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质量路径探析*

2023-12-29 15:08吴莉婧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实务知识产权研究生

吴莉婧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 10014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的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驱动逐渐转为依靠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有赖于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顺利运行又有赖于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在新技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作为人才供给端的高校,在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方面依然面临诸多困境,人才培养质量难以符合社会需求,尤其是对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1]。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亟需改革,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1 知识产权人才社会需求与培养现状之间的错位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 年,知识产权人才数量超过100 万人,全国执业专利代理师数量达4 万人,全国中级以上(含中级) 知识产权师数量达2 万人。结合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面向知识产权运营和知识产权代理领域的国际化人才专项培训,需培养一支熟悉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规则、具备丰富实务经验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专业人才队伍,提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可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国家、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居高不下,尤其需要具有复合专业背景、实践能力强、具备良好外语能力及国际视野的高端知识产权人才。

社会是人才的需求侧,高校是人才的供给侧。比照时代与社会提出的复合型、实践性、国际化人才需求,高校目前培养的知识产权毕业生在质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与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1 专业复合型不强

虽然有学者建议将知识产权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来招生并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尚未获得广泛认同。实践中,知识产权的学历教育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3 个层次。多数学校是将知识产权置于法学专业下进行招生,有的学校在经济类专业下开设知识产权管理等专业。法学硕士研究生中的学术型研究生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专业,即知识产权不是独立的二级硕士点,常常是合并在民商法中进行招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法律硕士)中,尤其是非法本法律硕士,可以设立知识产权培养方向。在上述招生体制下,要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较大。

对于普通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而言,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乃至师资队伍,都与法学专业区别不大,知识产权本科培养的法学色彩浓厚,学生往往要学习法学的核心课程,另外再学习诸如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而这些专业课程也往往由法学教师讲授。如此培养出的毕业生具备了系统的法学知识,便于学生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资格考试或继续考取民商法方向的研究生。这些学生往往不具备理工科背景知识,导致在面对企业中的知识产权申报、检索、管理等以及司法实践中涉及专利技术的知识产权侵权处理等工作时,受知识结构所限,短时间内难以胜任[2]。

针对这一问题,也有学校尝试在知识产权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引入理工类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理工类课程安排得多,影响本专业的学习;安排得少,意义不大。而且工科专业众多,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不一而足,难以被寥寥数门选修课有效涵盖。专业壁垒的存在,导致本科毕业生难以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对于本科为法学的学术型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情况类似,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一直是法学专业知识。有可能实现专业复合的是非法学本科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尤其是本科为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这种培养模式类似于美国法学院的招生安排,先获得理工类本科学历,再继续攻读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的研究生。这种是目前最理想的专业安排,也是就业市场中较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非法本法律硕士在整体招生计划中仅占少数比例;二是并非所有的非法本法律硕士研究生均具有理工类背景,很多学生本科是人文社科类或经济类专业,难以达到知识产权工作的复合专业要求。

1.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以理论知识为主,虽然在本科与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均有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习,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效果有待提升。综上,目前知识产权的本科专业往往置于法学专业之下,学校组织的实习通常集中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如北方工业大学的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通常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进行实习,专业不可谓不对口。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毕业后,尤其是本科毕业后进入求职市场时,司法机关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且一般要求研究生学历。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及部分研究生需要在企业、律师事务所等机构解决就业。企业,包括知识产权事务中介代理机构的业务,与司法机关的日常工作大相径庭,学生在司法机关获得的实践工作经验,难以直接迁移到自己在企业的工作岗位。因此在企业相关负责人看来,学生的实践经验匮乏,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从而将其视为目前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不足[3]。

1.3 缺乏国际视野

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在大国博弈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为技术的竞争。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多与知识产权有关,我国政府与企业在国际上涉及的知识产权法律事务日益复杂,对涉外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处理国际知识产权实务,需要了解多国复杂的法律体系,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还需要使用多种工作语言,同时能面对国际法律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这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具备国际视野,掌握更多元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目前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在国际视野上有所欠缺,语言能力有待提高,难以有效满足社会对高端涉外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

