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镜”:电视的起源

2023-12-28 01:38姜森
检察风云 2023年23期
关键词:魔镜电视机图像

姜森

专心于实验的贝尔德

截至2022年底,全球有超过17亿台电视机为人们提供信息。另外,人们还在电脑、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上观看电视节目。电视作为信息传播渠道,令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它的发明者约翰·贝尔德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1948年11月2日,BBC在伦敦亚历山大宫正式对外播放电视节目。自此,电视日益成为重要的公共信息传播渠道。1953年6月,BBC现场直播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西敏寺的登基大典,全英国有2000万人通过电视见证了这一盛况。把图像传送到遥远的地方,并让这项技术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BBC将其归功于早期的合作伙伴、电视的发明者——约翰·贝尔德。

“把那个疯子打发走”

1888年,贝尔德出生于英国苏格兰,少年时就读于西苏格兰皇家技术学院。毕业后,他曾从事肥皂制作和销售,但兴趣不在这上面。后来他从故乡苏格兰移居英格兰西南部的黑斯廷斯,进入一家电器公司工作。这时他开始痴迷于一项新技术——把图像传送到遥远的地方。

贝尔德建了一间实验室,着手研究传送图像。他缺乏实验经费,只能从旧货摊、废品堆里觅来种种材料:用盥洗盆做框架,把它和旧茶叶箱连接起来,箱中装入一部从废品堆里捡来的电动机,让它驱动用马粪纸制成的四周戳有小洞的“扫描圆盘”。此外,还有装在旧饼干箱里的投影灯、几面透镜,以及从报废的军用显示屏上拆下来的零部件。

要传送图像,首先要让图像显示出来。最初贝尔德使用硒板将图像投射到显示屏上,但得到的只有静止的图像。如何才能显示活动的图像呢?为此,他装配了一套用胶水、细绳、火漆及密密麻麻的电线串联起来的实验装置,用这套装置夜以继日地实验,装了拆,拆了又装,不断加以改进,最终在显示屏上呈现出活动的图像。他设计的是一种类似于投影仪的设备,将图像投射到显示屏上。他还开发出被称为“光电管”的装置,用于捕捉并传送图像。

为了做实验,贝尔德不仅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还不断向朋友借钱。但是,传送图像成为瓶颈。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贝尔德从一个稚嫩的小伙子变成了满脸胡子的中年人。长期的营养不良加上劳累,使他的健康状况变得很糟。然而,贫病交加的他仍然一心扑在实验上。

1923年的一天,一个朋友告诉贝尔德:“马可尼实现了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这样看来,发射图像应该也是可能的。”这使贝尔德受到很大启发,他决心朝着“用电信号传送图像”的方向努力。他将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都拿了出来,还收集了大量资料,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发实验中。

贝尔德终于理清了思路:把要发送的图片或物体的影像分成许多小点,或暗或明,再以电信号发送出去,最后在接收端让它重现出来。他把这套设备命名为“魔镜”。

功夫不负有心人。1924年春天,贝尔德终于用“魔镜”成功传送了一朵十字花,虽然只是一个忽隐忽现的轮廊,且传送距离只有3米,但这已经创造了历史。

这一年,贝尔德突然成为伦敦的新闻人物,但这并非由于实验的成功,而是由于一次几乎使他送命的事故。为了得到2000伏的电压用于实验,他把几百只手电筒串联起来。一不小心,他觸碰到一根连接线,电流立即把他击倒在地。他的身体蜷成一团,不醒人事,一只手严重烧伤。事故发生的次日早晨,英国《每日快报》用大字标题报道了《发明家触电倒地》的消息。

1925年的一天,伦敦最大的百货商店塞尔福里奇的老板找上门来,给了贝尔德一份诱人的合同:每周支付给他25英镑,并免费提供一切必需的材料,条件是贝尔德每周在该百货商店电器部用“魔镜”进行公开表演。这位发明家虽然知道,拿这套设备去公开表演还为时过早,但为解决研究经费问题,他只得同意签署合同。

塞尔福里奇百货商店腾出电器部的一角供贝尔德使用,并贴出告示招徕顾客。自此,百货商店每天顾客盈门,一批又一批观众赶来观看贝尔德演示他的发明。可是,面对发射机和接收机,几乎没人明白其意义所在。观众看到的只是模糊不清的影子和闪烁不定的轮廊。大多数人对贝尔德的这项“非凡发明”只是耸耸肩膀,有人甚至大加嘲笑。

最终,贝尔德对这种耍把戏似的表演感到厌倦。他向塞尔福里奇百货商店提出终止合同,并将实验装置运回家中。这样一来,他再次陷入困境。三餐吃了上顿没下顿,省下钱来添置设备。衣服破了,鞋子穿洞,他都无钱修补,身体也变得更加糟糕。因为没有钱付房租,房东称要找人把他赶出去。

1948年,BBC通过电视转播英格兰足总杯决赛

为了寻找资助者,贝尔德拖着疲惫的身子走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他还去了报馆,想通过报纸的宣传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很多记者都看过贝尔德在商店中的演示,认为这项研究的前景并不明朗。有人说:“如果你能传送一张清晰的人脸给大家看,对我们来说就是大新闻!你能做到吗?什么时候能做到?”贝尔德无言以对。后来,他再到报馆门口,门卫就将他拒之门外,因为报馆里面的人吩咐过:“把那个疯子打发走!”

