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夏青 吴春京 李芊 张郢
海归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22 年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 年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1]在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加大海外留学优秀青年引进力度,海归青年教师也凭借先进的科研理念在高校育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抓好海外留学归来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潜能,帮助其适应环境、落地生根,对于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也为高校海外归国青年教师的发展壮大带来新的契机。以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为例,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占全院教师的比重达60%。2017 年至2022 年,挂靠研究院党委的材料基因工程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完成首期建设,汇聚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160 余人,其中海外高端人才近50 人。随着青年海外归国人才数量的持续增长,海归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日益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2]
近年来,有关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反复在重要场合不断被提及。然而,海外归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完全照搬已经初步成形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其自身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断点”以及“意识形态冲突”和“逆向文化冲击”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当前大部分海外归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要面对的困难。因此,深化研究海外留学归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进一步提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归青年教师一般在国外学习生活数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国外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思想、心理及工作状况、适应情况体现出与普通青年教师不同的特点。以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海归青年教师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访谈进行调研,分析其特点,剖析其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主要为以下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断点”。我们把这种“断点”,理解为因环境变化,导致对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宣讲教育、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等不能正常进行、不能显示成效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通过调研发现,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断点”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思想认识上的“断点”。海归青年教师在国外多年,从个体上来讲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缺乏感同身受的理解。二是组织机制和教育内容上的“断点”。海归青年教师身处异国,不同国家关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运行发展的理论体系不同,如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现代西方国家流行的是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以及生态主义、女权主义等,海归青年教师长期处于西方环境,政治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政治热情参与度不高。
第二,意识形态冲突。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历史传统、发展道路、道德伦理和文化理念存在较大差异,海外留学归国青年教师长期处于国外,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受西方环境影响较大。作为对外交流的高层次人才,他们深处国外数年,凭借一腔热血回归祖国,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但是由于长期在国外学习生活,部分海归青年教师在思想价值的层面受国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是很大,对国内主流的意识形态有一定疏离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党的理论学习不够,对党的政策理解不够深入;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度较低;三是部分海归青年教师更注重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需要,规矩意识不足,对集体生活参与度较低。
第三,逆向文化冲击。逆向文化冲击也叫反向文化冲击,主要指旅居他乡的人们在回到母国后需要经历文化再次适应的过程。[3]对于海归青年教师来讲,需要适应的有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适,这些方面看似简单,但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非常容易给其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工作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不利于其充分发挥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理念和创新能力。笔者通过问卷、一对一访谈调研了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50 名近五年留学归国的青年教师,了解到其实际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难以积极融入基层组织和科研团队,不熟悉国内工作环境、科研环境;二是不适应高校的各项工作制度和流程;三是因住房、家庭成员工作和上学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
结合以上对海归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分析,为教育和培养一批批能力强、素质高、留得下、靠得住的优秀海归青年教师,从而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发展,学校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实施海归“青椒”“薪火计划”,开展喜闻乐见的多样活动,创新思政工作方法,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途径,着力加强海归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引导,扎实推进海归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通过配备“引导人”、引导“软着陆”、浓浓“中华情”、代代“薪火传”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引导海归“青椒”从内而外、从心到身地融入国内,解决其思想政治教育“断点”“意识形态冲突”和“逆向文化冲击”等问题,促进其生活和谐、事业发展。
第一,构建“两级联动”机制,配备海归“青椒”双线“引导人”。院党委层面建立青年教师领航工作站,基层党支部层面设立各具特色的青年教师领航工作室;院党委书记担任工作站第一责任人,教工党支部书记担任工作室第一责任人,支部设立青年委员对接具体工作。形成院党委和教师党支部“两级”联动机制,上下无缝对接,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在原有科研梯队“传帮带”的基础上,充分盘活院领导班子、所(中心)负责人、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和退休老教授资源,为海归青年教师配备学术导师和政治导师“双导师”,不断加强对海归青年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学术导师从院士、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中选拔;政治导师从党龄在十年以上,在具有一定基层党务工作经验的党委委员和教工党支部书记中选拔。
第二,突出凝心聚力,引导海归“青椒”实现“软着陆”。增设院领导联系海归青年教师的“倾听时间”,倾听青年教师的呼声,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思想,给予他们更多切实的参事议事的民主权利,从思想上、工作上以及个体情感上全面关心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组织和学校的关爱。围绕海归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个人成长、生活适应等方面制定计划和方案,设立“院长奖教金”“新入职教师发展基金”,激励海归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定期举办“与海归面对面”“青椒沙龙”等品牌活动,通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搭建平台,选拔有着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退休教师担任关工委委员,通过“面对面”交流和“手把手”指导,为海归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和教书育人提供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广阔的舞台,让海归青年教师在提升获得感、幸福感中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和归属感,实现其国内生活的“软着陆”。
第三,实施“一引领三关心”服务,培育海归“青椒”浓浓“中华情”。研究院党委和教师党支部形成合力,“一对一”深入了解每一位海归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同时组织开展“与海归面对面”等活动,近距离听取他们留学之路和成长之见的同时,引领海归青年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主动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事业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共同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科研成果推进群策群力、稳步前进。海归青年教师普遍在回国之后面临着住房、子女入学、福利待遇等实际问题,基层组织及时从生活上、工作上给予帮助和关心关爱,解决其实际困难,保证他们能够沉下心来专注教学和科研。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海归“青椒”前往白洋淀、西柏坡、狼牙山等红色革命根据地,体验淳朴民风,重访红军驻地,探寻历史缘由,了解社会发展,充分认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发扬其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革命精神。
第四,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实现海归“青椒”代代“薪火传”。抓“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加强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书记亲自引领海归青年教师列席党支部组织生活和系所教职工大会,结合科研业务,借鉴他们在国外留学时的所见所闻和先进经验,引导他们参与讨论系所的发展方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以此凝聚海归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主动谋划和推荐海归青年教师参与调研考察、挂职锻炼、干部培训等工作,以便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到党的事业和政治生活中来。抓政治吸纳工作效果,建立重点培养吸纳入党的海归青年教师数据库,形成“一人一表”“一人一策”,夯实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基础。发挥“政治+学术”双导师作用,以活动、实践为载体激发海归青年教师的政治愿望。
通过以上工作,海归青年教师表达入党意愿、主动提交申请书和加入党组织的数量逐年增多。此外,有海归青年教师积极融入到服务社会工作中,如当选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亚太区主席,并获海淀区“五四青年奖章”;如被党组织推荐到党政部门、科技协会、地方挂职。还有海归青年教师坚持“四个面向”,如牵头建设“一带一路”腐蚀实验平台,研究成果服务冬奥场馆和川藏工程;如面向国家航空航天领域,解决我国“神州”“天宫”系列等重要装备关键部件材料在复杂环境中安全服役的“卡脖子”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