2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存不足的原因分析

对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的上述不足,主要基于以下4 个原因。

2.1 跨学科学习精力有限

要成为复合型人才,就需要跨学科学习专业知识。在专业分工细化、专业壁垒高筑的现代知识体系背景下,要真正实现交叉学科学习难度很大。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尤其是法学专业的知识产权学生去学习理工科知识难度更大。有很多学校开设工科课程的辅修课,但实施效果不佳,能坚持学习并取得辅修学位的学生寥寥无几。

2.2 师资队伍力量有限

由于知识产权被置于法学专业之下,要学习法学核心课程,导致知识产权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是以法学教师为主体,且多为理论型教师。教师往往取得博士学位或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即进入高校成为教师,长于理论研究而弱于实务操作,在公司、律所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教师仅占少数。且目前高校教学、科研的考核机制使得教师难以将大量精力投入在校外的实务兼职工作。由此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也是以理论为主,与真正的实务工作存在一定的疏离,甚至与实务脱节。

2.3 实践教学课时有限

学生的实践能力本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得到培养,但目前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课时占比不高,通常只有一次集中实习的机会,本科学生大多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实习,研究生是否有集中实习的安排,取决于各学校不同的培养方案。综上所述,集中实习的机会成本较高,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实践工作经历。

2.4 国际合作机会有限

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开展国际合作。我国各高校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 展开过一些合作的学术活动,但存在合作范围有限、形式单一且深度欠缺的问题。目前与WIPO 展开合作的高校多限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建设学科,合作院校数量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合作方式多倾向于课题式合作和承办研修班,较少采用联合培育项目的合作方式,合作深度有所欠缺。

3 提升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建议

针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成因,需要通过学制设计、师资构成、实践教学、国际合作等多种路径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3.1 提供多元学制设计以提升专业复合性

从学制与专业设置来看,在普通本科或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加入其他门类的专业课可行性不高,要解决专业复合性问题,除现有的非法本法律硕士外,还可以考虑以下学制设计。

1) 如果本科院校有接收“专升本”学生的机制,知识产权专业可以接受理工科专业的大专生,从而实现专业复合。

2) 对于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可以通过辅修的学制实现专业复合。虽然实践中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建议还是保留这一选择,为有目标有毅力的同学提供机会。可以鼓励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辅修理工类专业,同时也可以鼓励理工类专业学生辅修知识产权课程。

3) 可以为普通本科毕业生提供知识产权二学位的选择,供学生在原有本科专业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也可以实现专业复合。

3.2 提供多元师资构成以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

针对目前师资队伍中强于理论弱于实务的现状,可以聘请资深实务专家参与教学。参与方式包括举办讲座、研讨会、学术沙龙、兼职授课,以及作为实践导师共同指导法律硕士研究生等,以弥补在校师资的不足。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该校与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合作,聘请司法实践部门高水平专家及法律实务领域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导师,校外导师全程参与学位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在专业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校外导师一般都事务繁忙,往往难以保证在上课时间入校为学生讲课。对此,可以利用晚上或周末时间开展教学,或者借助网络,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实务导师参与指导的时间成本[4]。

3.3 提供多元实践环节以提升实务能力

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方式可进行多样化尝试:如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诊所教学、模拟法庭等虚拟仿真实验;依托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并探索校内导师、学生与实践导师共促的“1+N+1”实践机制;携手知识产权调解中心创新“在线知识产权实训模式”,学生全流程参与案件咨询、调解;以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等为抓手,以赛促学,提高学生书面写作、法律运用、学术思考、法庭辩论等应用能力;定期选取实务热点问题,组织学术报告和研究生论坛;依托学工办和校友会机制,强化用人单位回访反馈制度,重视实践需求对教学引导作用[5]。总之,多方并举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能力。

3.4 提供多元合作机制以提升国际视野

有条件与机会能与WIPO 及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的,继续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暂时不具备上述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其他路径提升学生国际视野,例如通过联合国的内外机构在线开设国际课程、开展国际联合培养、加强国际选派等,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支持优势学科团队成员通过在线参加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和论坛交流,主办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形成双赢、可持续的对外交流长期合作机制。

综上所述,对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立足现实,合理规划利用现有资源,从专业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应用两个维度,实现专业交叉融合、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校内外实践平台融合、国内国际视野融合,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知识产权高素质人才,确保实现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支撑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猜你喜欢
实务知识产权研究生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ODI实务
FDI实务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知识产权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