首次传送真实的人脸

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无奈之下,贝尔德走出了他最不愿走的一步——向苏格兰老家的人借钱。对于家里寄钱给他,他实在未抱多大希望。要知道,苏格兰人是很节俭的,家人哪里肯把钞票花在毫无把握的实验上呢?但出乎贝尔德意料的是,苏格兰老家寄来了500英镑——这是两个堂兄弟给他的,作为支持他事业的入股资金。

对于贝尔德来说,这真是绝处逢生。他有钱买吃的了,又迫不及待地买了一些设备。他开足马力,测试一件又一件装置。他的唯一“助手”是一个木偶头像,他为它取名“比尔”。他的实验目标是:通过发射机把比尔的脸传送到隔壁房间的接收机上。

利用霓虹灯管、扫描盘、电热棒、能间歇性发电的磁波灯和光电管,经过上百次尝试,贝尔德终于获得成功。1925年10月2日成为他一生中最为重要和激动人心的一天。他在室内安装了一套能使光线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希望用它把比尔的脸逼真地传送并呈现出来。他按下机器上的按钮,然后走到隔壁房间。这时,他看到比尔的脸清晰地出现在接收机上。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揉了揉眼睛仔细再看——那不正是比尔的脸吗!层次分明,细微之处清晰可辨,嘴巴、鼻子、眼睛、睫毛、耳朵和头发,无不一清二楚。

贝尔德兴奋地跑出房间,此时浮现在他脑际的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找个活人来,传送一张真实的面孔。贝尔德实验室的楼下是一家店铺。这天下午,楼上“搞发明的家伙”闯了进来,碰上第一个人便抓住不放。他正是年仅15歲的店员威廉·台英顿。几分钟之后,贝尔德在“魔镜”里看到了台英顿的脸——那是通过电信号传送的第一张真实的人脸——实验成功了!

贝尔德邀请英国皇家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前来观看他的新发明。1926年1月26日,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应邀来到贝尔德的实验室,见证了实验的成功。这是贝尔德研制的影像传送系统第一次公开展示,世人将这一天作为电视诞生的日子。

1928年,贝尔德将一段影片从英国伦敦用无线电波传送到美国纽约,举世瞩目。电视事业由此被各大广播公司列为主要开发目标。贝尔德在英国政府及BBC的资助下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于1929年底推出了新发明——有声电视。1930年,他再一次语出惊人,提出“彩色图像传送系统”的设想。

1932年,BBC开始测试电视播放系统。1936年,英国电气和乐器工业公司开发出全电子传送系统,成为BBC新的合作伙伴,在小范围内开展电视播送服务。这时的电视已经发展成熟,能把由天线接收到的电视台发送的高频电视信号,还原为视频图像信号和低频伴音信号,分别通过显像器件和扬声器件重现出逼真的图像和伴音。

1941年12月,贝尔德的彩色图像传送测试大获成功。然而,时值二战,纳粹德国轰炸了伦敦,贝尔德的实验室化为废墟。不过他没有气馁,在战火中抱病开展研究。1946年6月8日,贝尔德开发的彩色电视系统亮相。BBC播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大游行”彩色电视节目。参与盛会的人士都对有颜色的电视影像赞不绝口。在人们感念贝尔德开创电视事业的伟大功绩时,他已病重在床,未能躬身与会。正是在这一年,年仅58岁的贝尔德与世长辞。他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永怀世人心中。

最大的销售渠道曾是酒店

BBC回顾了贝尔德去世后,电视产业的蓬勃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流行在家中配置多台收音机。当时有业界人士预言,未来大多数家庭都将拥有不止一台电视接收器——这一预言后来果然成真。

还有些预言是以另类的形式实现的。譬如,当时有人说,未来将流行由电池供电的便携式电视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可用于家中和户外。现如今,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之下,手机就可以视为“便携式电视机”。

20世纪60年代,虽然电视机开始在家庭中普及,但其最大的销售渠道是酒店。就像大多数一流酒店的每个房间都有收音机一样,电视机在酒店中得到广泛应用。追求现代化的酒店,争相为客人提供其所需要的一切设施,包括在每个房间里配置电视机。虽然当时电视机价格昂贵,但在欧洲和北美的酒店中,它像浴缸一样成为必需品。

中小型旅馆的房间里也配有电视机,以租用的方式向客人提供服务。大部分旅馆房间的电视机都是投币式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使用25美分硬币就可以在旅馆中收看电视节目。投币式电视机为旅馆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使得这种设备对管理层很有吸引力。时至今日,美国和日本的一些汽车旅馆中仍然有投币式电视机供住客选用。

然而,在拥挤的大城市,信号传输质量受到影响,电视节目的播放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于是,大型酒店尝试安装电视接收器,其主要部件包括电源和频道转换器。接收器把放大的电脉冲信号传送到每个房间。该系统有效消除了天线受到的干扰,从而保证每个房间内都能收看质量上佳的电视节目。

酒店的电视还可以帮助宣传酒店设施。20世纪70年代,许多大酒店都有夜总会和公共餐厅,其画面可以通过电视在整个酒店中播放。在特定的时间段,客人可以看到酒店公共区域发生的事情。不过,对于酒店内的夜总会来说,不会一直免费播放节目——偶尔让住客“看一眼”,能够实现最佳效果,其目的是吸引住客去现场消费。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魔镜电视机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这是一面魔镜
有趣的图像诗
魔镜,魔镜,告诉我
钻进电视机里的人
打开,打开
魔镜
电视机
神奇的电视机
最早的电视机