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优化策略

2023-12-29 02:18宋瑞超毛龙生黄维铭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介体客体育人

宋瑞超 毛龙生 黄维铭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a.管理学院; b.后勤处; c.资产处, 江苏 无锡 214121)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世界上万事万物均在一种生态——生长的动态平衡中。”[1]借助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作一个生态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处于平衡与失衡交替的动态发展过程。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悄然变化,系统失衡现象屡见不鲜,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应主动迎合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要素之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指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实现育人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方法之间,以及高校、社会、家庭、网络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托和制衡的各种关系的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诸要素在动态平衡中和谐共生,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借助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主要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主体(以下简称“生态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客体(以下简称“生态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介体(以下简称“生态介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体(以下简称“生态环体”)。

1.1 生态主体

生态主体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教育主体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为开端。生态主体与受教育者人格平等,生态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并非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而是处于相对合理的主导地位,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生态主体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以党和国家为高校制定的发展政策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理念,设置教育目标,选择符合受教育者道德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体现创新性和全面性。生态主体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1.2 生态客体

生态客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在高校,生态客体主要是学生群体。高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围绕教育客体这个中心,传授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实践,实现教育主体既定的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就是让教育客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高尚的信念,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1.3 生态介体

生态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主体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需要一定的媒介作用于教育客体,才能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充当了媒介的角色,因此,被定义为教育介体。生态介体是教育主体完成教育任务的支撑条件,是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生态介体具有时代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教育实效,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大学生身份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见的方法有理论讲授法、实践体验法、典型示范法、分析比较法、情景感受法、自教自学法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网络平台的推广,各类新媒体日益成为新兴介体,并被教育客体广泛接受。此外,讲座、竞赛、演讲、社团活动也是有效的教育介体。

1.4 生态环体

生态环体是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系统的统称。生态环体包括学校子系统、家庭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这3个相互关联的组件。一是学校子系统。学校是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场域。此域场包含物质空间环境和文化空间环境,两类环境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形成学风优良的校园子系统,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和有力的文化依托。二是家庭子系统。生态客体接受的最早期的教育就来自家庭。人出生到这个世界,首先接触的就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对教育客体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三是社会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既包括政治制度、运行机制、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又包括文化发展、民族传统、社会习俗等因素。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积极的因素可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2 理论之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关联配合度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就是协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将生态要素各自归于生态位,将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落到实处、做到细处、延到深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1 落实“三全育人”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意识形态的工作,厘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其中,“政治信念”是培养的重点,“全面发展”体现了培养目标,“全面培养”是培养的过程要求。一是全员育人的要求。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狭隘地认为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从高层校领导到基层普通职工,都应该是教育主体,都应在不同的岗位上承担不同的育人职责,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二是全过程育人的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且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前延后伸,在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安排入学教育阶段的教育活动。在学生毕业时,也应教育学生文明离校。在校园生活中,辅导员、班主任、后勤职工都应因势利导采用合适的方式教育与引导学生。三是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从教育环体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高校子系统的任务,又是家庭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的责任,需要环体系统中的各子系统通力配合,协调各种育人资源,构建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

2.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客观诉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教育实效[2]。一是加强生态主体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主体多元化,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后勤教辅人员等。不同岗位的教育主体在育人过程中进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此外,教育主体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营造教育氛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加强主体建设,那么就能带动其他要素提升,提高教育实效。二是从辩证角度分析,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统一体。教育主体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促进教育客体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客体的客观状况和实际反应对教育主体有反作用力,能够检验教育主体的工作效果,是教育主体工作效能的反馈。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对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协调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互促互进,提升教育效果。三是创新教育介体。教育介体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它不仅可以作为“媒”,发挥联系和连接的作用,而且可以作为“酶”,起到催化和推动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教育介体进行大胆创新,选择优质的教育内容,更好地利用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四是积极改造教育环体。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主动适应外在环境,又要改造外在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教育的发展。

