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做好科技服务工作的思考
——以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为例

2023-12-29 15:08周争明瞿玖红徐曾娴朱志坤雷雄浩徐东波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3年10期
关键词:科研单位三农成果

周争明,瞿玖红,宋 晶,徐曾娴,朱志坤,雷雄浩,徐东波

(1.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345;2.武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 武汉 430014;3.武汉市蔡甸区农业农村局,湖北 武汉 430199;4.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湖北 武汉 430070)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此,建设一套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可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为农民提供新型的生产技术和多样化的农作物品种、高效的生产模式,在提升质量的基础上将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发挥到最大,促使农业经济建设更好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技服务的作用与地位

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倾斜与调整,农业科研单位在服务“三农”中的公益性职能日益凸显。特别是进入21 世纪,科技服务已成为政府部门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一项重要的功能定位。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曾明确提出,要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支持科研院所通过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等方式,面向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2013 年11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首次作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指示。2018年6 月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让农业借助科技的翅膀腾飞起来。”近年来,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围绕“三农”需求,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积极倡导“研究一项成果,集成一套技术,建立一片基地,致富一方百姓”的科技服务宗旨,以包区项目为依托,以示范基地为平台,以种养大户为纽带,以人才成果为保证,大力推广农业“四新”技术,积极引导科技资源向农业产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聚集,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果及效益,开创了科技服务崭新局面,科技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1]。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技服务的内涵

为更好地突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社会公益服务职能,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相继以小康帮扶、三万活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三农”战略为平台,通过区院对接、包区服务、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博士服务团及农业科技“五五”工程等多种形式,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对接服务活动,取得了较好帮扶效果,体现了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的公益职能和社会认知度。结合多年来服务“三农”工作实践,本文对新时期科技服务的内涵和具体职能进行了总结。

组织配合相关学科开展产业调研,为科研立项提供理论依据。结合基层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农业“四新”技术成果示范基地,组织实施各级农业示范推广项目,展示推介农业成果。通过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的展示和种养大户的辐射带动,转化农业科研单位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组织开展培训班、现场观摩、线上云课堂、线下田间指导及各种形式的农业培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业科技示范村、农村科技种养大户、农村星火科技带头人。结合服务“三农”与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组织宣传“三农”政策与科技服务信息,为广大农户当好红娘和伴娘。配合相关学科或政府部门组织开展与“三农”工作相关的软课题研究,为政府参谋决策提供理论支撑。组织实施与“三农”相关的,如科技交流挂职、科技三下乡、科技救灾等事务。

3 新时期科技服务工作面临的困境

由于基层科研单位自身条件的限制,近年来在科技服务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功能定位不精、机构设置不专、工作队伍不稳、科技资源不集中、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滞后等。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和开展“三农”服务,这是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的主要工作。当前,科技服务工作面临4 个方面问题。

1) 科研立项与市场需求脱节,缺少接地的成果与集成技术。突出表现在科研立项不能面向市场和基层需要,部分科研人员只管研究,不管应用,科研立项与市场“两张皮”。而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真正成果在市场上站得住脚的不多,表现在成熟度不够、实用性不强。

2) 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经费不足,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重学术、轻市场,重成果、轻效益”,很多的科技成果滞留在实验室或档案室当中,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2]。

3) 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配套机制不协调。如运行机制存在着事企不分,责、权、利不明的情况,再加上院所系统内科技人员的职称评聘、提拔晋升等大都与科研成果挂钩,是以成果、论文、专利等数量为考核指标,一些只从事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工作的人员由于成果、论文较少,职务、职称长年上不去,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工作积极性。

4) 科技服务的内容、形式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节奏,有待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新形势背景下,“三农”工作对科技服务的内涵有了新的要求,对从事科技服务的人员、素质等条件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4 新时期科技服务工作的探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指出:“当前的科技体制和科技运行机制还面临很多最后一公里,不利于科技创新,迫切需要我们完善配套政策,激发创新活力”。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表示:“中国人发表的论文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创新成果要能用在我们的经济建设当中,能推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了更好地突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社会公益服务职能,进一步体现科研院所的物化技术成果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强化科技服务对“三农”工作的科技支撑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新形势背景下,要做到产业有专题、机构有专班、岗位有专职、服务有专人,更好地实现“研究一项成果,集成一套技术,建立一片基地,致富一方百姓”的服务“三农”效果。

1) 组建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机构,切实做到机构设置“专”,工作队伍“稳”,人员素质“高”,服务效果“好”。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依靠科技服务推动成果的转化。科技服务是实现成果转化的平台和保障,成果转化又是促进和强化科技服务的有力手段。因此,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把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工作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所一级部门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组建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中心,两套班子一块牌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用活、用好人才,人才是加快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的关键。过去,院一级部门强调管理人员的培养,所一级单位侧重于科研人员的选拔,推广服务与成果转化人员没有得到重视,科研、服务、管理三支队伍“三足”不能鼎立。要注重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摒弃学历、年龄、性别等差别,唯才是用,要打通人才使用渠道,消除院所等级差别,因才是用,培养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3]。

3) 创新科研项目立项机制。基层农业科研单位要突出应用型研究,科研必须同农业生产的实际结合,科研选题立项要聚焦本地区的产业需求,要有市场、有需求、接地气,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要真正地落地。要围绕本地区主导农业产业存在的堵点、难点开展研究,边研究边示范,边创新边转化。

4) 创新农业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第三方评价体系,深入田间地头,倾听市场和老百姓的心声。

5) 创新职称分类评聘机制。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根据岗位分工与工作需要,每年调剂部分职称评聘指标给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的部门,逐步将科研、管理与服务这三支队伍分岗位分类进行考评,专门设立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职称系列,彰显公平、公正,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6) 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探索农业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农业综合性很强,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技术集成。农科院所一方面要整合人才资源和科技成果资源,形成人才、技术集成,按照资源配置和学科融合“一体化”的原则,组建面向全产业链提供科技支撑的大团队,打破所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4]。另一方面,要鼓励科研人员用资金、技术、品种权入股,与企业、合作社、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建立包区服务、科技大院、结对共建、交流挂职、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科技服务模式,逐步完善健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奔赴乡村振兴的主战场[5]。

7) 注重种养大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和领头羊作用。农民是农业的主体,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带动农业、农民全面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培育复合型高素质农民是一项重要战略举措。种养大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科技和产业紧密结合的桥梁,要发挥经营主体的出题者作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8) 注重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和示范引领作用。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既是科研成果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联系农户和科研单位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依托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特色,集中打造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园区,使之成为成果中试展示的窗口和平台,建立中试熟化基地来提升展示、孵化及带动辐射功能。另一方面指导有条件的区域按科技中试基地的标准开展乡村振兴示范街道、示范村的创建工作,以“一乡(街) 一业”“一村一品”为方向,打造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推广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

9) 完善相关惠农政策,加强对服务“三农”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服务“三农”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任重道远。在科技服务与成果的转化过程中,科研单位一方面要配套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用于成果的中试与开发;同时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企业及民间社会组织的支持,推动服务主体与农资、农机、金融、气象等相关主体机构加强业务对接合作。要通过科技服务创造条件,促进成果转化,用所获得的利润来进行研发工作。以增加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加强供需对接为着力点,以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为目标,通过科技服务体系改革打通科研与生产相连的“最后一公里”,使更多“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农业科技成果,走入寻常百姓家,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猜你喜欢
科研单位三农成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嘉吉(Cargill)进军RAS饲料研发,与美国知名科研单位达成合作
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关于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工大成果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