互派机制,引进“技能大师”“产业导师”等高级技术型人才,全方位提升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团队的水平,从而组建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健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团队的管理制度与考核机制,分阶段针对课程负责人、产业导师、专业负责人等开展专业教学方法、企业发展动态、课程资源建设等培训。
除了传统的商务实训室、英语翻译实训室、语音实训室建设,高职院校还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强视听说综合实训室、跨境电商综合实训室、外贸业务综合实训室等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及时更新软硬件设备,实现校内实训条件的全方位升级,打造集实践实训教学、企业生产、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层次教育实训基地。
1+X证书制度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来说是一个契机。在1+X证书制度下,一方面,高职院校能参照行业企业对岗位的技能需求调整商务英语的专业课程设置,从供需两端相向发力,提升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降低企业职前培训的成本,缓解企业招聘压力,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的目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完善校企合作的实施机制,为学生提供对口岗位的实训机会,帮助其深入了解岗位的工作要求与内容,实现自身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1+X证书制度的广泛实施与深入推广过程中,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高职院校必须深入领会1+X证书制度的内涵,加快与职业教育培训、社会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并健全职业标准。高职院校要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具体内容与要求为引领,优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更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促进多元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最终实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质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