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冀建华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根本在耕地。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把提升粮食产出能力和耕地地力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近年,河南省大力打造高标准农田,不断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地力培肥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耕地质量。2019 年,河南省耕地平均质量等级为4.41;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8.9 g·kg-1,比1997 年的14.1 g·kg-1增加4.8 g·kg-1;耕层平均厚度20.4 cm,比2014 年的19.3 cm 厚度增加1.1 cm。
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2022 年河南省粮食总产678.935 亿kg,比2021 年增产24.515 亿kg,增长3.7%,连续6 年稳定在650 亿kg 以上,位居全国第二。粮食产量占全国的9.89%,利用全国1/6 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 的小麦和1/10 的粮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5—2018 年,河南省先后有133 个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单位,采集土壤样品115万个。据土样检测结果分析,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耕地养分等级总体呈上升趋势,有机质、有效磷含量等级上升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1.97%、80.60%,速效钾含量等级不变和上升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45.57%、27.21%。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为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17 年以来,全省化肥使用量连续6 年实现负增长。2020 年以来,全省化肥利用率稳步提升,主要作物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河南省中低产田类型主要有干旱灌溉型、渍涝稻田型和盐碱耕地型等8 种类型,因部分土地开发利用不合理,重用轻养,工业污染、长期旋耕、有机无机肥料施用比例失调、过量施用化肥等,局部地区耕地物理性能差、质量下降,全省中低产田面积约占60%。
受传统施肥观念的影响,部分地区重施无机肥料轻施有机肥料,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加上长期旋耕,使土壤耕层变浅,导致耕地质量下降。2019 年全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8.9 g·kg-1,低于全国24.4 g·kg-1的平均水平,耕地耕作层平均厚度20.4 cm,低于全国21.6 cm 的平均厚度。
近年,河南省土壤pH 降低趋势明显,尤其是长期种植蔬菜的耕地,土壤酸化较为严重,已经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个别地方出现成片的植株畸形和死苗现象。豫南地区和豫西南地区土壤酸化有加重和扩大趋势,局部地区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pH 降低了1~2 个单位。
大量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的肥沃耕地被占用,而补充耕地则主要集中在自然和灌溉条件较差的偏远丘陵山区或保水保肥条件差的“四荒地”,补充的耕地质量远远低于被占用耕地质量。
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归根结底,重点要在“培、改、保、控”上下工夫。“培”就是培肥地力、“改”就是改良土壤、“保”就是保水保肥、“控”就是控污修复。
1.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培肥地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植株性状,提高作物产量。秸秆还田的方式主要有秸秆粉碎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高留茬还田等,秸秆粉碎还田和快速腐熟还田是当前主推的技术模式。秸秆还田一般可增产5%~10%,一般情况下,每公顷秸秆还田量4500~6000 kg 即可稳定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保持水土,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2.增施有机肥。商品有机肥是一种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添加微生物发酵菌剂,经堆沤、发酵、粉碎,达到企业产品质量标准的有机肥料。增施有机肥料,既能为植物提供营养,又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每年向土壤中输入一定数量的非腐解态有机物,不断更新活化土壤中老化的腐殖物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3.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五个核心环节,是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和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措施。2005 年河南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以来,施肥结构变得更加合理,氮、磷、 钾施用比例由2005 年的1:0.47:0.22 调整为2016 年的1:0.50:0.28,肥料利用率得以提高。2020 年以来,主要作物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粮食增产效果明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区主要粮食作物每667 m2均增产5%~15%。
4.轮作种养结合。合理轮作是用地、养地的耕作方式,根据作物茬口特性,进行豆科与粮棉作物轮作、水旱轮作、绿肥与大田作物轮作。轮作倒茬、种养结合,可以减轻耕地使用强度,减少化肥、农药投入,修复农业面源污染,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在轮作过程中,种植绿肥可以广开肥源、改善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1.酸化土壤改良。在豫南、豫西南耕地酸化地区,可以根据土壤酸化程度,施用石灰质物质或酸性土壤调理剂,改施碱性肥料品种,增施有机肥。改良后的土壤pH 应保持在6.0 以上。
2.盐碱化耕地改良。在沿黄两岸、黄河故道等耕地盐碱化地区,可以通过工程改碱压盐、耕作压盐、配套滴灌系统、地膜覆盖、土壤调理剂、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措施,使土壤盐分含量保持在0.3%以下,pH 保持在8.5 以下。
3.土壤板结改良。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适度深耕、施用具有松土功能的土壤调理剂、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
合理的耕作可以调节土壤固、液、气三相物质比例,增强土壤通透性,加速土壤熟化。深耕深松是培肥改土的一项重要措施。深耕能加厚土壤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和耕性,降低土壤容重,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条件,使土肥水更好地融合。深松是疏松土层而不翻转土层,保持原土层不乱,可以形成虚实并存的土壤结构,便于养分释放和保存。同时,可以保持地表作物残茬留在地表,增强土壤的储水保墒性能,原则上同一地块3 年深松1 次。
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调整化肥农药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施药方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向“畜-肥-粮”农牧结合领域延伸,持续实施农用薄膜、农药包装等废弃物回收处理。持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监测和治理,依法实施耕地分类管理。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严防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及工业“三废”污染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