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晓,张敏,魏良辰,胡恒,杨江华,张中花,黄月娥
(1.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乙型肝炎(HBV)感染是一个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的问题[1]。乙肝感染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和炎症,继续发展可转化为肝硬化和肝癌,进而导致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2.57亿HBV感染者,中国是世界上乙肝感染负担最严重的国家[2],有关研究显示[3]2017年之后我国乙肝新发病例增长幅度下降,但基本保持在100万以上。WHO要求2030年前实现乙肝死亡率降低65%的目标[1]230-238,对此我国仍面临巨大挑战。目前国内多地报道乙肝流行特征[4-5],本研究报道了2016—2019年芜湖市某三甲医院乙肝流行情况,分析乙肝传染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为乙肝防制提供参考依据。
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芜湖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所有乙肝住院患者病例资料(芜湖市人口资料来源于芜湖市统计年鉴的常住人口)。
乙肝诊断及上报依据《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6]。
急性乙肝:有肝炎临床症状且HBsAg阳性,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检测血清HBsAg阳性<6个月;(2)抗-HBc IgM 1∶1000阳性;(3)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4)恢复期血清HBs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血清HBeAg阳性或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HBsAg阳性>6 个月,或者HBsAg持续阳性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2)血清ALT反复或者持续升高,或者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未分类:不能明确诊断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的病例。
1.3.1 调查内容
在该医院病案科收集乙肝住院患者的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住院诊断、住院天数、出院时间、出院情况、医保类型等基本情况。
1.3.2 质量控制
统一采用数据双录入,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核对和逻辑检查,对有错误和缺失的数据,要及时对照原始数据核实和修订。
1.3.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10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卡方趋势检验,住院天数和住院次数呈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016—2019年芜湖市某三甲医院共收治乙肝传染病1051例,其中慢性乙肝1001例(95.24%),急性17例(1.62%),未分类33例(3.14%);乙肝临床治愈和好转的出院比例达91.82%;主要住院天数7~9天(29.50%),小于6天(37.49%),10~25天(28.83%),大于26天(0.04%),平均住院天数(9.62±7.37)天。2016—2019年中,乙肝病例数占感染性疾病科病例数的9.87%,呈下降趋势(卡方趋势检验:χ2=26.70,P=0.001);乙肝死亡数占感染性疾病死亡数的8.46%,趋势没有显著差异(卡方趋势检验:χ2=2.95,P=0.086);不同年度,乙肝的出院情况(χ2=40.53,P=0.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住院天数呈下降趋势(H=198.44,P=0.023),见表1、图1。
图1 2016—2019年芜湖市三甲医院乙肝住院天数分析
表1 2016—2019年芜湖市某三甲医院乙肝分类及出院情况[n(%)]
2.2.1 年龄分布
乙肝住院人数的年龄范围4~84岁,平均年龄为(48.06±15.41)岁,4年间平均发病年龄增加4.23岁(F=4.16,P=0.006)。45~59岁住院人数最多,有338例(32.16%),其次30~44岁有275例(26.17%),0~15岁住院人数最少(0.1%)。不同年龄阶段的乙肝患者随着时间的变化,病例数逐年下降(卡方趋势检验:χ2=10.41,P=0.001)。乙肝分类中显示:急性乙肝中15~29岁人数最多(41.18%);慢性乙肝中45~59岁人数最多(32.67%),其次是30~44岁(26.17%);未分类中15~29岁人最多。不同年龄段的乙肝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9,P=0.001),见表2、表3。
表2 2016—2019年芜湖市某三甲医院乙肝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n(%)]
表3 2016—2019芜湖市三甲医院不同年龄范围的乙肝分类情况分析[n(%)]
2.2.2 性别分布
乙肝患者男性805例,女性246例,男女性别比3.35︰1。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5,P=0.208),见表4。
表5 不同医疗保障体系下乙肝患者的分类及出院情况[n(%)]
2.2.3 职业分布