2.3 化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的内在需求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高校整体认知不足,教育主体能力不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不能同向同行,教育介体不能与时俱进,教育客体存在排斥思想等现实困境。这些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是部分高校虽然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但是“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普遍存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可以促使高校将重视变为“重做”,并独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二级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人力和财力投入,解决表面重视的问题。二是教育主体工作的积极性和教育能力有待提升。高校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既有利于直接引进高水平、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又可以对现有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以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各类教职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教育教学能力,扭转思政课专项经费落实不到位、教育主体职业倦怠、人员不足的局面。三是教育内容滞后、方法刻板。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充分挖掘教育介体中的育人元素,将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对接,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能够改变教育客体的错误思想,让教育客体学有所得,提升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3 缘由之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不平衡的原因探析

3.1 意识形态薄弱化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文化融通化的当今时代,意识形态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且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一是意识形态具有普遍性和群众性特征,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因过分强调国家、政党的政治性,而忽视了将深奥、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通俗化、具体化,导致理论既没能“掌握群众”,又没能“被群众掌握”。二是意识形态具有排他性与兼容性特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却弱化了意识形态的指导,淡化、否定了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使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是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冲击着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导致全社会无法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长此以往,社会公众就会失去政治引领与道德准则,思想政治教育注定失败。三是意识形态具有稳定性与变迁性特征,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反应迟缓,一旦新政策的推行损害了社会民众的利益,便会失去政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无法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渗透与理论创新的统一。四是意识形态具有理想性与实践性的特征,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一套值得信仰的价值体系和可以传承的价值标准,不能为社会个体的生活方式及精神追求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无法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导致社会容易出现价值紊乱、信仰真空等精神危机。

3.2 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价值观多元化的态势日益显现。这一态势的出现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政治运行重心由集中向民主的转移,文化格局从封闭到开放的嬗变,以及社会整合由组织到个人的变迁等方面的影响[4]。当前,中国社会共存着多种思潮,包括无私的利他主义、狭隘的极端主义、诡辩的相对主义、庸俗的消费主义、盲目的怀疑主义以及精致的利己主义等。显而易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无私的、利他的,是社会的主流,应大力培育和践行。其他社会思潮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干扰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加以重视。

狭隘的极端主义是一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它往往使人固守一隅而放弃全面、客观、公正的视角,习惯性地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一个层次看问题。久而久之,偶然事件被无限夸大,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极其危险。诡辩的相对主义以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性为借口,混淆是非界限甚至以非为是,是非颠倒,不讲立场,没有原则,损害社会交往的规则,使一个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使一个公司无视国家法律,使一个学校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庸俗的消费主义是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使心为物役,消费异化,导致当代大学生荣辱观念的混淆、是非观念的颠倒,社会风尚遭到侵蚀。盲目的怀疑主义迷惑性强,使人不加分析地怀疑一切,容易使社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道德模范人物事迹,都难逃其怀疑之列。功利的实用主义使教育者为了“升官加薪”而创先争优,使教育对象为了“体面工作”而追求入党,无利不起早,无益不做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是工于心计、圆滑世故,一举一动都笼罩着利益的影子;或是把利益当作唯一的驱动,原则、信念都可以为了利益让路。精致的利己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升级进化版,隐蔽性极强,很容易被一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接受,导致其在社会上蔓延,对社会危害极大。

3.3 新媒体无序扩张的限制

所谓新媒体主要是依托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和开展主客体互动的新型媒介,其中以微博、微信、抖音为典型代表。新媒体的出现迎合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知识甚至制造热点的强烈需求,与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相契合。因此,新媒体一经出现便迅速渗透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新媒体还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不重视新媒体、挖掘新媒体、引导新媒体,那么势必会导致其野蛮生长,肆无忌惮地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大学生的行为,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使大学生逐渐沦为新媒体的奴隶。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无序扩张带来的诸多问题。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逻辑思维不同。以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遵循商业逻辑,关注经济效益,追求最大利润。而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文逻辑,强调人的自由发展。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大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迎合,更不是毫无原则地退让。当前,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使用群体从众心理较强,思想政治教育介入该群体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够。新媒体自身的商业属性给学校发展带来了诸多新问题、新情况,例如,新媒体迅速且无序的扩张严重冲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甚至出现“课上辛苦一年功,不及抖音一分钟”的尴尬局面。如何有效、有序、有力地规范新媒体功能的发挥,俨然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崭新课题。

