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旅融合成就“诗与远方”

2023-12-28 06:24张玉蓉
人民论坛 2023年23期
关键词:廊道文化遗产旅游

张玉蓉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旅游廊道 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成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强调“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自驾车房车营地、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发展”。《“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继续推出一批国家旅游风景道”。文旅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建设全国风景道体系,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自然风景线和文化旅游廊道”。面对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生态、文化、旅游与交通的融合不断深化,跨区域的旅游廊道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①。旅游廊道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路径对策研究对于推动廊道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旅游廊道范围目标

旅游廊道是集生态、文化、旅游、交通、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线性旅游吸引物,明确廊道区域范围及目标定位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明确旅游廊道区域范围。旅游廊道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其涵盖的区域和范围。例如,川藏公路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横跨四川、西藏两个省区,川藏公路旅游廊道主要包括川藏南线、川藏北线以及南北线之间涵盖的区域。长江三峡是中国最长的峡谷,长江三峡旅游廊道主要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沿线的大宁河、梅溪河、神龙溪等构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以重庆主城和成都为核心,以连接两地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水系沿线市区(县)为重要組成部分的区域,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

明确旅游廊道目标定位。旅游廊道主要包括绿道、遗产廊道、文化线路等②。绿道通常沿着河滨、海岸、山脊、风景道建立,串联自然生态和文化景观资源,是适用于低碳慢行休闲方式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如珠三角绿道网、天府绿道、草原天路等。遗产廊道主要关注大尺度线性遗产保护利用,如广西灵渠等。千年古运河灵渠作为世界灌溉遗产,遗址分布范围大、遗产种类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线性遗产的整体保护。文化线路沿线拥有众多文化品位高、考古价值大的遗产,如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等。丝绸之路是世界上线路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化线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③;中国大运河是现存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作为复合型旅游廊道,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其目标定位是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加强旅游廊道资源保护

建设旅游廊道的重要基础是加强资源保护,要进一步加强实地勘察,系统梳理廊道沿线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资源赋存情况,对廊道资源进行普查分类和评价,精确制定廊道资源保护措施,为旅游廊道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加强廊道自然生态资源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是旅游廊道建设的生态基底和生态保障,对于廊道沿线区域生态治理、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应当进一步加强旅游廊道沿线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廊道沿线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等的保护力度,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有机融入景观、游憩、科普教育等功能。按照旅游廊道整体布局,整合沿线旅游资源,加强“一体化”景观打造,真正做到让旅游者一路畅游。例如,川藏公路旅游廊道地处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廊道建设应当注重文化旅游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深度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助推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加强廊道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摸清底数,系统梳理旅游廊道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旅游廊道文化遗产资源谱系,准确把握廊道资源赋存情况。建立廊道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深入分析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廊道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支撑。如:长江三峡旅游廊道沿线有巫山龙骨坡遗址、云阳李家坝遗址、大溪文化遗址、白鹤梁题刻等遗址遗存,有走马镇民间故事、梁平癞子锣鼓和木洞山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应当继续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

加强廊道旅游资源整体评价与保护。厘清旅游廊道沿线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国家级及省级资源等,分类构建多维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在中微观层面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价值评价,在宏观层面参照世界遗产价值评价标准进行适用性分析,为廊道生态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活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优化旅游廊道空间布局

旅游廊道是大型跨区域线性旅游目的地,应当注重廊道沿线及周边区域旅游的一体化发展。从“节点—轴线—域面”有机联动视角优化廊道空间布局,突出旅游节点辐射作用,推动旅游线路联动发展,强化旅游板块功能分区④。

突出旅游节点带动作用。旅游节点对于优化旅游廊道空间布局至关重要。例如,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要注重发挥重庆和成都的“双核驱动”作用。重庆都市核以重庆主城为核心,强化都市旅游集散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成都都市核突出成都旅游都市型、国际化和综合性的特点,建设世界文创、旅游、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音乐、会展之都。川藏公路旅游廊道要重点突出成都、拉萨两个极核的带动作用,加强康定、理塘、林芝、丹巴、甘孜、德格、昌都、丁青等核心节点带动作用。