农民住院人数最多(295例),占28.07%。其次分别是无业人员245例(23.31%),工人146例(13.89%)。学生和国家公务员发病人数不足1%,见图2。
图2 芜湖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乙肝病例职业分布图
全年均有发病,3月住院人数最多有105例(9.99%),2月份住院人数最少(7.23%),全年月份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每个季度分别占25.12%、24.93%、25.02%、24.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3。
图3 2016—2019年芜湖市某三甲医院不同月份乙肝发病情况
乙肝住院病人中89.25%是采用三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其中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最多(55.09%),其次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7.70%),商业医疗保险最少,只有1例。乙肝分类病例在各种医疗保障类型中的分布显示:慢性乙肝患者最多,有1001例(χ2=17.31,P=0.044)。急性,慢性,未分类乙肝中新农合的患者占比最大,分别是64.71%、54.95%、54.55%。出院情况在各种医疗保障类型中的分布显示:好转患者最多,有955例;临床治愈和好转人数中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患者占比最大,分别是80.00%,55.71%。不同医疗保障体系下乙肝患者平均住院次数不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11±0.40)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24±0.97)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05±0.26)次,商业医疗保险(1.00±0.00)次,全自费(1.02±0.13)次。其中112例全自费患者的住院次数低于三大基本医疗保险患者的住院次数(H=14.66,P=0.005)。
有研究显示,2017年全球有乙肝患者5.87亿,我国乙肝感染者约为7000万。十年期间,我国从乙肝高流行区转变为中流行区[7]。本研究显示芜湖市该三甲医院乙肝病例以慢性乙肝为主,乙肝病例数在感染性疾病中占比低于全国其他同类型医院[8](16.80%),且住院人数逐年下降。这与芜湖市弋江区2009—2013年报道乙肝发病率下降[9],以及国内其地区乙肝发病率下降的趋势一致[4-5]1368-1371,3655-3658;而与最新报道显示2019年安徽省乙肝发病率增长19%不一致[3]。原因可能是该三甲医院乙肝病例局限,不能代表芜湖市整体乙肝发展趋势。芜湖市在非典之后设立了覆盖市、县、乡三级传染病监测,疫苗接种率和传染病预控分别为90%、85.4%[10]。急性病例和未分类病例下降,这与国内其他报道一致[4]1368-1371。乙肝病人出院好转率高于史武杰[11]报道中81.5%,平均住院天数低于该报道。
乙肝疫苗免疫效应水平与年龄、性别、职业和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乙肝发病集中在45~59岁、男性、农民。年龄增加、男性、饮酒和吸烟都会使抗体保护性下降,疫苗免疫无(弱)应答率上升[12]。邓秋云[13]报道指出男男同性恋、多个性伴和注射毒品者是乙肝高危人群。农民乙肝接种率最低[14]。本研究显示小于15岁乙肝发病最少(0.1%),我国4岁以下和 5~14岁儿童乙肝流行率分别从1992年的9.67%、10.74%下降至 2006年的0.96%、2.42%,提前实现WHO西太平洋地区<5 岁儿童HBsAg流行率低于1%的目标[15]。合肥市儿童乙肝发病率2019年比2005年下降5.84/10万[16]。该医院乙肝发病主要在中老年,可能是与病毒携带者的大量存在,参与社会活动多,危险因素的增加。男性大于女性,主要来自农民,这与哈尔滨、张家港等地报道一致[4-5]1368-1371,3655-3658。
病人主要来源三大基本医疗保险的病人,其中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患者住院人数和好转占比最高。史武杰等[11]235-236研究显示有医疗保险患者的住院费远高于自费患者住院费用,居民对于健康投入增加。医保制度可以减轻重病、慢性病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实现全民医保[17]。医疗保险在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医保服务的保障性等方面取得初步胜利,但仍存在不足[18]。史萍等[19]分析近五年的脑卒中患者医疗付款方式,发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高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此外,苏燕如[20]分析近年来医保费用上涨的原因主要有,居民医疗需求提升、医保覆盖人群广泛;新医改前期,国家未对药品价格进行管控,加价药品销售一空,医保费用上涨;居民参保意识不强,存在骗保或者其他人用医保卡的形式,使得费用上涨。本研究中112例全自费患者住院天数最多。这与肖久庆等[21]的报道不一致。原因可能是该院病例中全自费患者中高龄患者占比多,高龄患者多数病情严重,参保人员健康意识较差,增加了住院天数。
2016—2019年芜湖市三甲医院乙肝住院人数呈下降趋势,慢性乙肝为主。发病人群集中在中老年、男性、农村,我们应加强重点人群的乙肝健康教育和筛检工作,减少急性乙肝转变为慢性乙肝的病例数,提高中老年,男性和农村地区乙肝疫苗接种。乙肝患者主要采用三大基本医疗支付,其中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为主,因此,适当科学的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避免因保障不足而影响患者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