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磊, 游兴月
(1.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22这既明确了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又为深入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排除万难、锐意进取,带领人民进行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设想,以艰辛的革命实践、建设实践、改革实践,推动了共同富裕从理论向现实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砥砺奋斗、开拓前进,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诠释了“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22这一科学判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人民情怀与坚定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就共同富裕所发表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如何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理论问题,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理论的创新与丰富。
对于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探索,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即从“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2]345,到“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3]149,再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4]。
“天下大同”的理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在价值指向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它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为备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谋求利益、谋求正义的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真正迎来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消灭了剥削阶级,使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翻身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并继续带领人民建设新家园、开创新生活。中国共产党时刻谨记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推翻压迫人、剥削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为了“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1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排除万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6]116。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导致了我国生产力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使党在推进全体人民富裕的道路选择上,必须立足国家贫困落后的实际,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3]166,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走“先富带后富、帮后富”[6]143的道路,推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及不同社会阶层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所以,中国的富裕绝不是少数人、少数区域的富裕。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征程中,始终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保障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人民幸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大价值追求,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推进共同富裕,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6]171。尤其是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完成,使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制度优势更加凸显、必胜决心更加坚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6]139,并持之以恒地稳步推进,在兢兢业业的奋斗中赓续辉煌,成为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阶段的重要工作遵循。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22,明确将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划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致力于改善民生,推动共建现代美好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为不让任何一个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掉队,制定了“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6]142的战略目标、战略安排,时刻践行“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7]20的理想信念,助推覆盖所有人民的全体性富裕真正实现。
物质和精神是相互依存、互相存在的前提条件。在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不仅要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物质需要,还应该创造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4],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精神境界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22-23,唯有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都富裕,才能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基础。人在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才会去寻求精神上的充实、谋求精神上的富足,“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8]166,各种落后的、错误的、有害的思想便又将沉渣泛起。因此,在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9]137。
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目的、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必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0],将精神需要的满足转化为激励人们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精神动力,为创造物质财富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为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提供磅礴的精神力量。因此,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必然要谋求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在实现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中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绝对意义上,完全消灭了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的共同富裕,是马克思论证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社会特征。在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6]147,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6]147,而是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渐缩小贫富差距、人民生活幸福美好的富裕。实践经验告诫我们,在推进全体社会成员向富裕水平迈进的过程中,若是妄图超越阶段、大搞富裕水平上的整齐划一,必然犯平均主义的错误。因此,在我国人民富裕水平还存在差距的现实情况下,必须明确“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6]143,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循序渐进地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当前,我国虽已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发展上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必须注重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不断提升效率以创造社会成员富裕生活所需的物质基础,注重社会公平以保障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营造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稳定社会环境,激发社会成员进行社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明确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同等富裕”。“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11]9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只会助长懒惰思想或是“躺平主义”,降低整个社会创造财富的动力,造成整个社会的贫困;要防止陷入西方“福利陷阱”,“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1]47,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促进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推动共同富裕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
“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12]21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不能幻想其同时、同步实现。要将共同富裕作为一个长远目标,立足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现实,聚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将共同富裕的目标划分为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在逐步缩小差距的过程中谋求实质性进展,争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6]142。要以完善的制度建设为支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给更多的人创造致富的机会,营造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生产环境,使一切社会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健全完善分配制度体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11]9。概言之,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注重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坚持循序渐进地完成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推进共同富裕,既要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机遇,也要正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22。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地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并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18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13],始终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作为自己不懈奋进的目标追求,始终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中,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性跃升。“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1]64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济社会中各种要素的综合作用,必须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共同富裕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和各环节。
首先,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政治保障作用。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背景下推进共同富裕,其艰巨性、复杂性必然是前所未有的,需要以强大的政治凝聚力、号召力和动员力汇聚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克服共同富裕道路上出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全党必须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使党始终成为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最可靠的主心骨。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14]798。全党必须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念,坚持对党忠诚。与此同时,必须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本领,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党关于共同富裕的各项部署得到坚决贯彻落实,为推进共同富裕构筑坚实的政治支撑。
其次,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组织保障作用。“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15]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继续发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彰显的组织优势,深入探索组织功能建设的内在规律,发挥党组织的强大组织效能。因此,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党组织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领导力和把方向、做决策的能力,确保各级党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保障不同行业和区域的经验共享、资源有效互补,形成推进共同富裕的组织合力;要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核心作用,增强对共同富裕政策的执行力;要明确党组织和党员的职权、职责和职能,以体制机制的优化来确保党员在实际工作中不缺位、不失位、不越位,增强共同富裕发展的推动力;要重视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对推进共同富裕的支持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革除限制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赋能共同富裕;要站稳人民立场,建设服务型的党组织,以高超的服务本领、强烈的服务意识来提升群众对党的工作的满意度,切实建设和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动员力,使广大群众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参与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最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思想保障作用。思想动员具有为实际工作凝聚思想共识、激发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引领,“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6]146,进而锚定奋斗目标、激发建设伟力。所以,需要发挥党的思想引领功能,不断增强党进行思想引领的原动力、感召力和辐射力,坚持在理论创新中回应关涉共同富裕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借助网络时代的新传播手段和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时代化、民族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深化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理解,消除错误认知;更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1]67,依托基层党组织营造学习理论、应用理论的良好氛围,明确奋斗的目标指向、实践理路,凝聚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激发群众参与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热情,形成全国上下锐意进取、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合力。
经济制度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生产关系的总和,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共同富裕的推进工作。党在百年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时代,由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构成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支撑,它“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16]132。同时,它也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奔向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
第一,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制度优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奋斗中创造并被实践证明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制度创新。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制为核心的所有制模式,能有效避免西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由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所造成的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它在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还不断改善了全体人民的生活状况,推动着共同富裕实践的深化。因此,“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4]。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中,要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之明确自身“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17]8,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生产力解放与发展、提供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通过扩大职工持股比例、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形式促进共同富裕。
第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调节功能。社会生产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仅体现了进步性和灵活性,还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分配诉求。通过“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1]47,坚持按要素分配,优化初次分配,在再分配中加强社会保障、税收、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激活公益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补充作用,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努力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财富分布结构。
第三,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根本基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6]219。市场经济体制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形成庞大的供需体系,刺激生产者生产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力提升数字化对产品质量提升的赋能作用,不断深化制造业强国建设,繁荣服务业市场,提升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提高满足人民消费升级和高品质生活需要的供给效率;要发挥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生产要素按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筑牢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要创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主体司法保护制度,以激发市场活力,推进共同富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5]23,发展的重点已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所以,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如何做大经济“蛋糕”,满足人民群众发展需要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共同富裕事业的根本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6]171-172,实现经济发展由追求高速增量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方向转变,“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8]。
为此,必须紧紧抓住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新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各领域质的变革,“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5]133,推进共同富裕。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把握住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努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以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来构建新的增长引擎,发挥新兴产业经济促进功能,形成创新发展优势,实现科技赋能共同富裕。二是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1]28,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夯实共同富裕发展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发展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推进区域优势互补中,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不断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巩固实体经济,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积极构建服务产业新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础的。要加强环境保护,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深化环境污染防治,实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1]50,以绿色谋共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5]39。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力度和水平,利用国内市场规模优势以及制造业生产效率优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8,推动国内生产要素走出去、国外先进要素引进来,在国内外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中,创造更高水平的供需关系,壮大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五是坚持共享发展。要立足国情,聚焦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做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都能乘上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快车,使得人人能够“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8]326,稳步迈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