4 进路之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策略

4.1 建强生态主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领路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优秀的教师团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保障。高校要想把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关,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校考核教师应把教师的政治觉悟、道德情操放在首位,打造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要选拔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充实教育主体队伍;另一方面要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培训或研修等手段,不断提高教育主体队伍的道德风尚。

二是提高综合媒介素养。新媒体时代要求教育主体能够适当利用现代化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能够主动使用新媒体,借助新媒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班,举行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网络新媒体、自媒体、微媒体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操技术的传授,使教育主体在方兴未艾的微时代,运用好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挖掘新媒体资源,多途径、多时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建立教学群,教师可以将自制思想政治理论的微视频、正能量的影视作品、课堂教育教学的讲义等上传至教学群,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延伸教育时间,拓展教育空间;也可以开设网络直播课程;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号,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公众号的影响力。

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制定激励性政策和奖励性制度,在薪酬体系和职称评定制度上,综合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激发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具有获得感、成就感。在维护师资队伍稳定的同时,还要激发队伍的活力。适当的流动,能够拓展教育主体的发展空间;健全的流动机制,能够形成结构更加合理的教育主体队伍。

4.2 教育生态客体,提升自我学习意识

生态客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与生态主体相对应的要素。建立良好的、共荣共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可以大大缩短生态主体与生态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建立生态主客体之间“同悲同喜”的情感磁场。因此,高校要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生态客体对生态主体的“寄生”关系,建立生态“共生”关系,构建生态“共荣”机制,积极培育生态客体,使之与生态主体在地位上实现平衡。一是重视客体差异,更新教育观念,正视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强化责任意识,满足客体个性化的需求,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客体学习的动力。二是加强客体知识探源,明确主客体的不同定位,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改善客体受教育的方式。三是增进客体情感依属,明确知识的教与学是影响生态主客体关系的基础性因素,明晰心理的相互认知程度是师生间沟通与理解的基础,明了情感投入的多少将会直接影响生态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4.3 创新生态介体,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要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为蓝图,以重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为框架,以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为突破,更新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创新生态介体,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学生的情感问题、心理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时事政治问题,都要及时、适当地考虑。高校应建立集体备课机制,将这些素材动态融入教学内容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同时,要协调好思想政治课程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内容的幅度和深度,避免内容的遗漏、丢失或重复。二是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不平衡状况的出现给教育介体创新提供了动力源泉。课堂和网络齐头并进,线上和线下同步开展,融合型教学模式为思想政治课改革教学方法提供了借鉴。上课前教师上传课件、资料,发布任务;上课时教师组织讨论,答疑解惑;下课后下达任务并检查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学空间和延伸了教学时间,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感染力。除课堂理论讲授、课堂研讨、情境模拟外,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基地 “沉浸式”教育等更加“接地气”的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教育介体。三是发挥高校德育“大熔炉”的合力作用,树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理念,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促进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各类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频共振”。

4.4 完善生态环体,构建“三全育人”联动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仅仅依靠教育主体往往事倍功半,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融合生态环体的力量,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基础上,增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精心做好各个环节的育人工作。一是生态环体中的校园子系统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努力营造干净健康的校园环境,在校园物质建筑和文化载体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以文化育人的目的[6]。高校要深入挖掘校园建筑、名人雕像、名人题词、学校发展历史的价值寓意,挖掘校园路标、景观名称、宣传材料等蕴藏的价值元素,让学生在学校子系统中感受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在无形的熏陶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二是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细致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状况。高校可以组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主动带领学生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并积极指导学生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义[7]。高校还可以与相关政府部门、公司企业联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介体客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介体不同投加方式强化低温污水生物反硝化脱氮
漆酶介体催化的研究进展
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生物膜传质分析
一种基于电荷转移的电催化氧化还原系统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