推动旅游线路联动发展,坚持实体保护与价值传播相促进。例如,川藏公路旅游廊道要加强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重要交通遗迹遗存的保护与活化,打造精品公路旅游产品,形成独特的历史人文线、自然风景线和生态旅游线⑤。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要加强旅游与交通的深度融合,构筑“五横五纵”旅游通道和生态旅游大环线。依托铁路、国省干线公路和水路,加快打造广元—巴中—达州—万州、巫山—万州—黔江等横纵向旅游通道;依托沿线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加快旅游风景道建设,强化达州、万州等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关键节点的旅游集散功能,形成旅游交通互联互通新格局。

强化旅游板块功能分区,坚持文化传承与弘扬相统一。例如,贵州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作为全国第一条河谷旅游公路以及第一条服务完善的快慢综合交通旅游廊道,它起始于“中国第一酒镇”茅台镇,止于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的赤水市。应当高度重视沿途“四渡赤水红色文化”“国酒文化”“巴国文化”“盐运文化”“考古文化”等的有机联动,进一步强化旅游板块功能分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应充分发挥知名旅游带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和成绵乐世界遗产精品旅游带建设。京杭大运河旅游廊道则主要分为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七段,大运河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大运河文化,也给沿岸带来了基于大运河文化的独特旅游资源,可通过加强廊道文化旅游整体形象设计和分段展示提升旅游品质、丰富旅游体验,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

完善旅游廊道保障机制

高质量旅游廊道的构建需要不断完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加强法律法规保障、推进智慧公共服务、打造廊道旅游品牌等。

加强法律法规保障。旅游廊道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保障。我国高度重视旅游法制建设,目前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随着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我国旅游法制建设仍然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国际上也十分注重通过立法加强遗产廊道保护。例如,法国米迪运河自开凿以来就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1666年出台穆郎法令,1956年颁布十月法令,1996年申遗成功后又出台了《米迪运河遗产管理手册》《米迪运河景观建设规章》等管理规章。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注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2000年出台《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法案》。加拿大安大略省通过立法规划邻近土地,保护里多运河遗产及其沿线的自然生物和湿地。

推进智慧公共服务。旅游廊道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通过智慧赋能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优化走廊智慧文旅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完善旅游大数据系统、智慧旅游政务管理系统、廊道智慧解说系统、产业运行监测系统和智慧旅游营销系统。加强走廊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智慧旅游场景,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等新型旅游服务。例如,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强行政审批“川渝通办”等服务,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及标准化建设,打造统一的走廊旅游服务标准和票务系统平台,建设特色化标准化旅游标识系统和廊道智慧解说系统。加强文化旅游数据开放共享,打造文旅信息“中央厨房”,持续推进“惠游重庆”“智游天府”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巴蜀文化旅游“一码通”。

打造廊道旅游品牌。旅游廊道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构建廊道旅游品牌体系,建立国际旅游品牌推广机制,加强品牌整合营销。例如,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可通过加强以“安逸四川 巴适重庆”为核心的国际旅游品牌体系建设,构建信息化、大数据、精准化的全媒体营销矩阵,共推壮美三峡、石窟艺术、熊猫故乡、魅力都市等巴蜀国际精品旅游产品。川藏公路旅游廊道的构建可从高质量发展视角出发,加强生态、文化、旅游和交通的深度融合,注重廊道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突出世界级旅游廊道整体形象和局部形象设计,探索世界级旅游廊道构建路径,引领国家旅游风景道体系建设。

(作者为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化旅游与绿色交通融合发展协同創新团队带头人)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3AJY01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22SKJD088)和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12067)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李龙、杨效龙:《旅游廊道:概念体系、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旅游学刊》,2020年第8期。

②鄢方卫、杨效忠、吕陈玲:《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廊道的发展特征及影响研究》,《旅游学刊》,2017年第11期。

③把多勋、王瑞、陈芳婷:《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廊道构建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9年第9期。

④赵兴国、唐承财:《线性遗产复合型旅游廊道构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年第9期。

⑤叶随、席建超:《青藏高原区旅游廊道识别与评价》,《地理学报》,2023年第10期。

责编/贾娜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廊道文化遗产旅游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旅游
文化遗产保护
郑州市2014年拟再建千公里生态廊道 共涉9条水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